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Marinobacter sp.B3的分离鉴定及脱氮性能研究

    滕峪汪鲁王占英崔正国...
    419-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反硝化脱氮效率较好的菌株,实验从海水螺旋藻培养体系中分离获得一株嗜碱兼性好氧反硝化菌,通过观察细菌形态以及16S rRNA基因序列的同源性分析,鉴定该菌株为海杆菌属,命名为Marinobacter sp.B3.为明确该海杆菌的反硝化性能及氮转化途径,研究开展了溶解氧(DO),碳氮摩尔比(C/N),pH和温度等不同单因素对反硝化性能影响实验和氮平衡实验.单因素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硝酸钾(KNO3)作为唯一氮源,NC3--N的初始浓度为100 mg/L,盐度32,振荡速度为150r/min(初始DO质量浓度是5.6 mg/L),C/N=10,pH=8.0±0.2,温度为35 ℃时,可获得最大脱氮效果.氮平衡实验结果得出,在好氧环境下,有20.11%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5.58 mg/L的NO3--N转化为其他形态(NO2--N、NH4+-N和有机氮),74.72%转化为N2释放;厌氧环境下,有26.65%的NO3--N转化为胞内氮,72.86%的NO3--N转化为气态产物释放.最终实验结果表明,Marinobacter sp.B3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48h对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99.89%和93.80%,具有较好的反硝化脱氮能力,且在好氧条件下NO3--N去除效率更高,在海水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尾水处理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反硝化作用循环水养殖生物脱氮养殖尾水处理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枸杞岛海藻场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特征

    薛彬李磊蒋丽勤张佳奇...
    431-4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阐明枸杞岛近岸海域食物网结构,为岛礁近岸海藻场鱼类群落结构变化提供研究依据,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方法,分析评估了舟山枸杞岛近岸海藻场主要鱼类群落的营养结构特征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海藻场茂盛期(春、夏季)主要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20.4‰~-12.8‰,均值.为-16.1‰,其δ15N值范围为4.1‰~10.4‰,均值为8.4‰;海藻场衰退期(秋、冬季)主要鱼类的δ13C值范围为-17.9%.~-14.4‰,均值为-16.1‰,δ15N值范围为7.6‰~12.9‰,均值为9.7‰.钩虾和麦秆虫对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和 斑头鱼(Agrammus agrammus)等海藻场定居种类的食源贡献率最大,浮游动物对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皮氏叫姑鱼(Johnius belengerii)的等非藻场定居种类食源贡献最大;应用SIBER模型计算显示枸杞岛海藻场茂盛期的主要鱼类群落生态位空间、核心生态位空间、基础食物来源、营养多样性的值均大于衰退期.不同时期的鱼类营养结构存在差异,茂盛期位于多边形顶点的种类分别为赤鼻棱鳀、青鳞小沙丁、丝背细鳞鲀和黄姑鱼;而衰退期的种类为赤鼻棱鳀、棘头梅童鱼、黑鲷、斑鳍天竺鲷、红鳍天竺鲷、红鳍东方鲀和大泷六线鱼.研究表明海藻场对主要鱼类的碳源具有显著影响,海藻场茂盛期支撑了更高的生物多样性、食源多样性和群落营养结构.

    枸杞岛海藻场主要鱼类营养结构稳定同位素

    长江禁捕前江苏海域刀鲚(Coilia nasus)时空分布及环境因子的初步研究

    李子东汤建华吴磊闫欣...
    441-4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江苏全海域刀鲚资源状况,为后期长江禁捕效果评估提供支撑资料,2017年5月、8月、11月与2018年2月在江苏海域(31°45′~35°00′N,119°30′~125°00′E)分别进行了 4次渔业资源调查,并绘制了尾数资源密度与重量资源密度分布图,利用SPSS 26软件对当年的刀鲚资源状况进行评估,积累长江禁渔前刀鲚鱼种系统数据.结果表明:(1)刀鲚除秋季(11月)与冬季(2月)存在部分群体分布于"机轮拖网渔业禁渔区线"(以下简称"禁渔区线")外侧之外,其余时间均在江苏近岸海域(江苏境内"禁渔区线"到海岸线之间的水域)栖息洄游,江苏近岸海域是刀鲚主要栖息索饵水域;(2)春季(5月)影响江苏海域刀鲚分布的环境因子较多,主要有水温、盐度、溶氧、深度、透明度等,这可能与刀鲚正处于产卵旺期,对环境因子变化敏感有关;夏季(8月)影响江苏海域刀鲚分布的环境因子是透明度,此时刀鲚刚结束产卵不久,返回近海后急需补充能量,丰富的营养物质成为影响其分布的主要因素,此时为北半球夏季,江苏省境内60余条入海河流正值汛期,入海河水携带大量的营养物质,成为返海刀鲚优良的索饵场;秋季水温降低,刀鲚开始越冬洄游,水温成为影响刀鲚分布的重要因素;冬季,随着刀鲚性腺再次发育成熟,新一轮的生殖洄游开始,刀鲚栖息水层上升,水深成为影响冬季刀鲚分布的关键因素;(3)与长江禁捕后其他研究者在长江口收集到的刀鲚规格、全长-体重拟合方程综合对比,发现自"长江十年禁捕"逐步实施后,刀鲚种群渔获规格逐渐增大,全长、体重开始逐渐增长,长江刀鲚种群呈现资源恢复趋势.

    刀鲚江苏海域时空分布环境因子禁捕效果

    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组织及其海水环境中真菌群落结构差异分析

    邵帅陶玉林颜光祥汤昌盛...
    451-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真菌广泛参与近海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同时与海洋动物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贝类是我国主要的海水养殖生物,为深入了解海洋真菌与贝类养殖的潜在关系,选择厚壳贻贝养殖区海水及8种组织真菌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以及ITS rDNA高通量测序解析养殖厚壳贻贝各组织及所处海水环境的真菌群落丰度和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厚壳贻贝养殖区内和边缘海域的真菌丰度显著高于养殖区外围海域;从贻贝养殖区和组织中共获得1 409个OTUs,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在海水真菌群落为优势纲;而在贻贝组织中,锤舌菌纲(Leotiomycetes,足20.13%、肾脏 14.72%)、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鳃 2.89%、后闭壳肌 1.92%、血淋巴 1.36%)、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性腺 3.59%、足 1.57%)和伞菌纲(Agaricomycetes,性腺 3.09%、消化腺2.71%、鳃2.50%)占据优势地位.多样性分析显示厚壳贻贝和海水间真菌群落存在显著性差异;Bray-Curtis相似距离分析显示贻贝真菌群落与养殖区内海水更为相似,而与边缘和外围海水差距较大.厚壳贻贝不同组织间、不同区域海水间的Beta多样性差异主要来自物种替换;贻贝与海水间真菌Beta多样性的差异主要来自丰富度差异.综上所述,厚壳贻贝体内真菌具有组织差异性,并且养殖活动改变了养殖区海水的真菌群落.研究结果将为贝类真菌资源、贝类.真菌相互作用及生态影响提供基础.

    厚壳贻贝真菌多样性物种替换ITSrDNA

    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野生与选育群体的微卫星遗传多样性分析

    李妍姚健涛张恩烁孙泽轩...
    462-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估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2个壳长性状(掌心形)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4、LY2-K7)、1个壳高性状(速生型)快速生长选育群体(LY2-K11)和6个野生群体(QHD、LS、HD、ZH、WD、KTD)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用21对多态性丰富的微卫星引物对9个长牡蛎群体的269个个体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显示:2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出了 460个等位基因(Na),平均等位基因数为21.905;21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信息含量(PIC)均大于0.5,具有高度遗传多态性;选育群体LY2-K11的遗传多样性最低(Na=13,I=2.128,He=0.831,PIC=0.825),野生群体KTD的遗传多样性最高(Na=29,I=3.112,He=0.941,PIC=0.938);189个群体位点组合有66%偏离哈代-温伯格平衡,表明这些群体存在一定程度的杂合子缺失;9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12~0.064,处于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AMOVA分析显示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个体内;PCoA分析结果与UPGMA聚类树一致,LY2-K11群体单独聚为一类,QHD和HD群体聚为一类,其他6个群体聚为一类.综上所述,长牡蛎3个选育群体和6个野生群体遗传多样性均较高,遗传分化水平较低;选育群体LY2-K11多样性略有下降,选育过程中应保证亲本的数量及质量,防止因近交衰退造成遗传多样性降低,苗种抗逆性变差.该结果将为长牡蛎新品种的选育和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科学指导.

    长牡蛎(Crassostreagigas)选育群体野生群体微卫星遗传多样性

    温度对厚壳贻贝(Mytilus coruscus)鳃组织纤毛结构及摄食率的影响机制研究

    梁泽玮李伟业殷小龙徐羡...
    471-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毛是着生在贻贝鳃上感知外界物理和化学信号并帮助食物转运的一类重要细胞结构,温度的变化会改变纤毛的形态和生理生化特征,从而影响贻贝的摄食行为.为探究不同温度下厚壳贻贝的摄食率变化,以及温度对纤毛的形态、酶活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实验设置16、26和32 ℃三种温度处理厚壳贻贝,处理24 h后测定1 h内每个处理组的摄食率,同时采用组织学方法对各处理组鳃上的纤毛形态结构进行观察,并测定鳃组织的抗氧化酶活力和纤毛相关基因tekti、tekt2、tekt3、tekt4、caf58、caf100、dnah、rsph99和ift74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显示,32 ℃处理组厚壳贻贝的摄食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P<0.05),且32 ℃处理组贻贝鳃上的前纤毛、侧纤毛以及纤毛细胞受损严重并部分脱落,血腔间隙破损暴露,而其余两组鳃上纤毛形态较为正常;不同温度处理下鳃组织的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呈现温度特异性;与16℃处理组相比,26 ℃处理组中除tekt4和ndah外其他7个纤毛相关基因表达均显著上调,32 ℃处理组除tektl外其余8个基因表达均显著下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32 ℃高温处理对贻贝鳃上纤毛造成严重损伤,导致纤毛运动、纤毛再生和纤毛感知功能均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从而影响食物颗粒的运输,造成摄食率的降低.

    厚壳贻贝温度纤毛摄食率细胞氧化损伤

    利用"黄海芯1号"55K SNP芯片评估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与基因组近交水平

    刘丹阳孔杰王平陈荣坚...
    479-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凡纳滨对虾的主要选育目标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培育具有较强抗病、抗逆性的"高抗系"(GK),二是培育具有快速生长特性的"快大系"(KD).然而,国内缺少针对这两个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特别是基因组近交水平的调查分析研究.基于液相芯片"黄海芯1号"(55 K SNP)的基因分型数据,首次分析了 GK(1 064尾个体)和KD(564尾个体)选育群体的遗传结构和遗传多样性,调查了连续性纯合片段(ROH)的基因组分布特征,并重点评估了两个群体的基因组近交水平.PCA及进化树分析表明GK及KD群体可明确分层,亲缘关系热图表明KD群体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比GK群体更近.GK群体包括的家系数量更多,导致其遗传多样性高于KD群体;两群体间的Fst为0.09,存在中等遗传分化.GK和KD群体每个ROH的平均长度分别为(1.70±0.34)Mb和(1.65±0.38)Mb,每个样本ROH的平均数量分别为1.98±1.30和2.07±1.37.GK和KD群体0.8~1.25 Mb长度的ROH占比分别为11.41%和19.17%,表明KD群体的选育历史比GK群体更长.两个群体>2.25 Mb长度的ROH片段占比分别为10.26和9.74%,表明两个群体短期内未发生近亲交配.七种基因组近交系数评估结果表明,KD群体的近交水平高于GK群体.不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FROH和FHOM方法可准确地评价育种群体的真实近交水平,而FVR1、FYA1和 FLH1等依赖基础群体等位基因频率的方法可以用来比较群体及个体间的相对近交水平.上述结果为准确地评估育种群体的近交水平和优化育种方案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凡纳滨对虾"黄海芯1号"遗传多样性连续性纯合片段基因组近交系数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发育中体色花纹时序发生的色素细胞变化和控制基因表达的分析I.胚胎时期

    孙伟恒孙志宾王新安马爱军...
    489-4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 ocellaris)属于鲈形目、雀鲷科、双锯鱼属,是热带珊瑚礁观赏鱼类的首选品种.不同体色和花纹与色素细胞相关基因的表达直接相关,在其胚胎发育的过程中,色素细胞的形态和数量一直在变化,但不同发育时期各种色素细胞的动态变化及其控制基因表达情况等仍需明确研究.记录了眼斑双锯鱼胚胎时期色素细胞变化较为明显的6个发育时期,观察了不同时期的体色及色素细胞的变化特点,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了各发育时期的10个体色控制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胚胎发育阶段,整个胚胎的颜色从橙黄逐渐转变为暗红、黑红、黑色到最终透明,观察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到成体黑色素细胞的转变过程,鱼体表面在翻转期出现成体黑色素细胞、在器官形成期出现红色素细胞,眼睛及腹部在孵化期出现虹彩色素细胞.结合荧光定量PCR结果分析发现:卵黄囊表面幼体黑色素细胞推测是外胚层中的神经嵴细胞直接发育而成,不需要迁移过程;Ednrb、TYR、Tbx2b基因对幼体黑色素细胞的形成和发育有重要作用,Pax3、Dct、Aim1基因与成体黑色素细胞的分化、迁移、形成过程密切相关;其中TY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在体节期出现显著增加,说明TYR基因在胚胎发育初期就参与黑色素细胞的形成;Tbx2b基因不仅对黑色素细胞形成有影响,对眼斑双锯鱼心脏的形成也有一定作用;Fms基因对红色素细胞形成有重要作用;Ltk基因的表达要早于虹彩色素细胞的出现;相关性分析发现各基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眼斑双锯鱼(Amphiprionocellaris)发育体色色素细胞表达分析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白细胞介素8基因的克隆及免疫应答表达分析

    陈林杰沈斌张建设
    499-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细菌等感染引起的疾病对中华乌塘鳢(Bosrrychus sinensis)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威胁.白细胞介素8(Interleukin-8,IL-8)在调节炎症反应和抗感染免疫方面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利用PCR扩增和克隆测序获得了中华乌塘鳢IL-8(命名为BsIL-8)cDNA序列.BsIL-8 cDNA序列全长1 244 bp,包含576 bp的5'端非编码区序列(5'-UTR),312 bp的开放阅读框序列(ORF)和356 bp的3'端非编码区序列(3'-UTR).BsIL-8共编码103个氨基酸,包含1个由18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和1个由62个氨基酸组成的SCY结构域.其中,SCY结构域包含1个CXC基序(Cys30-Arg31-Cys32)以及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Cys30、Cys32、Cys57和Cys7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BsIL-8与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的IL-8序列相似性和一致性最高(分别为92.4%和86.4%).基因组织表达分布结果显示,BsIL-8基因在主要组织器官中呈泛在性表达,头肾BsIL-8基础表达量最高,肝脏次之,外周血最低.Poly(I:C)免疫刺激后,BsIL-8在4个重要免疫器官(脾脏、肝脏、头肾和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均发生了显著的上调(分别在刺激后3、12、24和24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感染后,BsIL-8基因在脾脏和外周血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均在感染后12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P<0.01),而在肝脏和头肾中的表达量均显著下调(均在感染后12h时表达量达到最低,P<0.01).综上所述,BsIL-8基因参与了中华乌塘鳢抗感染免疫应答过程.

    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sinensis)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表达免疫应答副溶血弧菌

    金虎杂交斑三倍体血细胞特征及染色体核型分析

    邓远李振通苏金枝黎琳琳...
    509-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倍体金虎杂交斑(棕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蓝身大斑石斑鱼E.tukula♂)的细胞遗传特性.以静水压休克诱导的三倍体金虎杂交斑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胞DNA含量测定鉴定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对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进行红细胞大小、形态的比较及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与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DNA含量的比值为1.45∶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长轴、短轴分别为二倍体的1.34、1.1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体积、表面积分别为二倍体的2.07和1.54倍(P<0.01),三倍体金虎杂交斑血细胞核长轴、短轴、核表面积、核体积分别为二倍体的1.22、1.05、1.29、1.57倍(P<0.01).通过头肾-秋水仙素注射法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二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48,核型为2n=48=2sm+46t,NF=50,三倍体金虎杂交斑的染色体数目为72,核型为3n=72=1m+2sm+69t,NF=75,未发现有性染色体.实验结果为石斑鱼杂交种多倍体育种提供了丰富生物学基础数据.

    金虎杂交斑红细胞形态流式细胞术三倍体二倍体染色体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