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与湖沼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与湖沼
海洋与湖沼

相建海

双月刊

0029-814X

liuxiujuan@qdio.ac.cn

0532-82898753

266071

青岛市南海路7号

海洋与湖沼/Journal Oceanologia et Limnologia Sinic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系海洋与湖沼科技领域最早、最有影响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以报道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论文为主的刊物。论文涉及水圈范围内的物理、化学、地质、生物及其分支学科的研究报告、简报(阶段性研究成果)、学术争鸣及研究综述等。学报连续5年入围被引频次最高的中国科技期刊百名榜的第34名。学报被国际六大检索系统中的五大系统所收录,如SA、CA、JICST、PЖ、SCI。2000年荣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一等奖和山东省科技期刊质量评估优秀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灵敏高特异性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在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弧菌病早期预警中的应用

    魏雪莲包红玉李继姬施慧...
    1008-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哈维氏弧菌(Vibrio harveyi)、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及溶藻弧菌(V.alginolyticus)等病菌感染导致的弧菌病是大黄鱼养殖中最常见、最具危害性的疾病之一,然而目前针对发病后的遏制手段有限,因此亟待建立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的病原检测技术以实现病害早期预警.在普通两轮巢式PCR引物的基础上,对这3种弧菌分别设计一套三轮巢式PCR引物,通过扩增条件优化、特异性检验及灵敏度测定,确定了能精准检测3种弧菌的方法,达到了扩增产物单一、参考菌假阳性检出率为0、靶序列最低检出灵敏度分别为2.50 copies/μL(哈维氏弧菌)、3.12 copies/μL(副溶血弧菌)、2.53 copies/μL(溶藻弧菌)等效果.利用开发的检测方法,检测了 2021~2023年度浙江、福建一带大黄鱼养殖样本,所有样本均检测出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副溶血弧菌未检出.结果显示浙江、福建一带大黄鱼弧菌病主要是由哈维氏弧菌和溶藻弧菌引起.开发的检测方法有望应用于大黄鱼等养殖物种弧菌病的早期预警和常规检测.

    巢式PCR大黄鱼弧菌病病原检测

    鲤Rhbdd3重组乳酸菌微生物制剂的开发及效果评价

    刘亚楠张小明邵玲
    1019-1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鱼类Rhbdd3(Rhomboid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3)蛋白具有抗水生病毒感染功能,然而生产实践中缺乏其大量制备及应用方案.为研制鲤Rhbdd3蛋白重组微生物制剂,利用乳酸菌NICE表达系统,构建了 Rhbdd3蛋白重组表达质粒pNZ8148-rhbdd3,并转化获得了重组乳酸乳球菌pNZ8148-rhbdd3 NZ9000.利用乳酸链球菌素nisin进行Rhbdd3蛋白的诱导表达,并通过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进行验证.进一步,将重组乳酸乳球菌进行饲料拌喂并开展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人工感染实验,检测鱼体免疫因子表达水平及攻毒后鱼体组织病毒载量.结果显示:经nisin诱导后,pNZ8148-rhbdd3 NZ9000能够表达约为39 kDa的特异性蛋白,与Rhbdd3蛋白大小一致.重组乳酸乳球菌的最佳nisin诱导浓度为100 ng/mL,最佳诱导时间为5 h.重组乳酸乳球菌饲喂后14d,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鲤鱼组织中免疫相关基因IFN1、IRF7、Viperin、Mx1和ISG15的表达水平均显著上调.此外,SVCV攻毒后,重组乳酸乳球菌饲喂组鱼体组织中病毒滴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表明其可以抑制病毒的增殖.研究结果为Rhbdd3蛋白的大量制备和应用提供了一种可行方案,并为鱼类病毒性疾病的防控提供了一种有效措施.

    Rhbdd3蛋白乳酸菌鲤鱼鲤春病毒血症病毒微生物制剂

    人工繁育条件下的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繁殖特性研究

    邹雄阮泽超张燕王跃斌...
    1027-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人工繁育条件下褐菖鲉(Sebastiscus marmoratus)繁殖特性,从2021年5月至2023年6月采集不同月份的褐菖鲉性腺样本,对不同阶段的性腺表型和组织变化、发育周期、生殖腺指数及绝对繁殖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褐菖鲉为典型的卵胎生鱼类,精巢为全囊成熟型,可分为6期;卵巢为部分同步型,交尾受精后存在妊娠期,共分为7期.各月份性腺分期及生殖腺指数统计结果显示,褐菖鲉繁殖高峰期为每年12月至翌年4月,其中雄性1龄性成熟,雌性2龄性成熟,生殖腺指数在发育阶段显著上升(P<0.05),在交尾排精和产仔后显著下降.此外,1~4龄褐菖鲉的平均绝对繁殖力分别为7 087、(19 726±4 470)、(35 924±4 190)、(43 203±6 204)粒,各年龄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方程拟合得出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呈二项式相关.首次对人工繁育条件下的褐菖鲉性腺发育过程和繁殖特性进行两周年的持续追踪和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其繁殖特性的了解,提升规模化繁育技术水平.

    褐菖鲉(Sebastiscusmarmoratus)精巢卵巢组织学观察生殖腺指数绝对繁殖力

    基于ND5序列的西北太平洋海域四种弹涂鱼遗传变异比较研究

    肖东东吴增满赵林林宋娜...
    1037-1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弹涂鱼是一类两栖性鱼类的统称,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本研究基于线粒体ND5基因序列比较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4种弹涂鱼,即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odestus)、大鳍弹涂鱼(Periophthalmus magnuspinnatus)、大 弹涂鱼(Boleophthalmus pectinirostris)和 薄氏大弹涂鱼(Boleophthalmus boddarti)的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研究结果显示,在长度549 bp的线粒体ND5序列中,单倍型多样度:弹涂鱼>薄氏大弹涂鱼>大弹涂鱼>大鳍弹涂鱼,核苷酸多样度:大弹涂鱼>弹涂鱼>薄氏大弹涂鱼>大鳍弹涂鱼.此外,基于单倍型序列构建的邻接关系树可以看出,4种弹涂鱼的单倍型可各自聚成单系,但种内均不存在显著的谱系结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表明弹涂鱼的中日群体间存在显著分化,大弹涂鱼湛江、厦门、温州群体两两之间遗传分化与其地理距离呈正比.分子方差分析(AMOVA)的结果显示分子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表明其群体内多样性较高.中性检验、核苷酸不配对分布以及贝叶斯天际线分析结果均表明弹涂鱼和大弹涂鱼在更新世末期可能经历了群体扩张事件.该研究对西北太平洋海域的4种弹涂鱼的遗传变异进行了全面的比较分析,研究结果可为弹涂鱼鱼类的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提供基础资料.

    西北太平洋4种弹涂鱼类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

    耳螺在中国海的北扩:三种耳螺在我国黄海的报道(腹足纲:耳螺科)

    张树乾张素萍张均龙
    1048-105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0~2023年,作者在我国黄海沿岸潮间带进行软体动物多样性调查时获取到多个耳螺科标本,通过形态学比较和研究,鉴定为3属3种,分别为:中国耳螺Ellobium chinense(Pfeiffer,1855)、赛氏女教士螺 Pythia cecillii(R.A.Philippi,1847)和教徒肋耳螺 Laemodonta exaratoides Kawabe,1992.中国耳螺和赛氏女教士螺采自江苏盐城,教徒肋耳螺采自青岛和大连.作者对这3种耳螺进行了分类学描述和报道,其中教徒肋耳螺在我国沿海系首次报道,为中国新记录种.作者基于COI、16SrRNA和H3基因对教徒肋耳螺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确定了该种在耳螺科中的分类地位.耳螺科是典型的暖水性类群,在我国主要见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之前仅有中国耳螺可向北扩散至黄海南部.该研究中3种耳螺在黄海的发现表明该海域内的耳螺种类在不断增多,且出现了明显的北扩现象.这种现象很可能与全球变暖导致的黄海水温持续升高有关.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中国海软体动物多样性研究内容,也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背景下软体动物的扩布提供了新的数据和资料.

    耳螺科肋耳螺属黄海印太交汇区新记录气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