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虹鳟Gch1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与表达研究

    宋玉芳黄进强李永娟吴深基...
    657-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GTP环化水解酶1(GTP cyclohydrolase1,Gch1)作为蝶啶代谢通路中的限速酶,在动物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Gch1基因在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体色形成中的作用,利用RACE技术成功克隆出虹鳟Gch1基因的全长cDNA,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采用qRT-PCR技术检测了该基因在虹鳟、金鳟及其杂交F1代体色发生不同时期和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虹鳟Gch1基因cDNA全长1 688 bp,包含开放阅读框714 bp,共编码237个氨基酸.同源性比对及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虹鳟与大磷大马哈鱼(Oncorhynchus tshawytscha)同源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且GTP-cyclohydrol结构域在脊椎动物中高度保守.虹鳟与金鳟同一时期的表达分析发现,Gch1基因在16细胞期、神经期、体节期、7 dph(days post hatch,日龄)、2 mph(month post hatch,月龄)和3 mph背部皮肤中的表达差异显著.在各组织中,Gch1基因在虹鳟与金鳟的背部皮肤和眼以及金鳟的心脏中高表达,且在金鳟背部皮肤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虹鳟背部皮肤.在杂交F1代中,Gch1直到原肠期才表达,在大部分时期中的表达与双亲存在显著差异且高于虹鳟.上述结果表明,Gch1基因可能在金鳟黄色体色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虹鳟体色形成机制提供基础资料.

    虹鳟体色GTP环化水解酶1(Gch1)基因克隆表达分析

    近缘新对虾PP2A-B55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张艳周发林李运东姜松...
    669-6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蛋白磷酸酶2A(protein phosphatase 2A,PP2A)在生物体细胞周期调控过程中的作用,采用RACE技术克隆了近缘新对虾(Metapenaeus affinis)PP2A-B55基因,并使用qRT-PCR初步探究其在卵巢发育过程的作用.通过RACE扩增得到了 MaPP2A-B55基因的cDNA序列全长,共2 100 bp,其中ORF为1 332 bp,编码443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51.229 kDa,理论等电点为6.04.多重比对表明,MaPP2A-B55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PP2A-B55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系统进化树显示其与凡纳滨对虾、斑节对虾和日本囊对虾(Marsupenaeus japonicus)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定量结果表明,MaPP2A-B55基因在肌肉和卵巢显著表达,同时在卵巢发育过程中的表达量存在显著差异,在幼体发育时期的受精卵阶段呈高表达,然后下降,在无节幼体Ⅵ期降到最低点,溞状幼体Ⅰ期开始上升之后表达平稳.研究结果表明,PP2A-B55可能参与了近缘新对虾的卵巢成熟与幼体发育过程.

    近缘新对虾PP2A-B55克隆表达卵巢发育幼体发育

    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研究

    张辉姜亚洲刘尊雷严利平...
    680-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Pampus argenteus)的生态学特征,利用2016年5月(春季)、8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17年1月(冬季)东海和黄海南部底拖网渔业资源调查资料,结合全球海洋环境数据集(GMED)和哥白尼海洋环境监测系统(CMEMS)中提取的水深、温度、盐度、叶绿素a和溶解氧等环境变量,开展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季节性分布特征研究.利用增强回归树(boosted regression tree,BRT)方法确定各环境因子在HSI模型中的权重,通过赋予环境变量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和几何平均值算法构建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abitat suitability index,HSI)模型,交叉验证的方法确定银鲳各季节最适的HSI模型.结果显示:春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水深(43.47%),最适范围为20~33 m;夏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叶绿素a(67.18%),最适范围为5.36~5.90 mg·m-3;秋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温度(33.96%),最适范围为21.16~23.81℃;冬季,对HSI模型总偏差贡献最大的是溶解氧(37.65%),最适范围为287.31~297.49 mmol·m-3.在HSI模型的算法选择中,根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发现,4个季节银鲳HSI模型均以赋予环境因子权重的算术平均值算法为最适.研究表明,HSI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各季节资源分布和栖息地生境特征,对东海和黄海南部银鲳分布动态的掌握和预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东海黄海南部银鲳栖息地环境分布

    基于脂肪酸分析的远东拟沙丁鱼摄食习性

    陈颖聪胡贯宇赵振方陈新军...
    690-70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远东拟沙丁鱼(Sardinops melanostictus)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食性转变以及生态位的差异,根据2021年6-7月在西北太平洋公海采集的远东拟沙丁鱼肌肉样本,通过脂肪酸分析研究了不同体长和性别个体肌肉中脂肪酸种类及其含量.结果显示,雌、雄个体间的脂肪酸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不同体长组间的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有10种脂肪酸为主要脂肪酸,其中DHAC22∶6n-3、花生四烯酸C20∶4n-6贡献度最高.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和相似性分析结果显示,在体长为100~130 mm和131~160 mm之间的个体,以及体长为191~220 mm和221~250 mm之间的个体,其生态位重叠面积较大且脂肪酸组成不存在显著差异.而体长为131~160 mm和161~190 mm之间个体、以及体长为161~190 mm和191~220 mm之间的个体,其生态位重叠面积较小且脂肪酸组成存在显著差异.随着体长的增大,其生态位宽度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小体长组主要以浮游植物和浮游细菌为食,中间体长组在体长达到190 mm时发生食性转变,主要摄食植食性桡足类和浮游动物,大体长组主要以甲壳类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研究表明,远东拟沙丁鱼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主要体现在不同体长组上,在不同生长阶段其食性发生转变,其生态位宽度和位置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远东拟沙丁鱼脂肪酸分析生态位食性分化

    基于全长分布混合分析阿蒙森海及其周边海域夏季晶磷虾群体年龄组成

    杨嘉樑李帅李灵智赵国庆...
    702-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22年第38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龙号于阿蒙森海及其周边海域通过拖网获取的晶磷虾(Euphausia crystallorophias)样品,使用分布混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该海域内晶磷虾种群的年龄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阿蒙森海晶磷虾的平均全长大于其周边海域晶磷虾的平均全长.2)阿蒙森海晶磷虾种群包括3个年龄组,分别为1+龄组、2+龄组及3+龄组,而阿蒙森海周边海域晶磷虾则包括2个年龄组,分别为1+龄组及2+龄组,其中阿蒙森海1+龄组晶磷虾的平均全长均大于其周边海域同年龄组晶磷虾的平均全长,而2+龄组晶磷虾则呈现相反的情况.3)不同区域晶磷虾群体的年龄组成差别较大,其中阿蒙森海晶磷虾群体的优势年龄组为3+龄组群体,占比高达49.54%;而在阿蒙森海周边海域,晶磷虾的优势年龄组则为2+龄组虾群,占比为81.23%.4)晶磷虾的生长速率随着年龄增加逐步降低;阿蒙森海1+龄组晶磷虾的生长速率高于阿蒙森海周边海域同龄组晶磷虾的生长速率,2+龄组的晶磷虾则呈现了相反的情况.

    晶磷虾全长分布年龄组分布混合分析阿蒙森海

    瓯江口刀鲚繁殖生物学研究

    李霞芳印瑞蒋日进兰丹...
    713-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瓯江口刀鲚(Coilia nasus)的繁殖生物学特征,于2021年5-8月在瓯江口水域采集了 311尾刀鲚样本,分析其体长、体质量、性比、性腺成熟度、相对条件因子(Kn)、性腺指数(GSI)、繁殖力等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刀鲚的平均体长为(235.0±47.8)mm,平均体质量为(63.6±38.7)g;体长和体质量的关系式为W=5.77×10-7L3.362 5(R2=0.973 2).所有鉴定出性别的个体间雌雄性比为2.5∶1,不同月份均以雌性个体占优势.雌性个体不同月份的性腺发育期组成存在差异,5月卵巢发育以Ⅱ期为主.刀鲚繁殖群体的绝对繁殖力F范围为11 890~57 843粒,平均值为(31 388±9 750)粒;体长相对繁殖力FL范围为47~192粒·mm-1,平均值为(109±31)粒·mm-1;体质量相对繁殖力FW范围为158~456粒·g-1,平均值为(281±68)粒·g-1.Kn在不同体长组、不同月份的值均接近或大于1.刀鲚的卵径范围为0.40~0.98 mm,卵径的分布频率只出现一个峰值,由此推测刀鲚为一次性产卵鱼类.GSI在6月达到最大值,7月开始下降,说明6月为繁殖高峰期.采用逻辑斯蒂方程拟合得到刀鲚雌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体长(L50)为236.8 mm.刀鲚的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质量和卵巢重均呈幂函数相关,与卵巢重的相关性最高.研究结果丰富了瓯江口刀鲚生物学资料,可为后期禁渔效果评估、刀鲚资源的保护以及管理策略制定提供基础数据.

    刀鲚瓯江口繁殖力生物学特征初次性成熟体长

    东海近远岸浮游细菌多样性比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解鹏飞王作春徐嘉泉保瑞雪...
    723-7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浮游细菌是海洋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水体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蓝碳、藻菌互作及维持海洋生态平衡等过程中发挥着关键驱动作用.为探究东海不同海域浮游细菌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利用16S rRNA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了冬季东海近远岸11个站位的浮游细菌丰度差异及对其主要影响环境因素.结果表明,调查海域的近岸浮游细菌种类主要包括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其中2个优势属(丰度>5%)为假交替单胞菌属(22.33%)和盐单胞菌属(5.09%).而其远岸浮游细菌类群则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放线菌门组成,其5个优势属为假交替单胞菌属(12.30%)、食链菌属(9.98%)、弧菌属(8.67%)、海水单胞菌属(6.09%)及假单胞菌属(5.73%).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海域近岸浮游细菌丰度明显高于远岸海域;离岸距离、海水盐度及溶氧量是影响调查海域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的主要环境因素.在所解析的5个属的标志细菌物种中,其中4个属即盐单胞菌属(Halomonas)、极地杆菌属(Polaribacter)、Krokinobacter属和Fluviicola属的物种丰度与离岸距离和盐度均呈正相关(P<0.05),而与溶氧量呈负相关(P<0.01);而小红卵菌属(Rhodovulum)的物种丰度与离岸距离(P<0.05)和盐度(P<0.01)均呈负相关,与溶氧量呈正相关(P<0.001).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探究东海浮游细菌的生态学功能提供科学参考.

    东海浮游细菌物种多样性环境因素16SrRNA高通量测序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铁港春秋季生态系统对比研究

    李天翔罗民波王云龙蒋玫...
    73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2021年春季和秋季铁港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现场调查数据,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EwE 6.5),构建了两个季节铁港港湾生态能量通道模型,分析了两个季节之间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特征.设定春季为16个功能组,秋季为20个功能组,涵盖铁港港湾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整个过程.结果表明,秋季的能量转化效率远高于春季,秋季各功能组营养级水平及营养转化效率比春季均有上升.春季和秋季生态系统总能流分别为11 419.57 t·km-2·a-1和7 314.99 t·km-2·a-1,各功能组营养级范围分别在1.00~3.66和1.00~4.34,均以牧食食物链为主要能流通道.浮游植物是系统能量的主要贡献者,高营养级功能组在生物量、生产量和能量流动方面占比较小,秋季渔业资源组份平均营养级在Ⅱ和Ⅲ之间.浮游植物、大部分底栖生物等处在能量流动关键位置的生物对多数功能组起到积极作用.综上所述,春季和秋季铁港港湾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较低,仍有较多剩余生产量未被充分利用,其生态系统处于不成熟的发育阶段.

    铁港生态系统Ecopath营养级能量流动

    三门健跳港主要牡蛎滤水率及修复后牡蛎礁净水功能研究

    张文考李楠楠范瑞良欧阳珑玲...
    743-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修复后三门县健跳港牡蛎礁的净水功能,在调查了礁体中牡蛎种类和比例的基础上,测定了礁体中3种牡蛎的滤水率并探究了规格、水温对牡蛎滤水率的影响,最后在摸清牡蛎个体滤水率、比例、密度、牡蛎礁面积等参数的基础上计算了牡蛎礁的滤水量.结果显示,不同规格的3种牡蛎的滤水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熊本牡蛎(Crassostrea sikamea)和近江牡蛎(C.ariakensis)的小规格个体有最大滤水率,分别为(6.94±2.64)、(0.87±0.23)L·g-1·h-1;香港牡蛎(C.hongkongensis)中规格个体滤水率最大,为(1.83±1.07)L·g-1·h-1.水温仅对熊本牡蛎的滤水率有显著影响(P<0.05),在20℃时达到最大滤水率(2.48±1.62)L·g-1·h-1.根据本研究中获得的公式计算得到浙江省三门县2019年和2020年人工修复礁体的滤水量分别达到16 613.02、26 016.56 L·h-1.研究表明,三门县修复后的牡蛎礁具有较强的净水功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牡蛎礁的修复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牡蛎礁滤水率个体规格温度净水功能

    大黄鱼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研究

    黄伟卿宋炜刘铮李婷婷...
    751-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仔、稚鱼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生长发育规律,采用软骨-硬骨双染色法对大黄鱼仔、稚鱼(1~30日龄)各发育时期的脊椎骨及附肢骨进行观察.结果表明:大黄鱼仔、稚鱼脊索呈管状,于2~5日龄仔鱼有明显分节现象,9日龄仔鱼髓弓开始分化发育,13日龄仔鱼鱼脉弓开始分化发育,脊索分节完全,17日龄仔鱼背肋和腹肋变得清晰,髓棘和脉棘也分别由髓弓和脉弓末梢延长完全形成,18日龄稚鱼脊椎骨开始发生骨化,直至27日龄稚鱼骨化完全.大黄鱼仔、稚鱼奇鳍以尾鳍、臀鳍、背鳍的先后顺序形成.尾鳍在7日龄仔鱼开始发育,第1尾下骨形成,直至13日龄仔鱼开始出现尾下骨愈合现象,尾鳍条出现,15日龄仔鱼尾上骨开始发育,直至19日龄稚鱼尾杆骨、尾上骨和尾下骨均已形成,尾鳍鳍条逐渐清晰,第3、4尾下骨之间间隙将尾鳍分为两个部分,尾鳍形态初步发育完全,27~30日龄稚鱼尾杆骨首先开始骨化,其次尾下骨及鳍条开始骨化;14日龄仔鱼时出现8个臀鳍支鳍骨,17日龄仔鱼鳍条长出8条,20日龄稚鱼出现硬棘分化,直至25日龄稚鱼臀鳍发育完全,鳍条和硬棘骨化完全;17日龄仔鱼体背出现支鳍骨1行,背鳍开始发育,至20日龄稚鱼时,第1背鳍10根硬棘均出现,第二背鳍鳍条基本出现,21~25日龄稚鱼期间,硬棘从前向后逐渐骨化,鳍条发育完全.在大黄鱼仔、稚鱼骨骼发育过程中出现了脊骨前凸、椎体融合、脉棘分叉和脉棘冗余等骨骼发育畸形的现象.研究结果可为丰富大黄鱼发育生物学理论和鱼类骨骼异常发育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大黄鱼仔稚鱼脊椎骨发育附肢骨发育骨骼畸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