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渔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渔业
海洋渔业

庄平

季刊

1004-2490

haiyangyuye@tom.com

021-65680116、65684690-8048

200090

上海市军工路300号

海洋渔业/Journal Marine Fisheri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水产学会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主办的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蓑鲉亚科鱼类DNA条形码及分子系统进化研究

    程静陈玉佩叶嘉文陈厚桦...
    257-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分子水平分析我国蓑鲉亚科鱼类分类关系,通过PCR扩增及测序获得了我国8种蓑鲉亚科鱼类COⅠ基因部分序列,结合GenBank下载的6种蓑鲉,共计14种40个个体线粒体CO Ⅰ基因序列,利用MEGAX计算了序列信息和遗传距离,利用基于最大似然法和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除盔蓑鲉(Ebosia bleekeri)和安狭蓑鲉(Pteroidichthys amboinensis)只有一个样本无法测定外,其余12种蓑鲉亚科鱼类的种间平均遗传距离是种内平均遗传距离的69.17倍,显示COⅠ基因可作为蓑鲉亚科鱼类的有效DNA条形码基因.进化树上,蓑鲉亚科部分属并未能聚成属间单系,其中蓑鲉属(Pterois)与短鳍蓑鲉属(Dendrochirus)在进化树上形成多个分支.在蓑鲉属中,翱翔蓑鲉(P.volitans)与斑鳍蓑鲉(P.miles)聚为一支,两者关系较近,但COⅠ遗传距离为0.042,大于Hebert推荐的0.020作为最小区分物种的遗传距离,支持两者为两个独立物种的观点;触须蓑鲉(P.antennata)、辐蓑鲉(P.radiate)和黑颊蓑鲉(P.mombasae)聚为一支,独立于翱翔蓑鲉与斑鳍蓑鲉的分支之外,并与短鳍蓑鲉属(Dendrochirus)的花斑短鳍蓑鲉(D.zebra)以及盔蓑鲉属(Ebosia)的种类聚在一起,与近期有关蓑鲉亚科各种属分子聚类研究结果相似;但这3种蓑鲉是否可以从蓑鲉属中独立出来归为Pteropterus属,还需要后续更多的蓑鲉亚科鱼类样品研究验证.

    蓑鲉亚科COⅠ基因DNA条形码系统进化

    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丰度序列的振荡模态分析

    王月杨晓明朱江峰
    266-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Katsuwonus pelamis)资源的波动周期特征及其与海洋环境振荡的响应关系,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对1990-2019年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的标准化后CPUE时间序列进行振荡周期分解;并用时滞分析方法,获得各波动周期和环境周期相应关系强度和相位差.结果表明:1)自由群鲣资源种群波动可以认为是0.3 a、0.6 a、1.5 a、3.5 a和5.5 a等多个周期的振荡叠加综合效应表现.其中0.3 a和0.6 a为资源的季节性波动特征,相对影响较小;而1.5 a和3.5 a的年际波动对中西太平洋自由群鲣资源变动影响较大(累积方差解释率为46.96%).2)自由群鲣资源的振荡是环境振荡和鲣生物周期综合作用的反映,其1.5 a的振荡和鲣的初次性成熟年龄有关;3.5 a的振荡和厄尔尼诺-南方涛动有关.3)3.5 a的振荡与尼诺指数相关系数为0.61,相位差8个月.

    自由群鲣振荡模态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时滞分析中西太平洋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方法研究

    辛益邢晓东郭禹秦传新...
    275-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DNA可以定量评估水生生物丰度,但其准确性因引物与构建模式差异而有所不同.以岩礁性鱼类红鳍笛鲷(Lutjanus erythropterus)为对象,采用室内实验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的方法对红鳍笛鲷引物和探针进行设计与开发,建立DNA浓度与生物量间的关系,解析环境DNA(eDNA)持久性和衰减的过程,初步探究了 eDNA技术对红鳍笛鲷生物量评估的可行性.结果显示,当引物退火温度为60 ℃时,引物扩增效果最好;红鳍笛鲷eDNA浓度与生物量间呈显著正相关(R2=0.93);移出红鳍笛鲷后的20 d内,eDNA衰减浓度与时间呈显著负相关(R2=0.98).对红鳍笛鲷增殖放流前后的水环境检测结果表明,放流后水体内红鳍笛鲷eDNA浓度显著增加,表明本研究所设计的引物在检测红鳍笛鲷生物量方面的可行性,可为应用eDNA技术开展红鳍笛鲷生物量的准确评估提供理论基础.

    红鳍笛鲷环境DNA特异性引物生物量评估

    山东近海毛虾属虾类渔获量对捕捞压力和气候环境要素的响应

    高梦娟穆川川高彦洁宋明毅...
    286-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79-2020年山东近海气候环境要素和毛虾属虾类(下文简称毛虾)渔获量数据,运用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山东近海捕捞压力和气候变化对伏季休渔制度实施前后毛虾渔获量的影响,筛选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的关键气候因子.研究表明,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与捕捞努力量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黄渤海海表温度是影响山东近海毛虾渔获量变动的重要环境要素,毛虾渔获量与黄渤海海表温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毛虾渔获量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毛虾种群变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研究结果可为评估山东省毛虾最大捕捞量、配额制定及为毛虾专项捕捞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山东近海毛虾属虾类渔获量气候变化方差膨胀因子随机森林模型广义线性可加模型

    大连市长山群岛海草床海草、海藻和附着生物的分布特征

    智凯亭杨军尹增强王岩...
    297-3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草床不仅具有提供生物栖息地、净化水质、固碳、气候调节的生态服务功能,也因其固碳量大、固碳效率高、储碳周期长等特点,被国际公认为"蓝碳"生态系统之一.为探究大连市长山群岛海草床生态特征、生物群落及地区差异,2022年8月对辽宁省大连长山群岛8个海草床生态系统进行了调查.共布设54个调查站位,确定了该区域海草种类、分布面积、生态特征以及大型海藻和附着生物等相关信息,同时运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K-均值聚类分析了附着生物群落的特点.结果显示,长山群岛海草床的分布呈现面积广和分布不均等特点;广鹿岛、大长山、獐子岛及塞里岛分布着鳗草(Zostera marina)、丛生鳗草(Z.caespitosa)和日本鳗草(Z.japonica);石城岛和哈仙岛海草床的海草种类单一,只有鳗草;小长山岛海草床面积最大,海洋岛海草床面积最小.调查区除了有海草分布,还发现了大型海藻孔石莼(Ulva pertusa)的生物量在除石城岛以外的7个调查区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各调查分区大型附着生物H'的平均值为0.88,J的平均值为0.27,总体上,调查区域海草床大型附着生物H'、J处于较低水平.长山群岛海草床采获大型附着生物5纲27种,其中小长山岛海草床出现的大型附着生物种类最多,其余各岛生物量和平均生物密度最大的附着生物是布纹平厣螺(Hfomalopoma amussitatum).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海草床生态系统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海草床长山群岛物种分布生态特征

    拟穴青蟹E93基因的鉴定及表达调控分析

    宋诗颖张凤英王伟刘志强...
    307-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E93在拟穴青蟹中的功能和调控特征,利用转录组测序和分子克隆鉴定获得了拟穴青蟹(Scylla paramamosain)的E93基因,命名为Sp-E93,并对其基本生物信息、系统进化、组织分布以及激素调控的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Sp-E93的mRNA长度为3 756 bp,包含2 982 bp开放阅读框(ORF),编码993个氨基酸,预测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06.34 kDa,含有两个保守的helix-turn-helix(HTH)结构域,而HTH结构域外的其他区域序列在不同物种中一致度较低.系统进化分析发现,该基因的进化与物种进化基本一致.Sp-E93在拟穴青蟹成体的Y器官和大颚器中表达量最高,且在雄蟹中的表达显著高于雌蟹(P<0.05).此外,甲基法尼酯和甲氧普林能显著上调雌蟹肝胰腺中E93基因的表达,但对卵巢中E93的表达无调控作用;20E可以调控肝胰腺E93基因的表达,但对卵巢中 E93的表达无显著调控.结果表明,青蟹的E93基因在拟穴青蟹的激素信号中发挥作用,但调控模式较昆虫发生了一定进化,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研究甲壳动物E93的功能奠定基础.

    拟穴青蟹20E甲基法尼酯E93基因表达调控

    基于焦河蓝蛤全长转录组的SSR位点筛选及特征分析

    吴明钰姜波何京何琳...
    316-3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全面了解焦河蓝蛤(Potamocorbula ustulata)转录组中SSR的分布特点,充分开发SSR分子标记用于实践,使用Illumina RNA-Seq技术和SMRT技术对焦河蓝蛤进行全长转录组测序,利用MISA软件筛选并分析SSR位点的分布规律及组成特征.结果显示:基于焦河蓝蛤全长转录组测序共获得38 964条Unigenes,其中有4 746个SSR位点,分布于3 962条Unigenes,平均每11.33 kb出现一个SSR位点.SSR的主要重复类型为单核苷酸、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分别占总数的47.64%、13.7%、23.56%,其中A/T为单核苷酸的优势重复类型,AT/TA为二核苷酸的优势重复类型,表明焦河蓝蛤转录组SSR位点分布对A/T具有偏好性.SSR位点以重复5~10次为主(2 951个),占总数的62.18%,长度大部分集中在12~20 bp,占总数的42.58%.长度大于20 bp的占11.53%,且以含有低级重复基元(二、三核苷酸重复)的SSR位点为主.研究表明,焦河蓝蛤转录组中SSR位点类型丰富、多态性较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开展焦河蓝蛤SSR分子标记研究、遗传多样性评价、种质资源利用等奠定了基础.

    焦河蓝蛤全长转录组SSR

    两种南极鱼类4种组织中微量元素测定与比较

    李雪翟万营江守文吴智超...
    325-3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两种南极鱼类——独角雪冰鱼(Chionodraco hamatus)与伯氏肩孔南极鱼(Trematomus bernacchii)的生理差异,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检测比较了鱼体内头肾、中肾、脾与肝4种组织中Cr、Mn、Fe、Cu、Zn、As、Se、Cd、Hg等9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发现:独角雪冰鱼头肾中Fe、Mn、Zn、Hg,脾中Cr、Mn、Fe、As、Se、Cd与Hg,肝中Fe、Mn、Zn、As、Cd与Hg的含量显著低于伯氏肩孔南极鱼对应组织中的含量(P<0.05);独角雪冰鱼中肾中Se、Cd与Hg含量显著高于伯氏肩孔南极鱼中肾中的含量(P<0.05).Fe作为血红蛋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两种鱼类的3种组织中差异显著,独角雪冰鱼的头肾、脾与肝中 Fe含量均显著低于伯氏肩孔南极鱼(P<0.05),血红蛋白的缺失限制了独角雪冰鱼3种组织对Fe的吸收.与其他普通纬度海域的海洋鱼类相比,两种南极鱼肝脏中Hg的含量显著偏高,提示南极水域可能已经存在一定程度Hg污染.

    独角雪冰鱼伯氏肩孔南极鱼微量元素造血组织污染

    盐度胁迫对大黄鱼肝脏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

    李莉珍张惠曾霖黄伟卿...
    334-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盐度胁迫对大黄鱼(Larimichthys crocea)氧化损伤的作用机制,实验设置3个盐度梯度(12、25、40,分别记为低盐组L组、对照组C组、高盐组H组),对大黄鱼进行盐度胁迫实验,在实验的第1天、第3天和第7天提取肝脏样本,结果显示,低盐组和高盐组相比对照组,大黄鱼丙二醛(MDA)与脂质过氧化物(LPO)含量在第1、3和7天时均显著增加(P<0.05);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第1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后下降至第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过氧化氢酶(CAT)活力第1、7天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第3天各组无显著差异(P>0.05);溶菌酶(LZM)活力变化与SOD类似;碱性磷酸酶(AKP)活力变化趋势较复杂.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a/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CAT、c型溶菌酶(c-type LZM)、g型溶菌酶(g-type LZM)和AKP基因表达水平与对应的酶活力呈正相关(P<0.05);NF-E2相关因子2(Nrf2)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与抗氧化酶和非特异性免疫酶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大黄鱼可以通过提高抗氧化能力和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来抵御盐度胁迫对机体的氧化损伤.

    大黄鱼盐度胁迫抗氧化非特异性免疫

    盐度对中华绒螯蟹繁殖性能的影响

    贺露露耿智黄晓荣冯广朋...
    343-3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盐度对中华绒螯蟹(Enocheir sinensis)繁殖性能的影响,开展了不同盐度梯度下亲蟹的交配(盐度0、2、4、6、8,后续补充盐度1、3、5)、产卵(盐度0、3、6、9、12、15、18、21)及其胚胎孵化(盐度0、3、6、9、12、15、18、21)实验.测定并分析不同盐度下亲蟹的交配率、产卵率、胚胎孵化率、性腺成熟系数(GSI)、肝胰腺指数(HSI)、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等指标.结果表明:1)中华绒螯蟹可交配的最低盐度为1,在此盐度下雌蟹的平均交配率为(6.67±5.77)%,适宜交配的盐度范围为4~21;能够正常产卵的最低盐度为6,适宜产卵的盐度范围为9~21;2)在盐度0~21环境下,当盐度为0时,中华绒螯蟹胚胎虽可继续发育,但不能孵化出膜,其他盐度下的孵化率均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升高.当盐度为15时,胚胎的孵化率最高,盐度15中第15天时平均孵化率达到了(70.00±5.23)%;3)在盐度0~8范围内,雌雄蟹交配后各盐度组间HSI均无显著差异(P>0.05),雌蟹GSI随盐度升高表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雄蟹GSI则先下降后上升;4)在盐度6~21范围内,随盐度的升高,雌蟹的产卵量、生殖力及生殖指数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当盐度为6时,雌蟹的产卵量和生殖指数均为最低(P<0.05),分别为(13.26±2.99)万粒和(5.47±1.70)%.当盐度升至18时,雌蟹的产卵量、生殖指数和生殖力均达到峰值,分别为(31.83±2.61)万粒、(11.45±1.70)%和(0.51±0.05)万粒·g-1,且与其他各盐度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所述,中华绒螯蟹交配、产卵的盐度下限阈值分别为为1和6,适宜交配的盐度范围为4~21,适宜产卵的盐度范围为9~21;从原肠期开始,胚胎最佳孵化盐度为15,适宜孵化的盐度范围为12~18;中华绒螯蟹在盐度18时繁殖性能最佳.研究表明,水体盐度对中华绒螯蟹亲蟹交配、产卵及胚胎孵化等具有一定影响.研究确立了中华绒螯蟹交配、产卵和胚胎孵化的最低盐度值及适宜盐度范围,可以为中华绒螯蟹的繁育生物学研究提供基础资料,也可为合理划分长江口中华绒螯蟹繁育场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中华绒螯蟹盐度繁殖性能交配产卵胚胎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