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陈焕春

双月刊

1000-2421

hnl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256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被引频次最多的十大农林期刊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CAB,AGRIS,AGRICOLA收录,是美国《CA》、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和所有农业文摘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我国淡水渔业转型升级路径与工程科技创新重点研究

    朱明谭鹤群牛智有万鹏...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淡水渔业转型升级对推动消费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剖析我国淡水渔业转型升级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工程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淡水渔业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推进路径、主要任务和主要目标,并通过系统研究提出淡水渔业绿色高效养殖模式、优良养殖品种繁育技术与装备、精准投喂与饲料高效利用技术、不同养殖模式下水环境调控技术、尾水高效绿色处理技术与装备、多元信息智能立体感知技术与装备、淡水产品捕捞及冷链化优质保鲜贮运技术和养殖产品初加工技术与装备等工程科技创新研究重点,旨在为全面提升我国淡水渔业的设施化、机械化、智能化、智慧化和标准化水平提供决策参考.

    淡水渔业转型升级路径工程科技科技创新

    生物炭在水环境新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杨可王龙飞
    10-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污染物(emerging contaminants,ECs)具有浓度低、毒性大等特点,是饮用水和再生水水质安全的重要威胁.生物炭因制备成本低、处理效率高等特点,在水环境ECs的去除领域受到广泛关注.为了推进生物炭在水环境新污染物去除的应用,本文从水环境中ECs污染现状、生物炭的性质、生物炭在水环境ECs去除过程中的研究和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分别总结生物炭作为吸附剂、高级氧化催化剂与微生物固定化载体对ECs的去除研究进展,并提出展望.

    生物炭新污染物水环境吸附高级氧化生物降解

    进水结构对圆形循环水养殖池流场的影响

    李彬涛谭鹤群张义仁夏成醒...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精准设计工厂化圆形循环水养殖池的进水结构,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数值模型模拟进水管在不同进水角度θ、进径比d/r、进水高度h工况下养殖池内的流场分布特性,并以平均速度vavg和均匀系数U为评价指标,对进水结构进行优化分析,在物理试验证明该数值模型能较好地模拟养殖池内的流场特征的基础上,模拟了不同进水结构对流场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在相同条件下,进水角度θ在40°时vavg取得最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径比d/r在0.1时vavg和U取得较大值,水层之间的U差异较小;进水高度h在100~400 mm时vavg取得较大值,且在h=100 mm时水层之间的U差异最小.研究表明,当进水角度θ= 40°、进径比d/r=0.1、进水高度h=100 mm时,养殖池内流场特性处于较优状态.

    循环水养殖计算流体力学进水结构流场特性

    基于池塘圈养条件的大口黑鲈生长特征与模型构建

    徐志杰何绪刚张美琪聂可...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池塘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养殖周期的生长特征变化规律,测定体质量为(16.3±4.9)~(424.9±27.2)g生长周期内大口黑鲈的体长、全长、吻长、眼径、头长、尾柄长、头高、体高、尾柄高、体宽和体质量生长特征参数,分析其生长特征参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建立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径向基神经网络(RBF)和随机森林回归(RF)的体质量预测模型,将预测值与实测值拟合确定最佳模型;并运用模型拟合的方法建立各个生长特征参数的最佳生长模型.结果显示:体质量与生长特征参数均呈极显著相关性;基于支持向量回归(SVR)的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效果最佳,预测模型的决定系数R2为0.996,均方根误差为9.004,平均绝对误差为6.598;体质量与体长呈幂函数关系W=0.0127×L3.224,决定系数R2为0.977;全长、体长、吻长和头长的最佳生长模型为Logistic模型,头高、体高、眼径和体宽最佳生长模型为Von Bertalanffy模型,体质量、尾柄长和尾柄高最佳生长模型为Gompertz模型;在养殖周期内大口黑鲈肥满度在2.26%~2.93%波动.以上结果表明,可以利用生长模型和体质量预测模型预测掌握圈养条件下大口黑鲈的生长过程,并通过精准投喂达最佳养殖效果.

    大口黑鲈生长特征模型拟合体质量预测模型

    面向池塘圈养模式的气液混合泵的参数优化及增氧试验

    裴凯王永江黄庆兰朱明...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气液混合泵能否满足在高密度养殖条件下养殖对象对水体溶氧的需求,基于气液(氧气-水)混合泵搭建溶氧试验平台,在不同水温、不同出水压力和不同气水体积比的条件下,测试气液混合泵溶氧性能,并在池塘圈养桶(直径4 m,高2 m,养殖水体体积20 m3)内进行增氧试验.溶氧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当出水压力为0.25 MPa、气水体积比为0.01~0.05时,在不同水温(5.6、13.5、30.3)条件下出水溶解氧与水温成反比,溶解氧在47.93~20.60 mg/L变化;氧气吸收效率与气水体积比呈反比,氧气吸收效率在91%~33.7%变化;动力效率与气水体积比成正比,动力效率在22.32~55.12 kg/(kW·h)变化.基于圈养桶的增氧试验结果显示,在有鱼耗氧的条件下(黄颡鱼,单个桶内养殖密度为13.19~16.49 kg/m3),使用功率3 kW的气液混合泵为4个圈养桶增氧时,每个桶内水体溶解氧在光照时间内可达11 mg/L,夜间稳定保持在8 mg/L以上.试验结果表明气液混合泵可应用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并能有效应对夏季高温供氧难题.

    水产养殖溶氧气液混合纯氧增氧池塘圈养

    自然光照条件下苦草生长及去除氮磷能力研究

    马帅兵吕亚兵姜鸣晨林深...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深的适宜控制范围,依据池塘中苦草自然分布水深,设置全日光光强的5%(L1)、15%(L2)、25%(L3)和35%(L4)4个光强梯度组(L1为适宜光强组,L2、L3和L4为强光组),对应池塘水下深度分别为1.0~1.1、0.6~0.8、0.4~0.6和0.3~0.4倍透明度,研究自然光照周期和强度下苦草(Vallis-neria natans)的生长、抗氧化和净化能力.结果显示:自然光照周期下,苦草总生物量随光照强度增强(5%~35%全日光范围)而显著增加,叶片长度最大值出现在L2组;L2、L3和L4组丙二醛(MDA)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低于L1组;水中溶解氧(DO)含量和pH值L3和L4组显著高于L1组,而叶绿素a(Chl a)含量相反;各组铵态氮(NH4+-N)和亚硝态氮(NO2--N)质量浓度分别在3、2周内快速下降到较低水平(分别<0.30、<0.02 mg/L);除L1组外,其他组硝态氮(NO3--N)、总氮(TN)质量浓度随时间以不同速率持续下降,直至试验结束(分别<2.50、<3.00 mg/L),一定程度与光照强度呈负相关;L3和L4组谷氨酸合成酶(Fd-GOGA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著高于L1和L2组;各组对正磷酸盐(PO43--P)和总磷(TP)去除率均达80%以上,表现出较好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苦草型清水态养殖水位宜控制在苦草上方约0.3~0.6倍透明度范围内.

    光照强度苦草生长状况水体氮磷净化能力草型池塘

    3种滤料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梁则优谭鹤群郑祺李彬涛...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过滤材料用于池塘圈养尾水的处理效果,采用火山岩、活性炭及沸石作为过滤材料,以滤料种类、滤料粒径和滤料厚度为试验因素,以总固体悬浮物(total suspended solid,TSS)去除率、氨氮(NH4+-N)去除率和化学需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COD)去除率为试验指标,开展池塘圈养尾水处理试验.结果显示,3种滤料均能去除池塘圈养尾水中的TSS和COD,均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池塘圈养尾水中的NH4+-N浓度,活性炭的处理效果优于其他2种滤料,且活性炭粒径越小或厚度越大时对池塘圈养尾水处理效果越好.正交试验结果显示,以活性炭滤料、粒径为0.5~2 mm、滤料厚度为80 cm时,过滤装置对池塘圈养尾水具有最佳的综合处理效果,在该条件下对池塘圈养尾水的TSS、COD、NH4+-N去除率分别为83.86%、49.78%、29.89%.

    池塘圈养养殖废水尾水处理滤料过滤绿色养殖

    油料作物种子中神经酸含量提升研究进展

    刘晓悦王盼娣熊小娟吴刚...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神经酸(NA)是一种超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为大脑神经纤维髓鞘的核心成分,具有修复受损大脑神经纤维、促进神经细胞再生等功能.因此,NA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和关注.目前NA主要依赖于从天然物种中提取,难以满足市场需要,限制其进一步发展和应用.近年来,随着基因工程以及合成生物学的发展,通过多基因策略,在现有物种中构建NA代谢路径,可经济且可持续地获得NA,以满足营养、制药和化学工业等领域的需求.本文综述了NA的生物功能、生物来源、合成途径,并比较了基因工程生产NA各底盘的优劣,进一步探讨了十字花科油料作物底盘生产富含NA种子油的影响因素,以期为将来通过转基因技术和分子育种调控NA的生产,获得可再生的NA资源提供一定的思路和策略.

    神经酸基因工程底盘转基因分子育种十字花科油料作物种子油

    水稻抗倒伏候选基因的鉴定与功能分析

    西若曲宗向登豪郭子龙姚义龙...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挖掘控制水稻抗倒伏的基因,以524份水稻种质资源为材料,采用GWAS(genome-wide association analysis)鉴定与抗倒伏性状显著关联的位点qRLG7,通过基因表达水平分析和候选基因关联分析确定调控水稻抗倒伏性的候选基因,在分析候选基因的表达特征和启动子区自然变异基础上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2个候选基因的突变体家系,考察转基因材料的抗倒伏性状.结果显示,编码肌醇-1-单磷酸酶的2个串联排列基因LOC_Os07g37220和LOC_Os07g37230在离茎秆基部5 cm节间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余候选基因,而且这2个候选基因的表达量在极端抗倒伏和易倒伏2组材料中存在极显著差异;通过候选基因关联分析发现这2个基因启动子区的SNP与离基部5 cm茎秆直径(CD5)的表型值显著关联,且基于显著关联SNP的2种单倍型的CD5表型值存在显著差异,这2个候选基因的2种单倍型启动子活性检测结果也表明2种单倍型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2个基因的功能缺失突变体植株在基部节间抗折力、茎秆厚度、茎秆直径以及株高和穗质量等性状方面与野生型对照存在显著差异.结果表明,候选基因LOC_Os07g37220和LOC_Os07g37230具有一定的抗倒伏功能.

    水稻抗倒伏关联分析候选基因肌醇-1-单磷酸酶(IMP)

    玉米籽粒发育突变体emp35的表型分析与基因定位

    刘津汤艳芳杜何为张祖新...
    85-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玉米籽粒形成的遗传基础,探究Emp35基因在玉米籽粒发育中的作用,对籽粒缺陷突变体empty pericarp35(emp35)进行表型鉴定、胚乳细胞显微观察、胚乳贮藏物质含量测定及图位克隆.结果显示:突变体籽粒发育缓慢,明显小于同期发育的正常籽粒,成熟籽粒干瘪呈空皮状;胚乳细胞显微观察发现emp35的胚和胚乳发育严重滞后,胚乳细胞中线粒体结构异常;淀粉和蛋白质积累减少;F2代分离果穗上正常籽粒与发育缺陷籽粒呈3∶1分离,表明籽粒缺陷表型由单个隐性核基因突变所致.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将Emp35定位于第8染色体 127.90~163.36 Mb区间,在该区间内开发了4个InDel标记,连锁作图将Emp35精细定位于139 571 117~146 176 858区间.

    玉米(ZeamaysL.)籽粒发育集团分离分析法基因定位表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