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陈焕春

双月刊

1000-2421

hnl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256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中农业大学学报》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属国家科技论文统计刊源之一。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报道,《华中农业大学学报》是被引频次最多的十大农林期刊之一。《华中农业大学学报》被国际著名的数据库CAB,AGRIS,AGRICOLA收录,是美国《CA》、俄罗斯《文摘杂志》、联合国粮农组织《Agridex》、英国《ZA》等文摘期刊的重要刊源,国内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农林文献数据库和所有农业文摘期刊,《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收录本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分析

    曹琳剑徐若琳朱媛媛马金蕊...
    114-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资源短缺和日益增长的碳排放量,为探究改变传统发展模式,优化全社会绿色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路径,本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构建指标体系,运用熵权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显示:2010-2021年间,三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升,从地区上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三系统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基本协调"阶段,整体水平不高;三系统在空间上表现为正向空间自相关性,相关性逐渐增强,空间分布向聚集状态演变;高-高集聚类型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及中部地区且呈现出显著的扩散态势,协调发展水平"东南高西北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针对数字经济、低碳发展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提出建议,为加强区域联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提供参考.

    数字经济低碳发展绿色低碳循环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时空演变

    环境规制视角下制造业集聚对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

    刘楠楠赵可彭开丽柳建玲...
    127-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是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和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制造业集聚是影响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200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从环境规制视角出发,分析制造业集聚对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和效应.研究发现:(1)2000-2019年中国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呈现先平稳上升后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2.942%,东部地区效率始终高于中西部地区,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93%和1.061%.(2)制造业集聚对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的影响随环境规制强度的变化呈现门槛特征,伴随环境规制强度提高,制造业集聚与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之间呈"U"型关系.(3)异质性分析发现,2000-2009年制造业集聚对工业用地绿色效率的负向影响随环境规制水平提升逐渐减弱,2010-2019年则表现为由负转正;自愿型环境规制最先产生门槛效应,市场型、命令型环境规制门槛效应出现需较高水平的环境规制.因此,应差异化制定环境规制政策促进制造业产业结构升级和工业用地绿色利用.

    环境规制制造业集聚工业用地绿色利用效率门槛效应

    行政空间外溢性视角下京津冀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机制

    王鹏瑞曾晨
    141-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行政区和经济区的空间非整合效应一直存在,近年来行政区划作为空间治理的重要手段为解决跨区域空间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推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探究国土开发强度的时空变化、空间外溢效应和驱动机制,并将不同类型的县级行政单元之间的邻接关系嵌入空间计量模型,进一步探索不同空间邻接情景下的行政空间外溢性对国土开发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京津冀城市群内部行政单元的国土开发强度差异较大,国土开发强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分异,空间集聚态势显著.从空间维度看,京津冀城市群国土开发强度整体呈显著上升态势,但"东南高、西北低"的整体空间格局尚未打破.人口密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人均GDP对国土开发强度产生显著影响.国土开发强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直接的空间外溢效应明显.2010-2019年,不同邻接关系的行政空间外溢性不同,不同类型县级行政单元邻接情景的空间外溢性有所增强.研究表明,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充分利用国土开发强度的行政空间外溢效应以实现区域均衡发展.

    国土空间国土开发强度行政空间外溢性行政区划京津冀城市群

    基于LUR模型的城市带状绿地冬季降减空气PM10和PM2.5效应研究

    孙伊湄朱春阳
    150-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城市带状绿地降减空气颗粒物的作用机制和效应,选取武汉市罗家港带状公园绿地及其周边建成环境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冬季天气晴朗无风且气象条件相似的3天进行重复观测,采用土地利用回归(land use regression,LUR)模型和主成分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冬季城市带状绿地对空气PM10和PM2.5质量浓度的降减效应,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基于LUR模型得出城市带状绿地对空气PM10和PM2.5的降减作用存在宽度效应,宽度30~40 m的绿地在冬季对空气PM10的降减效率最显著.同时,研究发现冬季城市带状绿地内部的空气PM2.5和PM10质量浓度会出现高于邻近道路位置的现象,空气PM10和PM2.5在城市带状绿地内存在明显的积聚效应.结果表明,城市带状绿地对空气PM10和PM2.5的降减作用会受到周边交通污染排放的干扰,不同宽度带状绿地创造的微气象条件也会对空气PM10和PM2.5的质量浓度产生一定影响.

    城市带状绿地宽度效应空气颗粒物LUR模型城市交通

    北京城市绿地节肢动物多样性与微环境因子关系

    王琦任斌斌王月宾邵金丽...
    161-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厘清节肢动物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关系,进而促进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利用截获器法采集了北京市三环内6个中小型公园的节肢动物种群,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方法、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探究节肢动物及其天敌多样性与绿地微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节肢动物中蚜科为优势科,占总多度的52.12%;食蚜天敌昆虫中菜蚜茧蜂Semidalis rapae、广重粉蛉Diaeretiella aleyrodiformis为优势种,分别占总多度的27.73%和23.92%;天敌多度、丰度、香农-维纳指数在不同样地间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花期植物面积、丰度和香农-维纳指数与节肢动物多度(P<0.001)、食蚜天敌昆虫丰度(P<0.001)及多度(P<0.001)呈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香农-维纳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01),施药频次和施药剂量比与节肢动物多度呈显著正相关(P<0.00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施药剂量比、花期植物面积、施药频次、花期植物均匀度、花期植物香农-维纳多样性和花期植物丰度是影响绿地节肢动物科多样性的主要微环境因子.RDA分析结果显示花期植物面积、均匀度、香农-维纳多样性和丰度与节肢动物及食蚜天敌昆虫的多度显著正相关,与节肢动物多样性显著负相关.

    城市绿地节肢动物天敌昆虫生物多样性微环境

    蓝绿协同视角下武汉南湖汇水分区绿地削减雨水径流效应特征与情景模拟

    王萌茜侯东瑞武静马驰...
    171-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不同绿地调控方式对降雨径流的削减作用,以武汉市南湖汇水分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torm water management model,SWMM)模拟分析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下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峰值流量及峰现时间的变化规律,揭示蓝绿协同视角下城市汇水分区绿地削减雨水径流效应特征.结果显示:城市汇水分区尺度20%~30%的下凹式绿地改造,可实现年径流控制率65%的海绵城市建设目标;不同的海绵绿地改造措施中,复杂下凹绿地(具备蓄水层和下排管)和简单下凹绿地(无蓄水层和下排管)对于单场降雨事件的作用差异不明显,但长历时多场次降雨情况复杂下凹绿地的效果会更加显著.

    蓝绿空间雨水径流暴雨洪水管理模型汇水区生态效应情景模拟

    基于三生功能融合的露天生产矿山生态修复景观模式研究:以黄石铜山口矿山为例

    殷利华赵程亚菲彭楚月姚忠勇...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土空间治理与绿色发展的宏观背景下,针对露天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工作虽已广泛开展,但探索多途径利用方式与构建可持续景观模式的综合研究仍显不足.为探索露天生产矿山绿色发展目标下所适配的典型生态修复景观构建模式,通过系统梳理露天矿山生态修复领域的研究进展,结合文本分析、实地田野调研以及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从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功能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露天生产矿山的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利用相结合的3种代表性新景观模式:文化休闲型利用模式、商旅产业型利用模式以及农林生产型利用模式,并详细阐述了每种模式的核心理念、独特点以及国内外相关的成功案例.同时,以黄石市铜山口矿山为例,提出针对该矿山绿色发展与转型利用的策略建议:生态修复过程有效融入地方特色,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和可持续利用景观结合.

    露天矿山生态修复可持续发展景观提升全生命周期管理

    棉花种间杂种F1纤维中关键代谢路径和基因鉴定

    温天旺朱宏张依霖范劲松...
    191-2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在表型和遗传上揭示远缘杂种F1纤维的杂种优势并解析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不明显的原因,分别对远缘杂种F1与陆地棉亲本发育10 d的纤维组织样品进行混池取样,利用转录组学解析材料间在遗传转录水平上的差异,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材料间存在明显差异的代谢路径和关键基因.结果显示,杂种F1长纤维细胞数量少,并且种子表面有绿色短绒;陆地棉亲本和远缘杂种F1纤维转录组数据共鉴定到1 128个上调基因,678个下调基因;通过基因富集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富集在苯丙烷生物合成及其分支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差异基因的偏亲表达分析显示,杂种F1纤维等位基因偏向海岛棉表达,其中杂种F1的类黄酮代谢路径的二氢黄酮醇-3′,5′-羟化酶(F3′5′H)基因只表达海岛棉的等位基因.总体来看,海岛棉-陆地棉远缘杂种F1纤维产量性状具有负向杂种优势并且具有明显的绿色短绒,这可能与苯丙烷生物合成和类黄酮生物合成路径所产生的次生代谢物有关.本研究在遗传转录水平挖掘陆地棉-海岛棉远缘杂交F1纤维的杂种优势及其重要的代谢路径和基因,并建立了表型性状与遗传转录及遗传转录与代谢合成的联系.

    棉花杂种优势纤维转录组类黄酮代谢二氢黄酮醇-3′,5′-羟化酶(F3′5′H)

    施氮水平对油菜收获后直播棉花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谢晓麒彭杰张钊邱深...
    201-2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长江流域棉区基于"增产不增投"理念的油菜收获后直播棉花合理施氮量,选用早熟棉品种华棉3097,于2022-2023年开展大田试验,考查施氮180(N180)、210(N210)、240(N240)、270(N270)、300(N300)、330(N330)kg/hm2棉花生长发育、光合特性和产量表现.结果显示:N270和N300棉花产量相当,但高于N180和N330.N270水平下2 a平均籽棉产量比N180和N330分别提高7.0%和5.4%,该施氮量的单位面积铃数比N180和N330分别高24.9%和21.6%,各施氮水平间株高、果枝数、果枝起始高度、绿叶数和节位数表现类似.棉花冠层透光率随生育进程降低,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冠层高度30~50 cm和棉行20 cm内,N270 比N330 高23.9%,比N180 低10.0%,与N300相当.N270(N300)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高于N180和N330;N270胞间CO2浓度低于N180和N330.可见,油菜收获后直播棉花施氮270 kg/hm2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可以增加单位面积铃数,改善冠层透光状况,提高光合性能,从而获得较高产量.

    直播棉花施氮水平冠层透光率光合特性产量"增产不增投"

    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张志强郭月峰祁伟卜繁靖...
    210-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构型及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17年生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平茬(0、10、20 cm)和未平茬(CK)处理下柠条人工林细根构型和土壤养分等指标变化.结果显示,土壤有机质、速效氮、有效磷及速效钾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含量最高;不同平茬模式下细根均为典型的鱼尾形分支结构,且10 cm平茬模式有效改善了根系分支结构,增强了次级分支生长;不同平茬模式下柠条细根总根长、比根长、组织密度、干物质含量均在10 cm平茬模式下最优;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平茬10 cm(0.58)>平茬0 cm(0.46)>平茬20 cm(0.44)>未平茬(0.42).以上结果表明,10 cm平茬模式对柠条更新复壮效果最好,有利于促进生态脆弱区水土保持以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柠条平茬细根构型拓扑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