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忠云

双月刊

1008-3456

hnw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129 87287002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倡导学术创新,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业保险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研究

    尚燕熊涛李崇光
    122-1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469份农户调查数据,探究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对其节水灌溉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进而剖析农业风险转移效果评价和异质性风险偏好在其中的作用机理.研究显示: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呈现互补关系,具体表现为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将直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并将通过提高其农业风险转移效果评价间接促进节水灌溉技术的采纳.此外,道德风险和挤出效应将限制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互补性的发挥,表现为风险厌恶型农户购买农业保险将降低其采纳节水灌溉技术的可能性.为提高农户的风险抵御能力,需提升农业风险转移工具的保障效果,完善农村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降低农户采纳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的资金约束.同时,应协调农业风险转移与降低工具的关系,深入开展指导服务,实现农业保险与节水灌溉技术的协同推广,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农业风险转移工具农业风险降低工具农业保险节水灌溉技术

    饲料粮期货套期保值与规模生猪养殖主体生产稳定

    李春雷王刚毅
    134-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生猪养殖规模化趋势明显,饲料粮期货为规模生猪养殖主体管理饲料粮价格风险、稳定生猪生产提供了金融工具.基于2013-2020年生猪上市公司的经营报告数据,使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实证研究了饲料粮期货套期保值交易对规模生猪养殖主体的隐性与显性稳产作用,并检验了期货交易促进生产稳定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饲料粮期货套期保值交易有助于规模生猪养殖主体扩大生产,且随着生猪营收占比的增加,期货交易的扩产效应有所提高;期货交易有助于规模生猪养殖主体稳定出栏.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期货交易稳产的作用机制是降低了生猪养殖主体经营现金流的波动,稳定了收益.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通过期货市场规避风险、金融知识普及、鼓励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饲料粮期货套期保值扩产效应稳产效应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法人的内在逻辑与制度表达

    梅维佳
    14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主体,《民法典》确认其特别法人地位,奠定了未来中国土地改革的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具有存续期间的先在性、组织职能的双重性、成员资格的封闭性和集体资产的公有性等特别属性,亦正是该特别属性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陷入外延边界不清、组织职能分配不均衡、组织内农民难以受益和面临市场风险等制度困境,亟需进行法律上合理的制度表达.应厘清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角色定位并实现"政经分离",适当剥离公共事业服务职能并强化生产经营性职能,在适度开放集体成员资格的同时设立成员双层结构,承认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破产能力,但应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及非经营性资产本身从责任财产范围中予以剔除.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特别法人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集体资产

    以情动人: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透视

    许晓
    15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部驻村是一种具有鲜明情感属性的制度安排,其有效性最终指向于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基于华北L村的田野调查,并尝试搭建"以情动人"的分析框架,可以将干部驻村制度有效落地的全过程分成缘情入里和情感动员两个前后相承的阶段.缘情入里沿着差序性的村治权力格局逐步推展,其以驻村干部获得村支书的情感支持为开端,而后依次与村庄骨干、普通村民建立起情感关联,调和了外来制度与内生情感秩序的差异.情感动员则指向于破解村庄遭遇的治理难题,其从驻村干部、村支书、村庄骨干达成情感共识起步,再调动普通村民的主体性与参与感,重新把村庄凝聚为具有浓厚情感气息的有机体.以情动人凸显出情感之于乡村治理实践和干部驻村制度的关键意义,对于乡村振兴中加强乡村治理及提升驻村干部治理能力也有启示价值.

    干部驻村情感治理乡村治理乡村振兴

    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形态、运作机理与治理效能

    黄辉祥程坤
    165-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项具有鲜明实践属性的理论命题,基层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实践场域,因而立足于基层治理的实践向度对其实践形态及运作机理展开探讨十分必要.基于湖北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发现,"共同缔造"所坚持的"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五共机制",实质是一种基于群众主体地位进行协商、决策、执行、管理、监督的过程,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安排与参与实践落到实处,呈现出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实践形态."共同缔造"活动的案例分析表明,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运作机理在于:坚持党的领导为根本保障,坚持群众主体为价值理念,坚持民生关切为目标指引,坚持城乡社区为实践场域以及坚持群众自治为程序制度."五共机制"的基层全过程人民民主运作,在治理效能上实现了民主与民生的相辅相成、一体建设以及民主与治理的有机结合、功能互动.

    全过程人民民主共同缔造基层实践运作机理

    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形式主义?——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的组态分析

    杨建国徐艳刘传俊
    175-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个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典型案例,采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csQCA),透视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行为的多种组态,以解释地方生态环境治理何以发生与再生产形式主义.研究发现:任何单一因素均无法构成形式主义问题产生的必要条件或充分条件,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实为"多重复杂并发因果";六条路径、三类条件组态构成了地方环境治理形式主义产生的主要驱动机制,即"经济约束"驱动型,"注意力兑现悬浮"驱动型与"避责思维"驱动型,各因素的有效结合以"殊途同归"的方式引发形式主义的发生与再生产等.为了防范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形式主义的产生,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态环境福祉,当前亟需在推动产业转型以促进"经济""环保"目标的平衡、内外协同以兑现政府环境注意力,以及精准问责以疏解官员"避责"情结等方面下大功夫.

    形式主义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地方生态环境治理定性比较分析

    农村新一轮土地延包30年效率与公平的研究——来自Y省J区D村调利不调地的案例证据

    娄磊洪名勇钱龙
    18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30年期限已经陆续到期.基于Y省J区D村新一轮土地延包30年试点工作中形成的以调利不调地为核心要义的资源配置方式,深入探究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结果表明,以调利不调地为核心要义的资源配置方式,一方面通过借助社会大规模参与脱贫攻坚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制度遗产,满足了极少数无地少地农户的利益需求,在集体层面上保障了全体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对绝大多数农户采取顺延承包的土地延包方式,不断放活农地经营权的自由流转,推动了新一轮土地延包30年试点工作高效开展,进而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有机统一.同时,构建开展新一轮土地延包30年试点工作的分析框架,进一步拓展了社会分配理论的应用场景.

    新一轮土地延包调利不调地效率与公平社会分配

    论审核批准对宅基地强制收回制度的体系构造——兼论《土地管理法》第66条第1款的适用

    夏沁
    197-2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宅基地强制收回直接关乎着宅基地有偿退出的范围,是新一轮深化宅基地改革的关键性内容.而受制于收回效力认定的不完备性,还应当以对此具有实质影响的审核批准作为类型化的区分标准.其中,作为构成性事实的审核批准,与宅基地收回关系的形成和变更直接相关,能够产生消灭宅基地使用权的法律效力;作为确认性事实的审核批准,则仅确认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已经消灭,而不决定或直接影响宅基地使用权的变动.基于此,两类不同的审核批准构成了宅基地强制收回制度的基本类型,从而实现了该制度的体系化构造.

    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强制收回审核批准体系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