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李忠云

双月刊

1008-3456

hnwkxb@mail.hzau.edu.cn

027-87287129 87287002

430070

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狮子山街1号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倡导学术创新,坚持高标准的学术质量与出版质量。本刊的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与农村、农业和农民有关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家庭视角下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的形成逻辑及其影响

    何经纬曹海林
    120-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农民家庭在家乡县城购房已经成为中西部地区的普遍趋势,极大加速了这一区域就近城镇化进程.从农民生活世界出发,这主要缘于有限的家庭支付能力、家庭本位与乡土之根、区域婚备竞赛、子女教育需求、县级政府引导等多重因素.进城之后,农民家庭总体目标的转变塑造出了新的"一家三制"家庭形态,包括撑开在城-县-乡之间的家庭结构、半工-半耕-伴读的家计分工及积累性-保障性-发展性并行的家庭秩序."一家三制"是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应对现代性压力产生的新实践,也使得进城农民成为了兼具县城和乡村两种要素的"县乡两栖者".县乡两栖打破了"城"与"乡"的地域边界,具有助推更高质量城乡融合发展的潜力,但也蕴藏着一定的家庭和社会危机.据此,建议将县乡两栖者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的政策重点对象,通过渐进式城镇化政策、合理确定县域产业建设定位和目标、统筹县域公共服务空间布局等手段,为其发挥积极功能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西部地区农民家庭就近城镇化一家三制县乡两栖城乡融合

    农业碳汇纳入自愿减排交易机制的法制进路研究

    冀鹏飞
    13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于2024年1月22日在北京正式重启,这于农业碳汇发展来说是重大机遇.从项目需求与理据看,CCER市场为农业碳汇发展提供专业化交易平台,使农业资产附加生态价值,开源了农业农村农民的非农收入渠道,是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特有资源,但也面临市场建构的法制回应、制度架构和发展方式三重现实需求.从问题归类与审视观,农业碳汇纳入CCER机制存在三重挑战:底层架构上产权归属、公私范畴等法理基础尚需厘清;顶层设计上法律政策化、政策法律化等协同体系有待完善;运行机制上市场交易、方法技术等配套方案亟需补足.为此,农业碳汇纳入CCER的法制方案与进路选择应从法理基础阐释、法律政策协同、衔接机制完善、风险管控优化四个方面分别予以回应.

    农业碳汇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碳排放权交易乡村振兴

    社会投资视角下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持政策的反思与构建

    周春芳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儿童为中心"的社会投资战略已成为发达国家社会政策的新趋向.因城镇化巨大的虹吸效应,农村传统差序格局下以血缘、地缘为主的先赋性儿童照料资源日趋消解,农村留守家庭劳动力再生产能力不足,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政策进入公共政策领域.然而,从社会投资的视角来看,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政策尚缺乏"支持家庭""多元共治"等理念,"事后补缺型"的制度设计难以满足农村留守儿童和家庭的发展性需求,可能会通过降低未来人力资本增加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要实现"社会救助"向"社会投资"的理念转变,应以提升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发展能力为根本,从导致亲子分离的制度根源入手,利用服务供给、时间补偿等"支持家庭"手段,构建政府、家庭、社会等"多中心协同治理"的社会支持体系,为农村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普惠性的公共资源,以切断先赋性弱势与"留守事件"的链接机制.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投资理念先赋性照料资源社会支持政策

    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与农业碳排放——基于土地流转政策的准自然实验

    操小娟靳婷
    153-1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地流转是解决农村土地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大农业变革.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碳排放格局下,土地流转政策被视为推动农业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举措.现有研究指出土地流转已具备提升农业绿色效益的潜力,但并未深入探究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产生的影响.基于2007-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土地流转政策实施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及中介路径.研究表明:(1)基于连续型DID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土地流转政策对农业碳排放具有一定抑制性作用;(2)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规模经营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承担部分中介作用,能够有效实现农业减排目标;(3)地区异质性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间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结果存在差异,其中,东北、中部以及西部地区的碳减排效果均较为明显,而东部地区缺乏显著减排效应.为此,应持续支持并推广土地流转,进一步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采取不同地方性流转政策满足各地差异化需求.

    土地流转农业规模经营农业碳排放政策效应

    从"幼有所育"迈向"幼有优育",推动农村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

    刘承芳
    164-165页

    农村学前教育服务质量现状、成因及对策——以四川省为例

    唐雅琳王天仪徐定德
    166-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促进农村学前教育服务质量均等化是完善农村教育公共服务、在"幼有所育"上持续发力的重要内容.基于2022年北京大学中国乡村振兴战略智库四川农村学前教育专题调查,分析农村幼儿园整体质量和县-乡-村均等化水平,并结合政策文件和访谈资料分析潜在的原因.研究表明,农村幼儿园质量均等化建设成效与问题并存.成效包括:在硬件设施和安全卫生方面,县、乡、村幼儿园质量达标率和质量均等化程度较高;问题包括:在教职工队伍、内部管理和保育教育方面,三类幼儿园均面临教职工配备不齐、资质有待提升和课程开设不齐全等挑战,且质量均等化程度较低,其中村级园质量尤为滞后.原因在于,"多管齐下"的经费投入和监管体制保障了较均衡的硬件质量,但"缺编制待遇、缺发展前景"导致村级园教师资质、管理和保教水平落后于县、乡幼儿园.由此提出:发挥县级政府统筹作用,完善县乡村学前教育网络;优化投资结构并完善监管;加强点对点帮扶,创新管理机制;以村级园为重点改善幼儿教师待遇,提升教师资质;外引和内培并举,提升保教质量.

    农村学前教育质量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县域统筹

    县域内儿童入园时机与早期发展

    白钰宣智翀程怡
    178-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西部N县2018年全体6~36月龄儿童及其家庭三轮跟踪调查所形成的面板数据,分析入园时机对儿童早期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有近三分之一的样本儿童未按时入园,提前入园的比例高于推迟入园.(2)提前入园使得儿童社交情绪滞后比例提高,入园月龄与儿童的社交情绪滞后比例之间存在"U形"曲线关系,而推迟入园会降低儿童认知能力.(3)机制分析表明,养育环境是提前入园和推迟入园不利于儿童早期发展的决定因素,家校共育过程家庭养育和学校教育投资决策存在互补关系.据此建议灵活入园政策、改善农村儿童在园养育环境、加强对家庭儿童养育的支持和指导.

    入园时机儿童早期发展认知能力社交情绪

    农村幼儿园设立与儿童入园选择

    曹月明白云丽张林秀
    191-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农村发展调查2016年和2019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robit、线性概率模型(LPM)和二值选择随机效应模型(xtprobit)实证分析村幼儿园的设立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探究村内幼儿园设立状况对适龄儿童入园地点选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16-2019年,设立幼儿园的村庄占比保持在30%,但同期村内3~6周岁儿童上幼儿园的比例从86%提高到91%.(2)适龄儿童数量越多,村内设立幼儿园的可能性越大,且该正向相关关系在高中及以上劳动力占比高、距离乡镇近、较富裕、平原地区的村庄更明显.(3)村内设立幼儿园能显著促进本村适龄儿童在村内上幼儿园,有力缓解了农村学龄前儿童入园远、成本高的问题,但家长对本村幼儿园的服务质量并不满意.据此提出以下建议:实现农村适龄儿童"幼有所育"需要根据适龄儿童数量因地制宜创新学前教育服务模式,尤其要加强对教育相对落后、偏远西部山区农村幼儿园的政策倾斜力度,并进一步加强家校合作,提升农村幼儿园质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人力资本基础.

    学前教育农村幼儿园学龄前儿童入园选择入园成本

    一个童年专辑与一次主题出版试验

    范敬群
    202-203页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稿约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