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研究

    贾康郭起瑞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总体较低,如何依靠内生动力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尤为重要,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正在为破解农业新质生产力难题开辟新路径.本研究基于2013-2022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有利于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存在八大综合经济区和不同时期的异质性;农业技术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提高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政府干预能够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正向作用效果,当政府过度干预时,则会降低这种正向作用.为此,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应全面推进数字普惠金融在农业领域的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区域均衡发展;加强农业技术创新,释放数字普惠金融潜力;优化政府干预,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数字普惠金融农业新质生产力农业技术创新政府干预

    多元理性:家户制传统下的农户一家两制实践

    周立方平
    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怎样在实践中把握农户在食物生产上的一家两制?本文在家户制传统下提出多元理性框架,和单一理性的农业经济理论假定展开对话.本文认为,农户理性包含多元向度且相互联系:既依循差序责任,区分"自家人"和"外部人",进行内外有别的食物生产,"让自家人吃自家饭",带来"个体自保",也能进行推己及人的价值权衡,在场域约束与道义反思的互构中,将"外部人"视同为"自家人",从而"让有条件的自家人吃上自家饭",促进"社会共保".基于东亚家户制传统的多元理性,与基于西方农业经济理论的单一经济理性假定的对话,有助于更新农民学研究的认识基础,构建基于中国实践的理论,发现能够促进食物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小农路径.

    多元理性一家两制家户制小农户差序责任

    我国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的意涵、特征与进路

    陈荣卓杨广西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为我国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基本指引.新时代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适应实践新要求,顺应人民新期待,取得显著新成就,为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基层民主的实践范式正在形成,从发展态势、实践过程、实践内容和实践形式四个方面赋予了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意涵,并呈现出引领性、规范性、广泛性、有效性等基本特征.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深入推进基层民主高质量发展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议题,要从顶层设计、政党领导、价值追求、制度完善、城乡协同等五个方面探索现实进路,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活力和提供支撑.

    基层民主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

    "创新突围赛":基层政府社会治理创新的组织逻辑

    魏来李伟
    39-5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新时代,社会治理创新纷纷涌现,基层政府愈发热衷于"擦亮"治理品牌.本文以一个街道为深度案例,追踪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过程,探究基层政府将创新实践转化为政绩生产的运作机制,并揭示"创新突围赛"的组织逻辑.研究发现,基层政府打造创新品牌,是对组织环境变革的回应,围绕目标设置—资源汇集—经验创制形成了一种新型创新运行机制,并呈现出与"晋升锦标赛"不同的注意力竞争、资源最优化以及政绩可视化等多重组织逻辑.本文延展了"印象政绩"的建构机理,提出"创新突围赛"的整合性概念和描述性框架,在经验层面丰富了新的制度环境下基层政府创新行为的微观探讨,在理论层面拓宽了权变组织的适应性逻辑和府际创新竞争的研究范畴.

    "创新突围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擦亮品牌"印象政绩组织逻辑

    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之间:历史政治学如何走向未来?

    黄晨
    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何处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一般的社会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决定着历史政治学研究的质量乃至未来,也是所有"历史转向"的社会科学学科都需要解决的普遍难题.根据是否运用历史学方法与社会科学方法,可以尝试对目前所有以历史为导向的政治学研究路径进行归类和分析.而未来处理好历史经验与科学方法关系的历史政治学,需要在逻辑基础、文献积累、问题意识、史料运用和比较方法五个层面做出改变.这一"宽视野,窄标准"的进路,既有利于借助和运用国内外学界积累的丰厚资源,也有助于总结和提炼中国历史上积累的实践经验,最终发展出普遍而坚实的理论.

    历史政治学历史经验科学方法研究路径

    去身实在、代码感知与虚拟母体——人工智能电影之一种

    孟君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迭代跃迁,电影语法亦顺应发生变化.相对于人工智能电影中的人形、物形等具身形态,具有终极力量的超级电脑系统成为人工智能电影中的去身实在.电影故事围绕人类和具有超级控制力量的电脑系统的博弈展开,人—机系统通过代码感知的数字修辞实现了虚构的现实转向、世界的机器转向和感性的数据转向.去身形态的超级电脑系统是与人类相对而存的虚拟母体,它越过人与人工智能之间的主体边界,具有强大的主体欲望.关于超级电脑系统的人工智能电影是更趋近现实的电影想象,人工智能的主体觉醒彻底消除人类与机器的二元对立,实现了人机共生,人工智能电影超前捕捉到未来的"世界图像",并探索其幽微难测的景象.

    人工智能人工智能电影去身实在代码感知虚拟母体

    论"人机交互"式数字电影表演——以"恐惑谷"效应为中心

    陈涛
    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时代的大银幕上,3D建模、虚拟摄影、动作表情捕捉、合成技术、AI成像等计算机CGI技术同真人表演相结合,创造出形态各异、风格多元的银幕形象.这样一种"人机交互"式数字表演,强调了有别于传统电影"照相写实主义"的"感觉写实主义"美学,也带给观众差异化的审美体验.一味追求"逼真"的数字表演,很容易陷入"恐惑谷"效应的深渊;也有一些影片能规避、利用或跨越"恐惑谷",实现积极或正面的表演效果.数字时代银幕上的"恐惑谷"效应,彰显了人机交互、融合与协作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数字电影表演恐惑谷人机交互感觉写实主义

    自由自适:论孟浩然的交游诗

    陈燕妮
    80-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浩然是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一生来去城市与山水之间,虽未显达,但声名大振.他受到同时代人追捧的部分原因在于他自由的个性,而这种独特的个性又在他的诗歌书写中展露无遗."交游诗"是孟浩然诗集中重要的题材内容,可以从他"交游诗"呈现的"自由之惑"、"自由之问"与"自由之适",来探求他这种个性的显现.要之,孟浩然的诗歌书写时刻关注自身当下的感受,不假矫饰,更不在意奔走京城和隐居襄阳前后期的行为与意图是否一致.实际上,他的交游书写一直有着"自由之惑"和"自由之问",但最终在心理上臻于"自由之适"的境界.同时,他的这种个性与诗风影响深远.

    孟浩然交游诗自由自适个性

    散文:在与诗的参证互释中推进自身的文类建设——以西方相关的理论文献考察为例

    黄科安
    88-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学界长期奉行"扬诗抑文"的文类偏见,但这并不意味着散文理论毫无建树.相反,人们仍可从大量论诗的文献中,发掘诗与文是如何相互究诘、参证互释,从而持续不断地推进散文自身的文类建设.其建构范畴涉及散文的文类起源、思维视角及语言形式等诸多面向.而散文诗作为二者跨界而催生的复合体,其内部结构"诸对立物"的互相对峙、质疑、交叉、融合,最终构成一种对立统一而又丰富复杂的极致的艺术形式.

    诗与散文参证互释文类考察理论建设

    中国现当代散文中的"红色文化"书写

    王兆胜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现当代散文的红色文化书写经历了复杂曲折的演进过程,其显著特点是中国化、现实性、生活化,并呈现螺旋式的上升发展趋势.红色散文重崇高理想信仰、精神高度、品质境界,这在共产党领袖与军民形象的塑造中得到体现,也显示党和人民群众的鱼水情谊.红色散文要改变固化经典观念范式,从真诚、内在化、感人、反思、自我革命出发进行理解,还要看到阴柔温润的审美风格,特别是"物喻"叙事方式的价值.红色散文有许多内在价值需要挖掘、重审、重估,这是一个新的学术增长点.

    中国现当代红色散文红色文化崇高品格阴柔风格物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