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王泽龙

双月刊

1000-2456

pressmarket@163.com

027-67863426

430079

武昌桂子山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azhong Normal Universit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力量为基本依托,与国内外学者建立了广泛的学术联系,主要发表校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新的学术理论研究成果,刊登历史学、文献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哲学、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学术论文,形成了“严谨、严肃、严格”的办刊风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往"字介词结构及相关语法问题

    刘彬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往"字介词结构即"往XV"和"V往X"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V和X的性质、取景方式、凸显重点、语体倾向等方面.在表示抽象方向或方面的特殊"往XV"结构中,X并非所谓的"动、形兼方类词",而就是动词或形容词,只不过是在构式压制下通过隐喻的作用临时获得了方位词的功能.另外,统计显示,在新闻标题中"往XV"和"V往X"的出现频率差异较大,且后者还可以突破常规规则的限制,原因在于新闻标题的"语言特区"属性与"V往X"更相容.

    "往XV""V往X"差异构式压制隐喻语言特区

    汉昭帝始元五年伪卫太子诣阙事件探析

    李峰
    116-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昭帝始元五年春,受卫太子残余势力蛊惑,夏阳男子张延年诣长安未央宫北阙,自称卫太子,引发数万人围观,赖京兆尹隽不疑处置果决,方化解了这场危机.然而隽不疑依《公羊传》之说处置这场风波,颇为后世所讥,实则其所引之说是具备指导处置自称卫太子者的效用的,其指斥卫太子为罪人,也并不过分.该事件进一步增进了霍光与昭帝的关系,并促使霍光加大了推行德政、打击以桑弘羊为首的外朝官员的力度.由于隽不疑将卫太子定性为罪人,断绝了卫太子残余势力继续借卫太子生事的念想,于是他们转而拥戴卫太子的遗孙刘病已.隽不疑虽居功至伟,但由于不肯加入霍光的团队,次年被免官,终老于家.

    汉昭帝始元五年霍光隽不疑张延年

    金代"岳镇海渎"封祀考论

    孔维京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岳镇海渎"作为一组演化自中国古代山水崇拜的文化地理概念,是国家疆域和王朝正统的象征.由女真族建立的金王朝在占据中原地区后,为塑造中国大一统王朝形象,比肩唐宋礼乐制定了本朝岳镇海渎封祀制度.金代结合本朝实际,确立了在"四立、土王日"以岳镇海渎所在地长贰官为主的常祀制度,并"遥祀"南岳、南镇于中岳嵩山庙,"遥祀"南海、南渎于东海广德王庙.清代考据大家钱大昕对明昌间加封五镇四渎王爵提出的质疑,实为对《大金集礼》相关记载的误解.在岳镇海渎封祀问题上,金代经历了从"并仍唐、宋之旧"到"皆仍宋旧制"的转变,反映出世宗、章宗之际金代文化的转向与正统性的诉求.金宋双方通过"遥祀"的方式共祀岳镇海渎,使其成为南北共享的文化地理符号,客观上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形成.

    金代岳镇海渎封祀正统钱大昕

    蒙古界分内外与清朝天下秩序的退而未消

    张临希
    133-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与17世纪西欧国家划界同步,清朝自顺治五年开始陆续在漠南、漠北之间划定旗界,使内外蒙旗以瀚海为间隔,但就隔离思维、标界方法和管理模式而言,这仍是王朝传统的"边",而非近代产物的界.对应康、雍、乾地图,外无国界,内无内外蒙古界,并未走出天下秩序所笼罩的疆域模式.清中晚期,随着官方将蒙古分为内外,学者绘制的地图出现国界和内外蒙古界,进而在宣统元年首现版图"秋海棠叶"形象比喻,促使朝廷重视地图所表达的主权边界.但因蒙古方位存在文化偏差,加之内外蒙古界未经测绘,清末民初地图均错置此界,无法准确表示内、外蒙古范围.界线不明确也迫使清末朝廷仍以传统天下模式划分藩部疆界,缺乏对边界的直接掌控,成为俄国渗透外蒙古的内因.以边界为衡量,清朝从传统天下秩序转向近代主权观念并非始于《尼布楚条约》,而是从清晚期开始,至清末也未完成,体现了清朝疆域模式的二重性.

    天下秩序主权国家边疆治理外蒙古地图学史

    权力规制与权利保障:教育大数据伦理问题的法律治理

    肖登辉常亚东
    144-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大数据伦理问题是科技融入教育中的衍生产物.法律与伦理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耦合,法律是解决教育大数据伦理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教育大数据伦理问题的治理存在政策重视但专门性法律相对滞后、具体问题治理难度大等问题,有必要借助法律构建一套专门性的治理体系.大数据的应用为"教育权—受教育权"的法律关系赋能的同时,也对其原有的平衡造成了冲击.从权力的角度而言,在大数据去中心化和中心化的特征下,数字教育权出现了主体的扩张和内容的强化.从权利的角度而言,"主观权利"与"客观价值秩序"二分的基本权利功能理论更符合数字受教育权保障的需要,数字受教育权的"主观权利"是个人在法律上得以请求的基础,然而若要在复杂的数字时代实质保障数字受教育权,还需"客观价值秩序"提供相应的制度、组织以及程序的支持.

    教育大数据伦理法律治理数字教育权数字受教育权

    迈向敏捷治理:教育数据治理的风险识别与优化路径

    刘洋溪
    154-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作为第五大生产要素,对教育发展的驱动功能日益显现.面向海量数据资源及广阔应用场景,立足于对教育数据特征和传统治理范式风险挑战的分析,敏捷治理可视为教育数据的前瞻性治理形态,以回应性与适应性为善治旨归,以开放性与结构性为共治基础,以灵敏性与系统性为智治赋能,以持续性与调适性为良治前提,构建教育数据的敏捷治理框架,对嵌入教育数据治理体系的敏捷治理逻辑做出完整解释.结合政策文本分析视角,对中央层面颁布的教育数据治理政策进行文本编码和内容分析,揭示当前治理体系的发展困境.基于应然层面的敏捷治理框架和实然层面的治理体系困境,应重塑教育数据治理目标的价值取向与结构层级、健全教育数据治理主体的协作关系与组织体系、拓展教育数据治理过程的场景广度与环节深度、落实教育数据治理工具的监管反馈与迭代机制,形成教育数据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敏捷治理格局.

    教育数字化教育数据敏捷治理数据治理

    延续与断裂:中国高校学报传统再议——基于中西学术期刊传统的比较

    朱剑仲伟民
    165-1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学术期刊传统的源头,《哲学汇刊》诸多开创性贡献为后世欧美学术期刊所传承,并随着西方学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后发国家的学术期刊.承续了其传播学术基本使命的中国高校学报,并不是对西方学术期刊的直接移植,而是修改了某些基因,将学术期刊与学术共同体的关系嫁接到了与主办学校的关系上.这就使作为学术期刊的学报本应具有的公共平台属性转变成了主办学校的窗口和园地,冠以校名的刊名、综合性和内向性成为既是必然的也是唯一的选择.这样的"转基因"对同样在童年时期的大学的成长及其公共形象的构建极有意义,学报对早期大学的成长所作出的贡献是不可替代和磨灭的.然而,这也给学报自身的成长带来了困难和障碍.尽管1930年代曾有过向开放的专业刊转型的尝试,但学报并没能从总体上告别童年.窗口与园地的定位与公共平台属性之间的紧张和冲突终究是无法避免的,结果在数次大学命运转折的历史关头,前者无一例外地压倒了后者,学报不得不一直停留在初始状态,而从1970年代末开始更是以制度的形式将此状态固定下来.随着1990年代对标国际的世界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启动,竞争在国际学术平台层面展开,牺牲了公共平台属性、割断了与学术共同体血脉联系的学报已跟不上大学前进的步伐,终于逐渐走向边缘化.

    学报传统《哲学汇刊》《学桴》综合性期刊专业期刊

    "哲学社会科学期刊重点专栏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

    袁艺嘉
    封3页

    追溯学科发展历史,彰显独特办学理念——《华中师范大学学科发展简史(1903-2023)》撷要

    郭璋
    封2页

    本刊2024年总目录

    后插1-后插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