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4年10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简介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1385页

    2024年10月中国甲乙丙类传染病疫情动态概要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
    1386-1387页

    2024年10月全球传染病疫情研判分析

    韩辉伍波周奇宋悦谦...
    1388-1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10月,全球共监测到传染病69种,涉及236个国家和地区.除流感外,涉及国家和地区数量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236个)、猴痘(123个)、登革热(30个)、麻疹(26个)和霍乱(22个).病死率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人感染H5N1禽流感(51.00%)、马尔堡病毒病(22.70%)、拉沙热(17.10%)、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8.10%)和西尼罗热(7.30%).死亡病例数位于前5位的传染病分别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猴痘和麻疹.亚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登革热、猴痘、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和脊髓灰质炎;非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霍乱、黄热病、马尔堡病毒病、拉沙热、猴痘、疟疾、登革热、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美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和猴痘;欧洲主要流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西尼罗热和麻疹.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猴痘马尔堡病毒病疟疾登革热

    2024年11月中国需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评估

    赵林燕笃梦雪彭质斌秦颖...
    1391-1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2024年11月在我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下同)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结果2024年11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数可能较10月有所上升,以传染病事件为主.当前仍将面临多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共同或交替流行的挑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已降至极低水平,人感染禽流感疫情存在散发以及小规模聚集的可能,登革热疫情将进入下行阶段,诺如病毒肠炎暴发可能逐渐增多,取暖不当等导致的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将呈上升趋势.结论 对呼吸道传染病多病原监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人感染禽流感、登革热、诺如病毒肠炎、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等予以关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疫情风险评估

    2024年10月全球传染病事件风险评估

    房元圣庞明樊武洁雯纪瀚然...
    1395-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4年10月中国境外发生的全球传染病事件进行监测,并评估对我国的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方法 运用多种来源的互联网开源情报信息,对重点关注传染病开展基于事件的监测,并采用风险矩阵法,从传播可能性和后果严重性两个维度,整合疾病、国家和事件特异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对传染病境外输入风险和海外旅行风险开展评估.结果 2024年10月监测到18种传染病在全球36个国家形成突发事件或暴发疫情.对我国的输入风险方面,中风险事件21个;海外旅行风险方面,高风险事件6个,中风险事件34个.结论 建议一般关注美洲、亚洲的登革热,美国东部的马脑炎疫情,非洲的猴痘疫情、美洲的奥罗普切热疫情、非洲的霍乱疫情、亚洲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希腊的西尼罗病毒病和印度的寨卡病毒病疫情可能带来的输入风险.建议出国旅行者重点关注北美洲国家哥斯达黎加、南美洲国家阿根廷以及亚洲国家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印度的登革热疫情,亚洲国家印度的霍乱疫情可能带来的感染风险.相较9月、10月还需一般关注南美洲阿根廷登革热疫情,非洲猴痘、霍乱进展以及南美洲黄热病疫情.

    全球传染病事件监测风险评估开源情报

    2013-2021年我国西部地区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及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朱燕宋志龙陈洁婷
    1399-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我国西部地区2013-2021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布病防控策略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 基于2013-2021年西部地区布病发病情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法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布病发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识别和检验,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评估布病发病率在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进一步揭示布病发病率的空间聚集特征和局部时空分布模式的演变,通过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对影响布病发病率的潜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观测期内,我国西部地区布病发病趋势经历三个阶段:2013-2014 年上升阶段(APC=48.32%,P<0.001),2015-2018 年下降阶段(APC=-7.96%,P=0.029),2019-2021 年快速上升阶段(APC=28.20%,P<0.001),且年平均发病率为6.11/10万.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局莫兰指数在0.38~0.53之间上下波动,H-H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和新疆等省份,L-L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重庆等省份,L-H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青海省,未出现H-L聚集区域.空间内热点区域由1个扩增至3个省份,而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长期处于冷点或次冷点区域范围.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013年的2006832.90 km2缩至2021年的1668352.98 km2,长轴缩短了 313.41 km,而短轴则增加了47.94 km,扁率降低了 0.81,方位角减小了 14.64°.OLS回归结果显示,人均绿地面积(B=0.47)、牲畜饲养量(B=0.38)、牲畜流动量(B=0.12)对西部地区布病发病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畜肉产量(B=-0.44)对西部地区布病发病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结论 我国西部地区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且空间分布范围整体缩小,分布形态由纵向集中向横向扩展转变,应密切关注流行趋势变化情况,加强高发地区及热点地区病例监测.

    布鲁氏菌病流行趋势空间集聚特征西部地区

    2021-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分析

    亚里昆·买买提依明赵江山王蒴何海波...
    1405-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21-202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为制定相应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系统2021-2023年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数据(不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剔除疑似、重复报告病例,并采用Excel 2021软件对报告病例的三间分布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21-2023年新疆人间布鲁菌病疫情波及14个地(州、市),95个县(市、区),累计报告病例18094例,年均发病率23.33/10万,其中,农民70.32%;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塔城地区报告病例数占62.99%;3-8月报告病例数占69.13%,各年龄组均有病例报告,最小年龄28 d,最大年龄97岁,30~60岁组报告病例数占73.40%;男性年均发病率31.95/10万,女性年均发病率14.12/10万,男女性别比为2.42∶1.结论 新疆人间布病疫情处于较高态势,病例分布范围较广泛,以参与劳动生产的青壮年农民为主,男性高于女性,有明显季节高发特征.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监测新疆

    1964-2021年青海省布鲁氏菌病自然疫源性调查

    马丽杨旭欣薛红梅赵志军...
    1410-1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青海省布鲁氏菌病(布病)自然疫源性进行研究,为布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青海省内1964-2021年不同地区、宿主体内分离到的108株布鲁氏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传统生物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菌株生物学特性,地理信息系统进行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分析研究.应用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MLVA)-16分型方法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进行布病自然疫源性研究.结果 共收集108株菌株,分布在23个县(市),其中排在前5位的县(市)是门源县、格尔木市、共和县、都兰县、湟中县.青海省布鲁氏菌生物型存在着明显的时空差异,生物型羊3型83株占76.85%,1964-1988年生物型存在多样性,2013-2021年仅分离到羊3型,生物型较单一.羊1型分布在都兰县、共和县;羊2型分布在共和县、兴海县、同德县;牛3、7型分布在治多县;猪1、2型分布在大通县、泽库县、同德县.108株菌进行聚类分析,聚为67个MLVA-16基因型,94株布鲁氏菌株为42型,6株布鲁氏菌株为43型,2株布鲁氏菌株为47型,2株布鲁氏菌株为28型,1株布鲁氏菌株为63型,1株布鲁氏菌株为36型,1株布鲁氏菌株为112型,1株布鲁氏菌株为6型.共享基因型共20组,26、27、32、64号共享基因型菌株宿主为人、绵羊、牦牛,19、22号共享基因型菌株宿主为人、岩羊,11号共享基因型菌株宿主为黄羊、岩羊,17号共享基因型菌株宿主为牦牛与岩羊,42号共享基因型菌株宿主为人、喜马拉雅旱獭,38号共享基因型8株菌株宿主为人、羊、喜马拉雅旱獭.结论 野生动物布病的存在,对于畜牧业发展和人类生活是一种潜在的危害,应完善野生动物疫病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和制度.

    布鲁氏菌病自然疫源性基因分型

    2015-2022年湖南省郴州市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及时空聚集性分析

    胡琳谢群刘卫谭晓罗...
    1417-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湖南省是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新发疫区,年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近年来郴州市报告病例数居湖南省前列.本研究通过分析郴州市2015-2022年人间布病流行病学特征和时空聚集性,为该地布病防控措施的制定和调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研究描述郴州市2015-2022年间报告的人间布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以全局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探索郴州市布病发病的时空聚集特征.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牛、羊存栏数、动物间布病阳性率与人间布病发病的相关性.结果2015-2022年郴州市共报告布病病例216例,年均发病率0.57/10万,发病总体呈降中有升趋势;春夏季(4-7月)是发病高峰;男女性别比为2.86∶1;45~岁年龄组报告病例最多(47.22%);职业以农民(64.35%)为主;2016、2018年及2020年布病发病存在空间自相关特征(P<0.05),2016和2018年的发病热点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仙区和北湖区的多个乡镇街道,以及桂阳县、宜章县和永兴县的少数乡镇,且有扩散趋势,2020年临武县成为新的热点地区;牛存栏数与人间布病发病率无相关,而羊存栏数和动物布病阳性率与人布病发病率有关.结论 郴州市人间布病病例数及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存在高发热点地区,羊存栏数和动物间布病阳性率与人布病发病相关.为有效遏制布病传播,有效防控人布病流行,应加强动物疫情监测,严控传染源,开展布病防控知识宣教和行为干预.

    布鲁氏菌病流行病学特征时空聚集性空间自相关热点分析

    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一起屠宰场布鲁氏菌病疫情调查分析

    李秋玲陈曦张洁李明...
    1424-14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某屠宰场一起布鲁氏菌病(布病)聚集性疫情进行调查分析,评估不同暴露场所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探讨非牧区布病防控方法,为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23年四川省自贡市某屠宰场一起布病聚集性疫情进行描述分析,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不同暴露场所布病感染的风险,多因素logistic回归用于危险因素分析.结果2023年4月3日至5月30日,本起疫情共发现6例阳性人员,其中,5例为屠宰场从业人员通过职业人群监测发现,均为隐性感染者;另1例为羊肉汤餐馆经营者通过主动就诊发现,为确诊病例.可疑暴露因素为屠宰加工病羊及羊肉,屠宰场相关人员感染布病的风险是其他职业人群的5倍[相对危险度(RR)=5.14,95%置信区间(CI):1.90~13.98],从事屠宰工作是重点职业人群感染布病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5.87,95%CI:1.54~22.45].结论 本次疫情是自贡市首次通过职业人群监测发现的布病聚集性疫情,通过屠宰加工病羊或羊肉自屠宰场从业人员向餐馆加工人员传播.在非牧区,应将屠宰场和牲畜交易市场等作为重点检疫场所,定期对场所内牲畜进行布病筛查和免疫,防范传染源输入;定期开展职业人群布病血清学监测是发现新发病例或隐性感染者的重要手段,将防控策略从以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

    布鲁氏菌病聚集性疫情队列研究职业人群监测防控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