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系统分析我国西部地区2013-2021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为布病防控策略的科学制定与有效实施提供详实的数据支持和理论指导.方法 基于2013-2021年西部地区布病发病情况,采用Joinpoint回归分析法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对布病发病率的长期变化趋势进行识别和检验,运用空间自相关模型评估布病发病率在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格局,并结合冷热点分析和标准差椭圆进一步揭示布病发病率的空间聚集特征和局部时空分布模式的演变,通过构建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回归模型对影响布病发病率的潜在因素进行探究.结果 观测期内,我国西部地区布病发病趋势经历三个阶段:2013-2014 年上升阶段(APC=48.32%,P<0.001),2015-2018 年下降阶段(APC=-7.96%,P=0.029),2019-2021 年快速上升阶段(APC=28.20%,P<0.001),且年平均发病率为6.11/10万.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全局莫兰指数在0.38~0.53之间上下波动,H-H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宁夏和新疆等省份,L-L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西藏、四川、重庆等省份,L-H聚集区则主要位于青海省,未出现H-L聚集区域.空间内热点区域由1个扩增至3个省份,而四川、重庆、贵州等省份长期处于冷点或次冷点区域范围.标准差椭圆面积由2013年的2006832.90 km2缩至2021年的1668352.98 km2,长轴缩短了 313.41 km,而短轴则增加了47.94 km,扁率降低了 0.81,方位角减小了 14.64°.OLS回归结果显示,人均绿地面积(B=0.47)、牲畜饲养量(B=0.38)、牲畜流动量(B=0.12)对西部地区布病发病率的影响显著为正,畜肉产量(B=-0.44)对西部地区布病发病率的影响显著为负.结论 我国西部地区布病疫情总体呈上升趋势,存在显著的空间聚集特征,且空间分布范围整体缩小,分布形态由纵向集中向横向扩展转变,应密切关注流行趋势变化情况,加强高发地区及热点地区病例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