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疾病监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疾病监测
疾病监测

徐建国

月刊

1003-9961

jbjc@icdc.cn

010-58900732

102206

北京昌平区昌百路155号

疾病监测/Journal Disease Surveilla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突出快、简、新和实用性强的特色,及时准确地向国内外报道传染病疫情及动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5-2022年甘肃省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情况分析

    陈瑛杨晰健魏欢李保娣...
    547-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2005-2022年甘肃省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状况.方法 汇总2005-2022年甘肃省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病例诊断、病原学检测、病毒基因分型、监测指标完成情况、职能考核等结果数据,综合网络运转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疑似麻疹、风疹血清学标本的IgM抗体,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方法检测疑似麻疹、风疹咽拭子标本的病毒核酸.结果 甘肃省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共包括16家实验室,其中省级实验室1家,市、州级实验室14家,县级实验室1家,各级实验室按职责和检测内容分工有序、各司其职.2005-2022年,网络实验室采用ELISA方法共检测疑似麻疹血清学标本24 338份,麻疹IgM阳性率为38.76%;检测疑似风疹血清学标本1 8 092份,风疹IgM阳性率为19.82%.采用qRT-PCR方法,共检测疑似麻疹咽拭子标本13 050份,麻疹病毒核酸阳性率为28.76%;共检测疑似风疹咽拭子标本12 569份,风疹病毒核酸阳性率为11.39%.从4 791份麻疹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574株麻疹毒株,分离率为11.98%,全部上送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测序分型,毒株型别为H1a基因型;从1 635份风疹咽拭子标本中共分离到720株风疹毒株,分离率为44.04%,上送国家麻疹风疹实验室测序分型714株,其中1E基因型333株,2B基因型381株.网络实验室每年开展质量控制和技术培训,各实验室职能考核成绩良好.结论 甘肃省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运转良好,并通过持续技术提升提高了实验室诊断敏感性和监测能力,同时通过严格的质量控制保证了实验室数据准确高效,为甘肃省麻疹消除和风疹防控提供有力的技术保障,为后续麻疹风疹的消除工作提供了数据支持.

    麻疹风疹实验室网络甘肃省血清学监测病毒学监测质量控制

    2019-2021年甘肃省某综合三甲医院消毒效果监测及微生物分布特征分析

    兰光李欣颖张璟申艳琴...
    553-5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2019-2021年甘肃省某综合三甲医院环境消毒灭菌工作质量,了解消毒后微生物分布情况及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发现消毒灭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有效预防和控制感染性疾病的暴发和流行,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和《医院消毒卫生标准》对医院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内镜、口腔用水、压力蒸汽灭菌器以及医疗污水采样,判定是否符合卫生学标准,并对分离出的病原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 2019-2021年共采样1 054份,合格843份,合格率为79.98%.其中,空气合格率为88.15%,物表合格率为85.34%,外科手合格率为56.16%,卫生手合格率为79.64%,医疗用水(口腔用水)合格率为33.33%,医疗用水(其他用水)合格率为85.42%,内镜合格率为86.42%,压力蒸汽灭菌器合格率为100.00%,污水合格率为83.33%.消毒后环境微生物分布占比居前5位的分别为人葡萄球菌(13.60%)、表皮葡萄球菌(13.05%)、藤黄微球菌(7.68%)、沃氏葡萄球菌(6.03%)和科氏葡萄球菌(5.81%).检出医院感染主要病原菌鲍曼不动杆菌5株(0.55%)、金黄色葡萄球菌5株(0.55%)、粪肠球菌3株(0.33%)、铜绿假单胞菌2株(0.22%)、大肠埃希菌1株(0.11%)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亚种1株(0.11%).病原菌鉴定结果以革兰阳性菌为主,主要医院感染病原菌检出于手术室、重症监护室等重点科室,且呈现多重耐药现象.结论 该三甲医院总体上消毒质量略低,且消毒效果不稳定,检出常见医院感染病原菌,且耐药情况不容乐观,需加强医院消毒监督管理,制定防治措施,并提高消毒效果.

    医院感染消毒效果合格率主要病原菌多重耐药

    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2起布鲁氏菌病暴发疫情的处置与分析

    周晓艳吕粉琴吕小江宋丽娜...
    56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2023年甘肃省平凉市华亭市和泾川县两自然村2起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暴发原因,提出防控建议,为今后预防和控制此类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2起暴发疫情进行溯源和传染途径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调查内容和检测结果进行描述.结果 华亭市某自然村暴发疫情共发现确诊病例4例,其中3例农民,1例学生;病例发病时间为2023年1月28日至3月27日;畜间检测结果显示家养13只羊为布病阳性.泾川县某自然村暴发疫情共发现确诊病例3例,其中2例农民,1例学生,病例发病时间为2023年5月18日至6月7日;畜间血清学检测家养1头牛显示为布病阳性.结论 平凉市2起布病疫情暴发的主要原因是密切接触家养病牛羊及其流产物而导致.建议加强农村地区尤其是养殖散户的布病宣传教育,畜牧部门规范调运检疫流程,联防联控,共同保障人民健康.

    布鲁氏菌病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2017-2022年全国斑疹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张云飞韩玲师悦田雪莹...
    565-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2017-2022年斑疹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斑疹伤寒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2017-2022年斑疹伤寒监测个案数据,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2年全国每年报告病例数(发病率)分别为929例(0.07/10万)、971例(0.07/10万)、1173例(0.08/10万)、1 069例(0.08/10万)、1 310例(0.09/10万)、1291例(0.09/10万),报告病例数及发病率呈波动增加趋势.2017-2022年每年有22~24个省份[309~342个县(区)]报告病例,主要分布于云南、广东、四川、安徽、湖北、山东、广西、湖南、河北9个省份(自治区),9个省份(自治区)每年合计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比例波动于85.56%~91.14%,其中云南、安徽、湖北省每年报告病例数及占全国报告病例数比例均呈增加趋势,山东省呈下降趋势.全国每年报告病例居前10位县(区)合计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比例)分别为293例(31.53%)、284例(29.25%)、332例(28.30%)、400例(37.42%)、579例(44.20%)、636例(49.26%).职业分布主要为农民、学生、散居儿童及幼托儿童,每年占报告病例数的比例分别波动于61.04%~65.60%、10.71%~15.43%、7.67%~9.80%.男女性别比波动于0.86:1~1.02:1之间.每年报告病例均以40~64岁年龄组病例占比最高,波动于38.54%~43.69%.结论 2017-2022年每年报告斑疹伤寒病例数居前的省份均为云南、安徽、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河北、山东9省份(自治区),每年合计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数均在85.00%以上,云南、湖北、安徽省每年报告病例数呈增加趋势.病例高度散发与局部高发并存.应动态开展疫情分析、风险评估及预警,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综合防控措施,进一步降低居民感染风险.

    斑疹伤寒流行特征风险评估防控策略

    2018-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探讨

    贾海梅陈杨伟王清华黄勋...
    57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省福州市2018-2022年百日咳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百日咳防控措施和优化免疫规划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对中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福州市2018-2022年百日咳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8-2022年福建省福州市共报告百日咳365例,无死亡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年报告发病率由201 8年的0.1 5/10万,上升到2022年的3.20/10万.报告医院由2018年4家增加到2022年14家.2018-2020年福州市百日咳病例相对较少,呈现波动水平,没有明显季节发病特点.2021年秋冬季为发病高峰,2022年2-6月为发病高峰.病例主要分布在城乡结合部和主城区.年龄别发病率以<1岁(52.52/10万)最高,其次为5~9岁(3.94/10万)和1~4岁(3.49/10万),≥15岁发病例为0.01/10万.3月龄至15岁儿童有免疫史占43.37%,其中1剂次占7.53%、2剂次1.43%、3剂次3.23%、4剂次31.18%,无免疫史的占32.62%,免疫史不详占24.01%.结论 福建省福州市2018-2022年百日咳报告发病呈上升趋势,主要集中在<1岁儿童,适龄对象免疫空白比例较高,建议持续加强百日咳监测,进一步提高百日咳疫苗接种的及时性,持续保持高水平接种率.同时加强百日咳疫苗免疫效果研究,优化百日咳免疫策略,以减少小年龄易感者的发病.

    百日咳免疫策略流行病学特征

    关于创新点和学术评论句的要求与说明

    《疾病监测》杂志编辑部
    575页

    2013-2022年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发病与气象相关因素分析

    侯良宇张晓梅张玉薇段青...
    576-5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气象因素对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发病的影响,为SFTS科学防控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Quasi-Possion回归分析青岛、烟台、威海地区SFTS的发病与气象因素的关系,选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素纳入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构建各城市气象因素与SFTS发病的非线性暴露-反应关系,相对危险度(RR)及95%置信区间(CI)为衡量指标.同时,将估计参数纳入多元Meta模型,得到气象因素对SFTS发病的综合效应.结果 胶东地区SFTS发病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多数在6-9月发病;周平均温度高于13.65℃时,SFTS发病人数增多(RR=11.34,95%CI:8.37~15.70);周平均相对湿度高于66.83%时,SFTS发病人数增多(RR=1.19,95%CI:1.02~1.39);周平均气压高于1 011.37 hPa时,SFTS发病人数降低(RR=0.56,95%CI:0.36~0.84);周平均风速高于3.27 m/s时,SFTS发病人数降低(RR=0.66,95%CI:0.58~0.75);温度与SFTS存在非线性的累积和滞后效应,低温(-0.88℃和3.92℃)降低发病风险,高温(22.00℃和26.35℃)增加发病风险.结论 温度、相对湿度、气压、风速可能是胶东地区SFTS发病的影响因素,温度对SFTS发病存在非线性的滞后效应.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气象因素影响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多元Meta模型

    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鹦鹉热流行特征分析

    蔡群卞丽娜高雨蒙
    582-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鹦鹉热流行特征,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鹦鹉热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22年2月至2023年7月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共报告鹦鹉热病例22例.2022年10月为发病高峰期;全区6个街道/镇有鹦鹉热病例报告;男女性发病数比为1.00∶1,以60岁及以上年龄为主,占54.55%,离退人员占50.00%;明确禽类接触史的病例占90.91%;病例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95.45%的病例进展为肺炎,95.45%的病例住院治疗.报告鹦鹉热聚集性疫情2起,为家庭、社区各1起.结论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鹦鹉热病例绝大多数有禽类接触史,且以离退人员为主,应加强重点场所和人群的宣传教育和疫情监测,规范处置鹦鹉热散发病例和聚集性疫情,防止暴发流行.

    鹦鹉热衣原体疫情

    我国罕见G9P[8]-A2基因型重配株轮状病毒全基因组分子特征分析

    熊光萍彭蕊王萌璇魏宇航...
    586-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我国1株G9P[8]基因型A组轮状病毒(RVA)JL18221140的全基因组分子特征.方法 对我国吉林省1例G9P[8]基因型RVA(JL18221140)原始粪便标本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一步法扩增11个基因节段,并通过DNAStar,MEGA 11.0等生物信息分析软件进行同源性及进化分析.结果 JL18221140的全基因组1 1个节段的基因型为G9-P[8]-I1-R1-C1-M1-A2-N1-T1-E1-H1,NSP1基因型呈现DS-1样特征.系统发育分析显示VP7和VP4分别聚集在谱系G9-Ⅵ和P[8]-Ⅲ中.结论 JL18221140为G9P[8]基因型中罕见的G9P[8]-A2重配株,该基因型可能是由中国流行的G9P[8]-A1和G2P[4]-A2毒株共感染过程中基因组间重配产生的.表明对RVA持续监测并对全基因组测序的重要性,有利于了解我国RVA毒株的遗传变异情况,为今后病毒的防控和疫苗的研发提供更有效的基础数据.

    A组轮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G9P[8]变异重配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Rv3303c~Rv3304的多态性及生理意义研究

    南晓甜李马超刘海灿王蔚...
    592-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141株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的多态性,探讨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的生理意义.方法 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及测序技术分析141株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序列,构建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的重组质粒,将重组质粒及空载质粒电转入耻垢分枝杆菌mc2155中,β-半乳糖苷酶(报告基因 lacZ表达产物)活性试验检测报告基因lacZ的表达水平;使用SPSS 25.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41株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中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存在376 bp、260 bp和144 bp 3种不同长度序列,分别含有4、2和0个拷贝重复序列,以2个拷贝重复序列为主,占比约95.74%;基于这3种不同拷贝重复序列,构建重组质粒pSD5B-334、pSD5B-332、pSD5B-330,并将重组质粒及空载质粒转入耻垢分枝杆菌中;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结果显示,与菌株MSMEG-pSD5B相比,重组菌株MSMEG-334、MSMEG-332、MSMEG-330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均上升,菌株间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我国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具有多态性,通过模式菌株验证发现其能显著影响报告基因lacZ的转录.

    结核分枝杆菌现代北京基因型菌株Rv3303c~Rv3304基因间隔区β-半乳糖苷酶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