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叶冬青

月刊

1674-3679

zhjbkz@126.com

0551-5161171

230032

安徽省合肥市梅山路81号安徽医科大学109信箱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Disease Control & Preven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发表各类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慢性病防治研究成果为主要内容,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安徽省两市18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分析

    李涛唐继海候立娟玄坤...
    1308-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安徽省两市≥18岁人群大规模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简称新冠灭活疫苗)在真实世界中的安全性.方法 采用开放性研究,在知情同意的前提下,2021年6月-2022年6月在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亳州市谯城区招募≥ 18岁人群大规模接种新冠灭活疫苗,将研究对象分为健康组和慢性基础疾病(简称基础疾病)组,评价两组接种每剂次疫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其严重程度.结果 (1)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12 257人,其中健康组9 984人,基础疾病组2 273人;完成新冠灭活疫苗两剂次接种的研究对象共11 874人,全程接种率为96.88%,基础疾病患病率占比居于前3位的分别为高血压(68.28%)、糖尿病(18.43%)、脑梗死(8.32%);(2)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42%(51/12 257),所有不良反应均发生于28 d内,基础疾病组和健康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0.40%和0.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28,P=0.868);(3)除硬结/肿胀外,其余不良反应健康组与基础疾病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严重程度以1级为主(45例),1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0.37%,两组的1级、2级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健康组、基础疾病组第1剂次与第2剂次不良反应均以1级为主,2剂次间不良反应等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不同年龄、不同健康状况的成年人在接种不同剂次新冠灭活疫苗时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18岁及以上人群慢性基础疾病人群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不良反应安全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发病状况及影响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乔政马儒林郭恒张向辉...
    1316-1320,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对比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人群T2DM影响因素的差异,为该地区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T2DM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年和2016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血液样本采集.于2013-2017年对哈萨克族进行随访调查,于2019-2022年对维吾尔族进行随访调查,以随访满5年的人群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影响因素与T2DM事件发病风险之间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5 714名研究对象,其中3 304名维吾尔族和2 410名哈萨克族研究对象,随访期间新发T2DM分别为428例和165例,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3.0%、6.8%;两组人群的常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长、T2DM家族史、肥胖、高血压、三酰甘油(triglyceride,TG)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异常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异常是维吾尔族人群T2DM特有的危险因素,男性、超重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异常是哈萨克族人群T2DM特有的危险因素.结论 维吾尔族人群T2DM发病率高于哈萨克族,两民族T2DM发病因素及其关联强度均有一定差异,针对不同生活方式和民族特点,应开展相应的T2DM防控措施.

    农村人群2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

    1990-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疾病负担趋势分析

    魏欣悦祖力亚尔·塔力甫钟盼亮赵艺皓...
    1321-1329,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60岁老年人疾病负担变化趋势.方法 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提供的中国≥60岁老年人伤残调整寿命年数据,使用该数据库提供的世界人口数作为标准对其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检验其长期变化趋势,分析1990-2019年中国≥60岁老年人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中国≥60岁老年人一级病因疾病负担均呈下降趋势,其中传染病所造成的疾病负担下降幅度最大,从1990年的6 079.32/10万下降到2019年的2 056.84/10万;非传染性疾病是造成老年人疾病负担的首要原因,2019年为71 694.02/10万.在三级病因中,结核病疾病负担下降幅度最大;2019年,脑卒中、缺血性心脏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下呼吸道感染和结核病,跌倒、道路伤害和自杀分别是造成非传染性疾病、传染病和伤害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结论 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日益成为中国急需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应加强对重点疾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肌肉骨骼疾病等)以及重点人群(男性、≥85岁人群)的防控,通过管理健康风险因素及可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预防疾病发生,降低疾病负担.

    老年人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趋势分析

    2000-2030年江西省各地级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估计和趋势分析

    张兴超陈三仟马婧杰邓雨婷...
    1330-13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2000-2030年江西省各地级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under 5 mortality rate,U5MR)的趋势和地区差异.方法 采用2000-2012年江西省县(区)U5MR、出生人口计算各地级市U5MR,构建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2013-2022年江西省各地级市的U5MR.用一阶单变量灰色模型[grey model with one variable and one-order differential equation,GM(1,1)]或等维递补GM(1,1)模型对2023-2030年江西省各地级市U5MR进行预测.用集中指数和集中曲线衡量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的健康不平等.结果 2000年江西省U5MR为48.842‰,最低和最高的地级市分别为南昌市(36.616‰)、赣州市(58.729‰).2030年江西省U5MR预计为3.472‰,最低和最高地级市预计分别为南昌市(1.980‰)、宜春市(4.987‰).2000-2030年江西省各地级市的U5MR均呈快速下降趋势,地区差异随U5MR的下降在逐渐缩小.2000、2005、2010、2015、2020年江西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的集中指数分别为-0.051、-0.065、-0.090、-0.096、-0.101.结论 2000-2030年江西省U5MR整体呈下降趋势,地区差异随U5MR的下降在逐渐缩小,与社会经济水平相关的5岁以下儿童健康不平等呈扩大趋势.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线性混合效应模型GM(1,1)模型集中指数

    m6 A甲基化调节因子在慢性肾脏病中的预测价值

    崔超群张帆李怡淳张铁如...
    1336-1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RNAN6-甲基腺嘌呤(N6-methyladenosine,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在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中的表达变化,为疾病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靶点.方法 选取中国华北地区某市社区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比较病例组(151人)和对照组(362人)基线特征,并分析RNA m6A甲基化调节因子和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利用LASSO回归筛选相关变量用于构建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病例组中甲基转移酶样蛋白14(methyltransferase like 14,METTL14)表达水平更高(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ETTL14(rs=-0.110,P<0.05)、去甲基化酶 AlkB 同源物 5(human Alk B homolog 5,ALKBH5)(rs=-0.218,P<0.001)均与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 呈负相关;脂肪量和肥胖相关蛋白(fat mass and obesity-associated protein,FTO)与尿素(rs=0.169,P<0.001)、TGF-β1(r,=0.088,P<0.05)均呈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血肌酐、METTL14、总胆固醇和家庭人均月收入是CKD患病的预测因子(均P<0.05).基于此构建风险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 0.796(95%CI:0.752~0.840),Bootstrap 法验证平均绝对误差值为0.036,通过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能力(x2=12.57,P=0.128).结论 METTL14在CKD患者中表达水平较高,与CKD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

    慢性肾脏病RNA甲基化列线图LASSO回归

    CRISPR检测技术应用于核酸现场即时检测系统综述

    王雪琪何纳
    1344-1348,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为了解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检测技术应用于核酸现场即时检测的研究现状.方法 以"CRISPR""nucleic acid detection""point-of-care testing"或"POCT"为关键词,系统检索公开发表在 PubMed、BioRxiv和MedRxiv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结果 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纳入17篇文献,汇总分析CRISPR相关蛋白(CRISPR-associated protein,Cas)酶扩增方法、灵敏度、特异性、检测时间等方面信息.本研究结果显示,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或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等核酸扩增方法后,CRISPR检测技术的灵敏度与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相当.结论 CRISPR检测过程在30~100 min即可完成,检测结果可肉眼读取,且检测成本与抗原检测相当,适用于资源匮乏地区进行大规模的核酸现场即时检测.

    成簇规律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核酸检测即时检测

    2022-2023年哈尔滨市蜱叮咬就诊人群森林脑炎、阿龙山病毒感染状况

    路雅贤王伟张露彭晓红...
    1349-1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2022-2023年在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就诊的哈尔滨市蜱叮咬人群中森林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阿龙山病毒(Alongshan virus,ALSV)的感染情况.方法 利用2022-2023年在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就诊的哈尔滨市蜱叮咬人群的检测数据,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系统发育树构建,探究森林脑炎和阿龙山热的感染情况.结果 2022-2023年在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就诊的哈尔滨市蜱叮咬的人数为159人,其中阿城区和宾县分别占该院总哈尔滨市蜱叮咬就诊人群的30.19%(48/159)和16.35%(26/159);哈尔滨市的主城区为松北区、道外区、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分别有7、1、3、7、7名人员被蜱叮咬后到黑龙江省森工总医院就诊.在该院哈尔滨市蜱叮咬就诊人群中,森林脑炎和阿龙山热病毒的感染率分别为37.74%(60/159)和10.06%(16/159).在该院就诊的哈尔滨市蜱叮咬的人群中检出的TBEV为远东亚型.结论 在哈尔滨市的市区和周边县(市)均有被蜱叮咬的风险,并可能感染TBEV和ALSV;除森林脑炎和阿龙山热外,哈尔滨市还可能流行莱姆病、斑点热等其他蜱媒疫病,应加强哈尔滨市蜱传疾病流行情况的监测,广泛宣传预防蜱媒疫病的知识.

    蜱媒疫病森林脑炎病毒阿龙山病毒发热

    2017-2019年某市气象因素与手足口病发病相关性及滞后效应

    刘莹莹苏通薛卫聪赵文娜...
    1355-1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气象因素对手足口病的发病影响及其滞后效应.方法 在中国气象数据网获取2017-2019年某市逐小时气象数据,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7-2019年某市手足口病每日发病数据.使用两组数据建立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istributed lag non-linear model,DLNM).结果 以气象因素的中位数值为参考,手足口病的累积发病风险随温度的升高表现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累积发病风险曲线近似为S型.温度为-8.5-4.0℃,滞后6~23 d时,日均气温表现为保护作用,日均气温为-8.5 ℃,滞后7 d时,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最低(RR=0.741,95%CI:0.583~0.941).日均气压为1 015~1 038 hPa,滞后4~25 d时,表现为保护作用,日均气压为1 038 hPa,滞后25 d时,发病风险最低(RR=0.706,95%CI:0.540~0.924).结论 手足口病受到气象因素的影响,高温会增加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其对手足口病发病率的影响并不稳定;低温及高气压会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风险,三者均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手足口病气象因素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

    2014-2023年福建省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和时空聚集性

    张海荣林志强吴瑞红黄丽芳...
    1361-1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福建省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的流行趋势和时空聚集性.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2014-2023年福建省戊肝报告发病数据,运用Joinpoint 5.1.0.0模型描述报告发病率的变化趋势,使用SaTScan V9.5软件进行时空扫描分析.结果 2014-2023年福建省共报告戊肝病例8 108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2.05/10万,2014-2020年呈下降趋势(APC=-7.41%,95%CI:-22.09%~2.25%,P=0.009),2020-2023 年呈上升趋势(APC=15.95%,95%CI:0.94%~42.43%,P=0.034).戊肝主要流行季节在冬春季,男性戊肝报告发病率高于女性(x2=583.42,P<0.001),报告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总体呈上升趋势(趋势x2=4 607.00,P<0.001).时空扫描分析发现7类戊肝空间聚集区域.结论 2014-2023年福建省戊肝报告发病率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中老年男性为主要发病人群,发病分布存在时空聚集性,需加强高危人群和热点地区的戊肝监测和防控.

    戊型病毒性肝炎流行趋势时空聚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