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机车电传动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机车电传动
机车电传动

丁荣军

双月刊

1000-128X

edl@teg.cn

0731-28498221;28498141

412001

湖南省株洲市时代路169号 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机车电传动》编辑部

机车电传动/Journal Electric Drive for Locomotives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轨道交通行业的技术性刊物,是我国轨道牵引动力技术领域创办最早的杂志之一。作为行业核心期刊,刊物积极为我国牵引传动的技术发展导向,以集中反映我国轨道牵引动力的核心技术和最新成果为重点,服务铁路现代化建设,关注城市轨道车辆技术发展,内容涉及机车、动车、城轨车辆、磁悬浮列车等车型及其相关技术,深受读者欢迎,多次获得我国期刊界重要奖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交通列车新一代健康管理系统架构研究

    秦勇丁奥王彪刘汉...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维护运营车辆、保障列车运行安全一直以来都是轨道交通领域的核心问题.近年来,随着列车预测性维修和无人驾驶等重大需求的提出,迫切需要实现全息状态感知、精细诊断预测、及时反馈处置的列车健康管理功能.现有系统架构存在着感知低效、融合深度不足、模型优化动态差、计算协同弱、自主化决策水平低等问题,先进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列车健康管理系统架构向更高水平智能化演进.文章对列车健康管理系统技术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划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泛在感知与协同计算的轨道交通列车健康管理系统4.0架构,详细阐述了其内涵概念、系统架构和关键技术,归纳出泛在感知、协同计算与健康管理深度融合的解决途径、技术手段和预期效果,明确了现阶段技术攻关的主要方向,进而支撑列车安全保障和运维品质的提升.

    轨道交通列车健康管理4.0系统泛在感知协同计算智能运维无人驾驶

    轨道交通车载智能化应用技术发展展望

    龙腾王彧弋林军史可...
    1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感知、决策、控制、诊断等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在轨道交通领域,车载智能化应用也逐渐成为未来轨道交通发展的趋势.文章介绍了列车自动驾驶、主动防撞、基础设施检测、行为监测等车载关键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展望,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轨道交通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其中,列车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使得列车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运行,降低了人为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主动防撞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列车之间的自动避让,有效预防碰撞事故;基础设施检测和行为监测技术的应用可以在设备故障或者司机疲劳等情况下及时预警,减少潜在风险.随着这些技术的应用,轨道交通车载智能化将迎来更多的创新和发展,为未来轨道交通的高效、安全、智能化运营提供有力支持.

    轨道交通机车自动驾驶主动防撞基础设施检测行为监测

    2万t重载列车车辆数量对纵向冲动的影响研究

    曾周胡晓宇冉祥瑞陈哲...
    2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根据纵向动力学理论,建立2万t重载列车纵向动力学仿真模型,研究车辆数量对列车纵向冲动的影响,给出长、短编组混编建议.同时,基于同步减少前后部车辆数量、仅减少前部车辆数量与仅减少后部车辆数量等3种情况(后2种情况可视为长、短编组混编),计算列车空气制动延时、缓解延时和循环制动工况下的最大车钩力.结果表明:对于"1+1+可控列尾"编组形式的2万t重载列车,同步减少前后部车辆数量可有效降低列车缓解过程中的缓解延时和最大车钩力;当仅减少前部列车车辆数量时,最大缓解延时变化较小,无法有效降低纵向冲动;而减少后部列车车辆数量可有效降低最大缓解延时,对减小纵向冲动具有十分显著的效果,对重载列车编组优化有一定指导意义.因此,对于长、短编组混编情况,将短编组编至长编组后可有效降低列车运行的纵向冲动.

    纵向冲动重载列车车辆数量空气制动纵向动力学

    电力机车底架前端结构耐撞性拓扑优化研究

    谷鹏齐红瑞朱涛肖守讷...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电力机车碰撞安全性,文章以某型电力机车车体为研究对象,对底架前端部位开展耐撞性动态拓扑优化研究.首先,建立电力机车有限元模型,通过基于混合元胞自动机法的动态拓扑优化分析得到底架能量流动的主要路径;然后,结合电力机车车体结构特点,对底架前端结构进行优化设计与铝蜂窝吸能材料填充;最后,将优化前后的有限元模型进行碰撞仿真计算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车体碰撞峰值加速度为402.56 m/s2,较优化前的车体碰撞峰值加速度663.04 m/s2降低了 39.29%,优化后碰撞峰值界面力比优化前降低35.71%,验证了机车耐撞性结构拓扑优化设计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提升了该型机车的耐撞性能.

    电力机车机车耐撞性动态拓扑优化混合元胞自动机法铝蜂窝

    出口澳大利亚3150 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

    朱兵郭力韩笑李廉枫...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澳大利亚铁路客户需求,中国中车开发了出口澳大利亚的3 150 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文章简述了该型机车的总体布置特点、主要性能参数及配置、牵引性能曲线;重点从黏着牵引性能、轻量化高强度车体、电磁兼容性能、噪声控制以及柴油机辅助系统等方面介绍了该机车的主要特点;同时重点介绍了机车车体静强度试验、扭转试验、司机室噪声试验、电磁兼容试验等试验验证情况,说明了机车相关性能与国际先进标准的符合性.全文说明了出口澳大利亚3 150 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的先进性,以及其对内燃机车设计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国际先进标准3150kW交流传动内燃机车

    双动力高速动车组动力包框架仿真及试验研究

    宋清林林建华李文勇类延磊...
    46-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介绍了双动力高速动车组动力包的结构特点,利用HyperMesh软件建立动力包框架有限元模型;根据EN 12663-1标准确定动力包框架的静强度和疲劳强度工况;根据Von Mises应力评估动力包框架结构的静强度;根据DVS 1612标准评估动力包框架的焊接疲劳强度.利用ANSYS软件,对动力包框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根据双层隔振理论建立动力包动力学模型;根据ISO 10816-6标准,计算动力包的振动烈度;根据ISO 8528-9标准,对动力包框架进行振动试验.通过对动力包框架的仿真分析和振动试验,结果表明,动力包框架能够满足相关标准设计要求.

    高速动车组动力包静强度疲劳强度模态分析隔振效率振动烈度

    地铁列车空调送风风道优化设计研究

    刘智远龙源李行杨天智...
    5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调送风风道是地铁列车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优劣极大地影响着地铁的舒适性.如何优化空调送风风道结构,提升其送风均匀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改善风道的送风量、送风均匀性和噪声等指标,文章基于均匀送风管道理论设计与计算流体动力学仿真(CFD)验证的方法,优化了空调送风风道的结构.首先基于客室低噪声要求,将动压到静压转换的腰形孔的平均出流速度控制在5m/s;其次通过送风风道动压与静压之间的关系进行理论计算,控制动压腔内的动压和动静压腔之间的静压差来保证送风的均匀性;不同于传统的等宽动压腔风道结构,优化后的送风风道的动压腔为缩径结构,此结构可提升风道的送风均匀性.为验证理论设计方法的准确性,采用CFD计算软件对通过理论设计优化的风道结构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将优化风道与原始风道模型搭建在同一客室模型上,并对两种风道与客室耦合模型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表明通过理论设计优化的风道结构各腰形孔的送风均匀性都控制在20%以内,客室内风速分布也得到较大改善,进一步验证了理论计算优化方法的有效性,对于空调风道的工程应用具有指导意义.

    地铁列车空调风道均匀性噪声数值仿真

    新型中低速磁浮车辆动力学特性分析

    刘雨霏左飞飞张敏马卫华...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一种速度160km/h新型中低速磁浮悬浮架,文章运用SIMPACK多体动力学软件建立了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分析了该悬浮架在直线以及曲线工况下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直线运行工况下车辆速度可以达到160km/h,悬浮间隙、车体振动加速度等指标均符合要求,但在120km/h时车辆各项指标有所恶化,为减小车体共振影响,对车体振动加速度进行了频率分析并给出优化建议.在曲线工况下,车辆的导向力、空簧横向位移及滑台位移等指标均在正常范围.研究结果证明新型中低速磁浮车辆的动力学性能符合要求,相关动力学结果可为新型悬浮架后续研究及工程化提供数据支持.

    中低速磁浮车辆悬浮架结构动力学车体振动城市轨道交通

    新型小径向/轴向刚度比的橡胶节点设计

    倪延强邵海城杨静怡樊令举...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满足高速动车组电机悬挂要求,文章设计了一种新型小径向/轴向刚度比(径向刚度与轴向刚度比值)的橡胶节点,并通过有限元仿真分析、静刚度试验、疲劳试验及装车试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这种结构的橡胶节点符合技术要求,且其预压缩简单有效,刚度范围可调,抗疲劳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高温耐受性,满足电机运行环境的要求.

    橡胶节点径向/轴向刚度比有限元疲劳高速动车组

    列车碰撞安全试验用假人的研究

    张春玉郑成功杨青程林...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列车碰撞场景与汽车碰撞场景中乘员损伤情况的不同,文章在传统的汽车正面碰撞试验假人(Hybrid Ⅲ-50th假人)基础上,参考人体乘员约束测试装置(THOR)假人结构,研制了可调角度的腰椎和立姿臀部模块;并重点研究了上腹部和下腹部生物力学响应特性,制作出可坐可站的列车碰撞安全试验用假人(H3-RS假人),使其既具备Hybrid Ⅲ-50th假人生物力学特性,又增加了上腹部和下腹部生物力学特性,更加符合列车碰撞安全试验需求;最后通过台车试验进行了初步验证,结果表明H3-RS假人在结构、功能和强度上基本满足试验需求.

    列车安全列车碰撞H3-RS假人生物力学特性腹部立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