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设计艺术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设计艺术研究
设计艺术研究

陈磊

双月刊

2095-0705

AD_research@vip.sina.com

027-87651873

430070

武汉市洪山区珞狮路122号

设计艺术研究/Journal Design Research
查看更多>>《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是教育部主管、武汉理工大学主办的学术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自1982年创刊以来,本着繁荣高等教育事业,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深化高等教育理论探讨及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广大教师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交流园地的宗旨,历经近20年的建设,本刊在国内高等教育研究领域中已形成一定影响,读者及作者队伍涵盖了国内名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的一年中,本刊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办刊宗旨,加强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于读者和作者,为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信息交流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初探空间诗学视角下的城市公园场所营造

    熊承霞李泉如
    56-60,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园作为城市绿色开放空间,是市民亲近自然和放松身心的疗愈场所.在科技数字化世界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公园空间的"同质化"和"碎片化"现象日益严重,如何以"诗性化"和"个性化"为核心,构建"诗情画意"和"个性魅力"的城市公园景观场所,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从空间诗学的视角来审视和思考景观,通过空间诗学中的诗性空间与诗性场所精神的理念为切入点,并结合上海松江方塔园的实践案例进行解析,以此来探讨"诗意"在城市公园中的"场所意象"营造策略.这不仅是对城市公园单纯地环境提升,更多地是希望用诗学的场所营造来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探寻出一条耐久重用性的持续设计之道.

    空间诗学景观场所场所精神城市公园营造策略

    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理论与场景应用研究

    李鑫曲永欣
    61-6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化背景下,数字孪生理念技术的引入,促进了文化遗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发展,推动了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利用、解读与传播的创新.通过比较历史建筑信息模型、文化遗产元宇宙中数据生命周期管理、使能技术以及应用框架,分析文化遗产数字孪生的理论内涵.面向大运河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应用场景,提出具体框架和实施策略,并对其所需的支撑条件和面临的挑战进行探究.

    文化遗产数字孪生元宇宙大运河数字文旅

    共享理念下街区遗余空间景观更新设计研究——以合肥市金寨路街角绿地为例

    李晓琼张蓉蓉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时代,资源有限、空间紧张的挑战日益凸显,街区内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空间资源,这为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提供了契机.通过对合肥市金寨路街区的实地调研分析,街区存在场所精神薄弱、公共空间匮乏、人车矛盾突出等问题,基于共享理念,提出文化共享、空间共享和交通共享几个层面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合肥市金寨路街区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愉悦的环境.

    共享理念街道遗余空间改造设计

    基于主动交互的服务机器人用户体验设计研究

    刘再行许婧
    7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人主动交互是未来人机智能协同的重要形式之一,服务机器人的主动交互行为模式与用户体验密切相关.聚焦在用户首次接触公共空间服务机器人时,机器人展示不同的行为模式对用户体验的影响,总结该情景下的用户体验设计策略.用眼动仪收集用户对机器人主动行为的关注度,通过热力图分布结合用户体验量表评估用户体验意愿,从吸引力、同理心和信任感几个维度进行研究,发现服务机器人的主动交互过程中,运动速度、情感表达程度、互动距离,以及对于人类行为模式的抽象模仿,对用户体验有较大影响.经过实验验证,优化上述参数的交互行为设计可提高服务机器人的用户使用体验,并吸引用户进一步互动.

    用户体验设计人机交互服务机器人主动交互

    基于图底关系的无锡乡村聚落研究

    胡逸丹门坤玲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图底关系理论,对无锡乡村聚落进行调研和分类,分析其空间形态特征,将无锡乡村聚落分为路网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水网和路网交错分割型平原乡村聚落和丘陵型乡村聚落.通过对大量乡村聚落的图底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将乡村聚落空间形态分为带状、团状和枝状三类.分析三类形态在不同地形乡村聚落的要素特征,得出无锡乡村聚落基于图底关系分析下的空间形态特征.由此提出优化策略,以期为乡村聚落空间的传承、保护和发展注入新动力.

    图底关系乡村聚落空间形态

    基于AHP-EM的地铁广告投放评价设计研究

    罗蕾
    83-87,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乘客与相关领域专家的认知习惯与视觉偏好,探寻地铁广告投放的评价方法,提升地铁广告投放效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构建地铁广告投放评价体系,运用AHP计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后,通过熵权法(EM)将主客观权重相结合,确保赋权的科学性.最终计算结果表明,乘客对于不同位置、表现形式的广告偏好存在差异.乘客与相关领域专家更加偏好地铁通道所放置的广告、互动性广告、以图形为主的广告以及商业类的广告.该模型对提升用户对地铁广告的满意度以及广告投放效率,具有积极的实践价值.

    信息设计广告满意度地铁广告投放综合赋权法

    环境示能视角下的公园城市社区寻路交互设计

    胡炜钊万萱
    88-92,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环境示能理论助力公园城市社区人群寻路,以成都桂溪生态公园城市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并制定研究计划,从寻路者行为偏好与环境示能的关系出发,对该社区人群的寻路行为予以评估,分析当前最直接的寻路痛点,构建适合公园城市社区特质的人群寻路方法,最后通过仿真模拟实验对优化后的寻路交互行为展开效果验证.公园城市社区由于其独特的规划,存在"各类型功能区识别困难""道路对交通工具不兼容""绿化对空间理解的干扰"等寻路问题,通过强化环境中的"可意象"示能、"可连接"示能、"可渗透"示能,辅助人群自发寻路,以期推动公园城市理念下的社区治理.

    环境示能公园城市社区寻路交互行为

    文化传承视域下的畲族加密艺术创新设计研究

    吴念姿陈杨
    93-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畲族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困境,利用加密艺术的优势,提出文化溯源梳理、实地考察调研、数字资源建设、加密艺术创作和虚拟作品展览等创新路径.旨在解决当前畲族艺术传承中创新性程度低、数字化程度弱等问题,打造区域文化名片,助力乡村振兴.在后疫情时代,探索加密艺术与少数民族艺术的融合创新,为更新创作形式、重构审美体系、推动数字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是用现代语言传承民族艺术的良好途径,更是顺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趋势,推动数字社会蓬勃发展的新方向.

    文化传承加密艺术畲族文化数字化设计

    非遗活化视角下廊桥价值重塑路径探究——以温州泰顺为例

    周键宇胡文超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廊桥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代表之一,面临着价值的重新诠释和传承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实地调查、个案研究和文献分析等多种方法归纳总结,分析非遗廊桥的价值以及价值重塑的必要性,探讨传统廊桥价值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进行设计实践.研究表明,非遗廊桥价值重塑可以实现其在社会需求、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等方面的多重价值.

    非遗活化廊桥价值重塑路径

    侗族大木作墨师文应用研究

    褚兴彪原琛淞
    103-108,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墨师文是侗族大木作技艺标识符号,掌墨师通过22个墨师文符号组合形成木构建筑标识系统.因墨师文组合灵活多变且晦涩难懂,难以被行外人所熟知而被蒙上神秘面纱.通过对掌墨师口述史解读及实地调研,将大木作技艺、场景、思维、逻辑等要素贯通后,认为墨师文是"匠意"表达结果,而"匠意"在整个建筑营造体系中起到核心作用.故墨师文研究不仅注重技艺解读,更应强化掌墨师掌控营造流程中的动态思维.

    掌墨师侗族大木作墨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