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极地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极地研究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极地研究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

刘瑞源

季刊

1007-7073

polarresearch@pric.gov.cn

021-58713650

200136

上海浦东金桥路451号

极地研究/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是集中反映南北极多学科考察研究成果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它是极地科学工作者发表最新研究成果的园地,也是进行国际国内极地考察研究学术交流的窗口。 本刊主要刊登以极地为研究对象或以极地为探测平台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研究成果,反映该领域的新发现、新创造、新理论和新方法。具体报道范围包括:极地冰川学、极地海洋科学、极地大气科学、极区空间物理学、极地地质学、极地地球物理学、极地地球化学、极地生物与生态学、极地医学、南极天文学,极地环境监测、极地工程技术、极地信息等。目前设有Reviews,Articles,Letters,Trend等栏目。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极地科学进展》英文版,2011年由Chinese Journal of Polar Science【《极地研究》英文版】更名,创刊于1990年),季刊,每年3、6、9、12月份出版,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编辑部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金桥路451号,邮政编码:200136,电话:(021)58713650, 58713642传真:(021)58713642, E-mail: journal@pric.gov.cn,在线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极地高密度烧结雪层无侧限压缩离散元分析

    李涛霍海峰胡彪贾汶韬...
    240-2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新雪变成老雪的过程叫作"烧结",对雪层进行人工压实和烧结是建设极地机场跑道的主要方法,雪层烧结使雪颗粒间胶结尺寸增加,雪层强度增强。为探究人工压实烧结雪层在无侧限压缩荷载下的胶结接触破坏规律和承力机理,本研究采用三维离散元方法模拟了密实烧结雪层无侧限压缩试验,在室内试验结果基础上构建雪的胶结接触模型并标定接触参数,通过建立压实烧结雪离散元模型,进行了无侧限压缩加载模拟。模拟的结果验证了离散元模拟的有效性并表明:(1)在无侧限压缩下,密实烧结雪试样在剪切带区域发生集中胶结破坏,胶结断裂主要归因于接触在受拉状态下受剪;(2)冰雪颗粒的破碎会影响冰雪道面的抗剪强度,因此需要慎重考虑高应力对内摩擦角的影响。本研究将为极地地区通过压实烧结雪层简单现场试验预测其复杂应力路径下的力学特征提供科学支持。

    极地压实雪雪烧结离散元无侧限压缩试验

    论智利南极立法的发展与完善——以第21255号法律为例

    吴宁铂杨子阳
    254-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理空间的邻近和对南极的领土主张,使得智利一直把南极定义为国家的核心利益之一,并促使智利在南极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智利一直将南极立法视为维护本国南极权益与应对形势变化的重要手段,逐步建立起以"南极领土"管理为基本框架,依据国家南极政策目标的调整与南极条约体系的发展而不断完善的南极法律制度,其中 2021年生效的第 21255号法律作为与时俱进的典型代表,对我国南极立法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智利南极条约体系南极治理南极立法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物生产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江宁张召儒
    266-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极冰间湖在气候变化中和生态系统环境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回顾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松岛和默茨等 4 个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和生产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物理环境参数和气候模态对冰间湖中叶绿素 a 和浮游植物水华开始及持续时间的影响,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罗斯海冰间湖是南极近海生物生产力最高的区域,占南大洋总生产力的 28%;阿蒙森海和松岛冰间湖在 37 个南极冰间湖生态系统中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最高;默茨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明显。(2)海冰密集度、风速和云量等物理参数与浮游植物生物量变化密切相关,其相关关系的季节性和地域特征明显。海冰密集度主要通过改变冰间湖开放水域的面积来影响可到达海表的光合有效辐射;风速通过影响水体的垂直混合强度来改变营养盐及浮游植物的垂向输运;云量对冰间湖生态系统的影响是可见光强度及紫外线辐射量之间平衡的结果。(3)在部分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际变化同调控南半球高纬度气候的主要模态,如南半球环状模和半年振荡等存在显著相关性。未来工作可结合长期卫星遥感观测、现场观测和数值模拟,进一步开展气候模态对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年际变化的物理-生态耦合机制、冰间湖生态系统生产力各个尺度变异规律和机制等的深入探究,从而更好地认知极地关键海区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及其气候效应。

    南极冰间湖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特征环境变量气候模态

    北极地区油气资源分布特征与开发利用分析

    孙迪张厚和郝婧李春荣...
    286-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优化我国能源进口结构及有效分散石油进口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标普全球和美国地质调查局最新数据,本文开展了环北极主要国家油气勘探开发历程分析和北极地区油气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北极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工作主要在俄罗斯、美国、加拿大、挪威和丹麦五国开展,分为早期调查(至 1963 年)、陆上大发现和早期开发(1964-1976 年)、海陆并进和快速上产(1977-1992 年)、勘探低迷和开发高位徘徊(1993 年至今)4 个阶段。(2)北极地区已发现油气田 519 个,累计油气探明和控制可采储量 474 亿吨油当量,累计产量 162 亿吨油当量,待发现资源量1159 亿吨油当量,呈现出油气构成不均、海陆分布不均、国别分布不均和层位分布不均的特点。基于对环北极国家油气开发利用情况和前景的综合考量,建议我国积极与俄罗斯开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合作,在夯实管道天然气开发建设进程的基础上,拓展液化天然气和北极航道基础设施建设合作领域。

    油气资源分布特征开发利用俄罗斯北极地区

    目前我国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分析与评估

    夏寅月陈清满蒋静俭
    304-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经 40 多载发展,中国极地考察体系总体趋于成熟,保障能力日益加强。然而极地考察破冰船综合保障能力无法完全满足国家需求,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冰区作业时间受限、需适应冰-海-气-生物相互作用等立体科学观测技术等要求,为考察船的支撑保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雪龙"号和"雪龙 2"号的综合保障能力,以及在执行科考调查和后勤综合保障的运行模式,对比国外主流极地考察船,从支撑保障能力、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等方面探讨了存在的差异、面临的挑战以及存在的不足,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极地考察综合实力提供建议。

    极地考察破冰船"雪龙"号"雪龙2号保障体系

    《极地研究》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