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价格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价格月刊
价格月刊

冷崇总

月刊

1006-2025

jgyk@163.com

0791-86101407

330046

南昌市二七北路172号4楼

价格月刊/Journal Prices Monthly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以追踪社会经济热点,透视社会经济现象,反映经济改革动态,探索经济发展战略、指导价格工作实践、分析市场变化趋势、提供企业经营信息,关注百姓生活等为重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出口对欧洲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估计与机制分析

    刘丹曹雪琳王东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欧贸易蓬勃发展,中国已跃升为欧洲的主要贸易伙伴和首要进口来源地.数据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与欧洲各地区的CO2排放量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该视角,利用1997-2014年中国对全球各国的出口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深入探讨了中国出口对欧洲CO2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对欧洲的出口增长显著降低了欧洲的CO2排放.通过机制分析,中国出口对欧洲整体CO2排放存在替代作用,且对不同国家存在异质性——欧洲发达国家呈现净减排作用,而发展中国家呈现净促进作用.这种差异主要源于两个效应:生产替代效应和经济增长效应.对此,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一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实现能源低碳转型;二是提高国内低碳减排技术发展水平,推动国际技术合作;三是优化贸易产品结构,提高绿色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出口欧洲碳排放异质性替代效应经济增长效应

    数据要素赋能内外贸一体化:内在机理与实践进路

    张姣玉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外贸一体化是数字时代下流通领域实践探索的前沿方向.数据要素作为动力引擎,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全新的赋能路径.数据要素赋能内外贸一体化的内在机理分别是通过优化要素流动,促进内外贸市场资源共享;通过加快联动管理,深化内外贸流通体制改革;通过提高流通算力,推进内外贸流通渠道衔接;通过升级生产技术,加强内外贸企业供给创新.赋能进程也存在一些现实困境,如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国内需求疲软、内外贸税收政策与结算模式仍存在差异、内外贸标准规则认证与监管体系有差别、内外贸业务模式与市场开拓渠道不同等.相应地,数据要素赋能内外贸一体化的实践进路体现为新业态新模式激活国内需求市场、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和供应链韧性、制定统一的内外贸财政金融政策、推进内外贸行政联动管理数字化和促进内外贸企业内部建设智能化.

    数据要素内外贸一体化市场资源共享流通体制改革企业供给创新

    新型基础设施对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的影响研究——来自RCEP成员国的经验证据

    张美云谷阳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8-2022年RCEP成员国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新型基础设施对知识型服务出口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型基础设施对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的提升有显著推动作用.新型基础设施借助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并且教育水平和研发能力在其中起到了显著的调节作用;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基础设施对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中国新型基础设施与知识型服务贸易发展较为迅速,网络用户量及教育研发投入力度具有明显或一定优势,新型基础设施核心技术及提供的相关服务具有明显或一定劣势.中国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教育水平和研发能力,深化与RCEP成员国相关领域的合作.

    新型基础设施知识型服务贸易出口质量中介效应调节效应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引领全球贸易治理的模式与绩效研究

    孙艳徐爱萍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提出的全球贸易治理新模式,旨在通过增强国际合作,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通过探讨中国如何引领国际贸易管理,其中涉及政策交流、基础设施连结、商业流通、资金流动以及人民心灵互融等五个方面.随后,通过对比分析,评估了"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的效果,包括对全球贸易增长的推动、对参与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等.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有利于促进全球贸易增长,提升参与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时有助于改革和完善全球贸易治理体系,实现共赢共享.

    "一带一路"中国引领全球贸易治理商业流通

    贸易便利化与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基于中欧班列的准自然实验

    强国令白瑞
    39-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欧班列的国际货运属性导致其对中国贸易便利化和技术创新的影响有别于一般国内铁路.基于2004-2021年中国地级市的数据,将中欧班列开通视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究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结果显示:第一,中欧班列开通能够推动沿线城市产业结构朝着高级化方向发展,在进行三种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仍然显著.第二,技术创新、融资支持和数字智能三种机制能对开通城市的产业结构升级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三,中欧班列对沿线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推动作用主要存在于非中心城市.未来城市应利用贸易便利化这一有力"引擎",通过提升融资便利与数字智能水平,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在促进创新要素流动中的作用,为沿线城市产业结构调整提供支撑.

    产业结构升级贸易便利化中欧班列现代化产业体系双重差分

    基于Transformer-LSTM模型的多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测

    危冰淋刘春雨刘家鹏
    49-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环境政策工具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如何运用深度学习等技术提高碳排放权价格预测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基于此,提出一种Transformer-LSTM多因素碳排放权交易价格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以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为例,旨在探索运用深度学习的方法,预测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变动趋势.输入Transformer-LSTM模型进行预测,同时运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VR)、多层感知机(MLP)、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Transformer模型进行预测与对比.通过在历史数据上进行训练,实验结果表明,Transformer-LSTM模型得到的预测价格与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价格(HBEA)的实际价格更为吻合,在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误差(MSE)、均方根误差(RMSE)和评估指标上也有更佳的表现.

    碳排放权交易价格深度学习Transformer-LSTM极端梯度提升树长短期记忆网络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研究——基于承德案例的扎根探索

    陈明叶刘建泽刘玉峰
    58-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探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厘清"两山"转化与反哺的良性循环机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以承德市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为案例分析对象,对该地区生态产品产业链的参与主体进行实地调研,同时运用扎根理论对其构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模型.通过研究发现:首先,编码共生成了横向补偿、纵向补偿等19个初始概念,生态补偿、生态载体溢价等8个初始范畴,公共性、准公共性、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等3个主范畴.其次,主范畴间存在明显的递进发展关系,且最终均指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这一核心范畴.其中,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前提和基础,准公共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桥梁和纽带,经营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最终目的与达成,并且每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内部均存在"两山"的转化与反哺.最后,提出从政策引导与科技创新两方面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建议.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两山"转化扎根理论

    全国统一大市场背景下中国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研究

    马远张同蕾
    68-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是反映天然气市场运行效率的关键指标,探究天然气价格的空间传导机制,对于建设和完善天然气统一大市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中国2012年1月-2023年2月各省会城市的工业天然气面板数据,验证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情况,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描绘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网络.结果表明: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网络整体上结构稳定,并呈现复杂性和多线程性,省份之间存在空间溢出.具体而言,山东、广西、河北等省份中心度较高;中国工业天然气价格网络分为经纪人、净受益、主受益和净溢出四个板块,板块之间存在"溢出效应"和"梯度效应".加强天然气市场内部的协作机制,特别是以政商合作促进信息交流,对推动天然气行业向市场化转型至关重要.

    统一大市场工业天然气价格市场空间关联社会网络分析

    新世纪以来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及对中国的启示

    周静言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国际铁矿石市场基本概况及新世纪以来铁矿石价格波动的演变历程,分析国际铁矿石价格相关内容,探讨国际铁矿石期货市场现状及中国在铁矿石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从钢铁行业、经济传导效应、通货膨胀视角分析国际铁矿石价格波动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并提出相关建议.要从提升国内铁矿石资源保障能力,建立国内大循环回收利用体系,构建多元进口供应体系,完善商品定价基准监管制度入手,促进中国铁矿石期货交易市场的深化发展,以有效应对国际铁矿石价格的波动,稳定市场铁矿石供应.

    国际铁矿石价格定价机制铁矿石期货传导效应

    碳普惠视角下居民高碳出行的支付意愿研究

    韦震程兆麟
    84-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高碳出行视为一项公共物品,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21中居民主观幸福感与小汽车出行的微观调查数据,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采用生活满意度法评估了居民对高碳出行的支付意愿.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居民的高碳出行时间与其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第二,理论层面上,中国居民每增加1小时高碳出行的平均支付意愿为37.2元,远高于碳普惠平台的实际普惠激励水平.第三,从居民高碳出行对主观幸福的微观影响机制看,客观方便性与主观荣誉性都是高碳出行提升居民幸福水平的作用渠道.

    碳普惠激励水平主观幸福感支付意愿高碳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