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汉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汉论坛
江汉论坛

曾成贵

月刊

1003-854X

jhltzbs@163.com

027-86789435

430077

武汉市武昌东湖路165号

江汉论坛/Journal Jianghan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民族形式与当代文学的中国作风

    王本朝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形式是中国当代文学的理论诉求和文学实践,是赋能文学革命价值的主要方式,它关涉如何再现和建构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问题.民族形式并不是纯粹的形式问题,而是民族化的思想内容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的结合,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人民性和传统性特征.它充分利用和借鉴传统资源、民间形式和地方形式,表现革命的历史和现实生活,实现文学的"政治化"内容、"传统化"形式和"群众化"目标的高度化合,创造当代文学的民族风格,由此形成中国作风的文学潮流,并在吸纳世界文学基础上,努力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文学境界.

    民族形式当代文学文学潮流文学境界

    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基于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方福前付琦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步聚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有利于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利用200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检验产业结构升级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1世纪以来,产业结构升级显著促进了经济增长,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为29.6317;中介效应分析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为11.4741,直接效应为11.5540;产业结构升级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呈现明显的区域异质性,东西部省份之间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差距正在逐渐收敛,但是中国经济增长还有较大的结构性红利空间;市场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回归系数明显大于政府财政支持和固定资产投资.要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重塑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和科研机构对研发创新的积极性,提高研发效率和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世界级先进水平的制造业集群.这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之道.

    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制造业集群区域差异

    数字经济、劳动力配置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孟维福郭正燕
    26-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经济已经迈入新的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迎来了新的历史节点.与此同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受限,数字经济迅速发展,成为重塑经济结构、改变国际竞争格局的关键因素.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衡量2011-2019年数字经济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数,来探究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以及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J"型关系;数字经济的发展能优化劳动力配置,提高就业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具有空间溢出性,能推动区域间经济协调发展;数字经济、劳动力配置均构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格兰杰原因.基于此,要大力发展数字技术,提高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特别是考虑到数字经济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J"型关系以及数字经济发展的空间溢出性特点,应因地制宜,推动区域数字技术协调发展;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加强与数字经济行业相匹配的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满足数字经济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

    数字经济经济高质量发展数字技术劳动力配置

    基于中国经验的一般性理论何以可能——理解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

    曹龙虎
    37-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成就和成功经验蕴含着丰富的理论资源.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国内学者提出了现代化发展的新范式——"政党中心主义".学者们普遍认为,作为与"社会中心主义"和"国家中心主义"相区别的一种新的现代化发展范式,"政党中心主义"体现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和前景.目前,"政党中心主义"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初步运用,其作为一般性理论的应用价值正在被证实和凸显,但在从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局部经验概括到具有普遍性特征的一般性理论的发展过程中,作为现代化发展新范式的"政党中心主义"的理论基础仍须进一步夯实,相关具体研究也需要进一步深化.

    政党中心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中国经验话语体系

    中国共产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进路

    刘睿黄金金
    44-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一项系统工程,情感是其不可或缺的着力点.情感属于人的本质范畴,情感先于理性,情感具有能动性,这为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进路提供本体论支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对政治体系的情感态度是民心的晴雨表,这为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进路提供认识论根据.人是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相统一的有机体,将利益满足作为基石,将情感关怀作为必要路径,将"民生三感"作为主要抓手,这为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情感进路提供方法论遵循.在党加强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三维情感进路中,本体论维度是逻辑前提,认识论维度是中介,方法论维度是落脚点,三者不可或缺,相辅相成.坚持情感进路并非奉行情感至上,人民的整体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其价值边界,法治框架是其行为边界.

    中国共产党人民群众血肉联系民心情感认同

    问责的混合效应与基层避责行为的策略性变化

    王锐倪星
    5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强化问责的制度设置与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同步发生,问责能否有效抑制基层避责逐渐成为研究者和决策者关注的重要问题.基于问责的混合效应,对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问责和避责是一组镜像概念,尽管自上而下的问责在约束基层干部行为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基层干部也会通过诸多策略性行为进行反馈.由于实践中问责政治属性的强化,以及问责的泛化、简单化造成的非对称性风险、不稳定预期、选择性适用等问题,致使部分基层干部倾向于以不充分的努力来执行其任务,将资源从高质量的行政活动转向没有生产性但风险较低的活动.对于问责混合效应的理论发现有助于拓展问责和避责的非线性因果关系,并为进一步优化问责制度提供借鉴与参考.

    问责基层避责混合效应制度约束

    中国政治哲学的一般意涵与总体特征

    李婉芝江畅
    60-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政治哲学一般是指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在中国社会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具有中国社会背景和文化根基,对当时和后世产生过一定影响,至今仍然具有重要价值或启示意义的各种理论形态的政治哲学,包括元理论、基本理论和应用理论三个基本层次.它运用经验体悟、理智直觉和思辨构想一体的方法研究家国天下一体,重点关注道与德、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王道与霸道等问题.中国政治哲学源远流长、内容丰富、思想深邃,与同样历史悠久的西方政治哲学相比较,具有历史演进的一贯性、理论根基的深厚性、思想旨趣的道德性、理想追求的崇高性、学术观点的归宗性等标志性的总体特征.

    中国政治哲学家国天下一体理想人格与理想社会王道人民至上

    马克思"对象性"思想的概念史探源——从康德的"对象"到黑格尔的"对象性"

    张义修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的"对象性"概念集中体现了他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想联系.康德的"对象"概念不同于"客体",他强调主体在认知领域的建构性,并基于主体性视域破解了主客二分的难题,但却遭遇了认知与实践二元论问题.为了克服康德的二元论,费希特确立起第一性的"自我",将"对象"背后的主体绝对化;谢林区分了"绝对自我"与"经验自我",强调"自我意识"对主客体同一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黑格尔提出"对象性"概念,将其作为精神自我演进的基本形式,通过"对象意识"到"自我意识"的转变打通理论与实践的疆界.在此影响下,马克思形成了自己的"对象性"思想,包括从主体方面出发的认识论、以对象性活动为基础的生产实践论、关系主义的社会存在论和生存论,实现了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对象性康德黑格尔概念史

    论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派诗论的超越性

    文学武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现代派诗歌理论是中国新诗理论史上的一次高峰.以梁宗岱、戴望舒、施蛰存、金克木等为代表的现代派诗歌批评家在新诗理论建构上有着明确和自觉的追求,他们提出的一些理论主张不仅表达出强烈的审美现代性特征,还在对中国早期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理论的一次次否定、超越中完成了自身的华丽转身.凭借这种革命性思维方式,中国新诗的理论建设才第一次真正指向了诗本身,获得了从未有过的现代品格,进入到一个较为成熟的境界.

    现代派诗论自由诗派格律诗派象征诗派超越

    王跃文的小说观

    宋德发黄菁卓
    8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跃文是一位有着理论自觉和理论素养、学者气质十足的小说家.他擅长通过随笔、杂谈和演讲发表对小说的真知灼见.在他看来,好小说必须讲好故事,而这也是好小说最起码的要求.但他又认为故事好编,日常难写.他本人更偏爱日常而非宏大、平淡琐碎而非离奇曲折的故事.因此,他所言的"讲好故事"本义是"讲好"故事而非讲"好故事".在他的观念中,"讲好"故事的关键是写好人物,因此写好人物是小说家最起码的责任.写好人物则依赖于细节刻画.王跃文侧重讨论故事、人物和细节以及三者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这非常符合他"顽固的现实主义文学者"的身份.

    王跃文小说观《家山》现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