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投稿须知

    1页

    中国精神论

    张立文
    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追问精神,是为了构建和合天下命运共同体的精神世界.在精神世界的形成中,博学是精神意识、精神世界的开启,审问是其开拓,慎思是其反思,明辨是其觉解,笃行是其实践.实践使学、问、思、辨的精神意识、精神世界不致成为空虚的概念和理论.中国精神世界体现为 自强不息精神、厚德载物精神、集体民主精神、忧国忧民精神和抗暴御侮精神.中华民族五大精神,历经历史长河的滋养,以深沉坚定的精神 自觉和理论自信,贯通古今中外,妙凝哲学精华,激活中华文明的本与体、根与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融合强大的精神力量.比较中西精神世界的异同,中国精神世界既具有纵向超越,又具有横向超越的品格.西方精神认为,人的精神是有破缺的、不完美的,必须在精神之外追寻一个对象或原型来拯救精神的破缺.西方自古希腊以来把逻各斯与秘索思二分,即把理性思维与诗性思维加以区分.因此,西方哲学理论思维具有单一性、一元性.而中国精神则不同,中国是"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道、德、仁、艺相互贯通,其理论思维具有多样性、多元性.

    精神世界学问思辨自强不息单一一元多样多元

    秦观之"观"读音新证

    关鹏飞
    15页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逻辑进路

    刘同舫
    1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具有战略性的伟大构想,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和解释框架.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实践中,共同体理念与文化构建之间存在互动关系,共同体理念决定文化构建的起点及其发展导向,而文化构建在文明论意义上对共同体理念加以约束与调整,使得共同体理念契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构建与共同体合法性的生成和确证是同一过程,社会共同体及其文明发展观在"人类主体"维度上的现实生成体现了人类共生关系的普遍性和世界性.人类文明新形态作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的表现形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历史积淀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指导,形成了"世界性"的文明特质,在目的维度上指向对世界文明格局的历史性重塑.

    人类命运共同体文化构建逻辑进路

    情感现象的本质及其构成环节

    张志平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在情感中绽放自身存在,并通过情感意识到自身存在是否具有完善性.在汉语中,无论是"情"还是"感",其含义都既具有适用于万物的普遍性,也有仅适用于生命存在,特别是人之存在的特殊性.其中,"情"着眼于存在者的具体存在状态,"感"着眼于存在者之间的交互影响.从本质上讲,情感现象涉及意识 自我与他者的存在利益关系,这种关系又体现为力量性、价值性和圆满性三个方面.从现象上看,作为关系的情感现象有感觉—理解关系、感受关系和感情关系三个构成环节.感情在时间上具有三维性,它既是对积极感受的召回和不断生成,也是对消极感受的消除和不断避免.作为动能,感情不仅为意识 自我确定价值方向,还促使意识自我不断采取行动.单纯的感情有可能陷入盲目性和片面性,因此需要理智介入.但理智也有"智慧""死板"和"聪狡"之分.情感是衡量人之一切作为的意义与价值的"硬通货".无论是社会发展还是技术进步,都应以塑造和谐良性的万物关系,创建人人都能体验到自身存在完善性的健全情感空间为旨归.

    情感关系构成环节动力学控制

    人类环境观的再审思:中西环境美学对话

    陈望衡[美]阿诺德·伯林特钟贞
    34-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阿诺德·伯林特与陈望衡的环境美学对话围绕五个核心论点展开.关于环境,二位学者均认可环境与人类的依存关系,伯林特强调整体的环境概念,陈望衡在认同整体性的同时,也强调人类实践对环境生成的重要作用.关于参与,伯林特以"参与"定义审美活动的整体性与连续性,陈望衡则以"居"阐释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审美参与.关于环境的文化属性,伯林特强调文化差异对审美感知的影响,陈望衡则认为对环境文化性的共识蕴含着共通的可能性.关于生态与环境的关系,伯林特认为生态是看待环境的科学视角,不具有美学意义,陈望衡则在这种反思的基础上建构了生态文明美学.关于美学共同体,伯林特指出美学共同体的特殊之处在于使世界在审美经验中恢复其源初统一性,陈望衡则将家园感作为环境美学的审美本质,由此引申出环境作为人类共有家园这一共同体思想.通过此次对话,两位教授在理论意义上明晰了环境美学学科的基本问题,推动了环境美学理论发展的思想跃迁,也开启了新阶段环境美学研究的核心面向.

    环境参与文化生态共同体

    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

    唐正东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在基本原理层面所展现出来的核心要义,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发展水平决定了革命的性质及其发展程度.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运用"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构建了把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阶段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辩证地结合起来的创新性理论图景.这种创新性突出地表现在提出了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按社会性质来说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道路的革命所建立的却是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和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国家、按社会性质来说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却为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扫清了更广阔的道路等观点.这些观点在马克思主义革命发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性.

    革命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理论创新

    《左传》"其无晋乎"补证

    徐飞
    53页

    一种"新文字"是如何可能的——关于德里达的《论文字学》

    尚杰
    54-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德里达式的文字学,进入西方语言学内部"攻破"西方哲学传统.这个传统是语音中心论或逻各斯中心论的.通过对西方语言学不同发展阶段的考察,对比拼音文字与象形文字传统,德里达认为西方哲学和语言学传统忽视了语言的起源来自"原初文字"在场的痕迹."原初文字"既是自然的,又是文化的,属于传统理性之外的"事实性的科学",从而宣告了一种新文字的诞生,它遵循"危险的替补性"逻辑.

    文字语言学哲学自然文化替补性

    从空间性阅读到"不仁"伦理学——《老子·五章》王弼注钱锺书说辨正

    刘梁剑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老子·五章》王弼注展开空间性阅读,可以看出钱锺书《管锥编》相关讨论于义未安.《老子》及王弼注实际上提出了一种"不仁"伦理学.在一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通过对通常意义上的"仁"的全然否定与断然拒绝(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绝仁)隐秘地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仁".大仁不仁,是以有仁."不仁"伦理学由客体而观之,持一种"无偏私的目的论";由主体而观之,持一种"无私心的目的论";合而言之,持一种"无私的目的论"."不仁"伦理学尊重个体的本真性及个体间的差异性.在二阶的层面,"不仁"伦理学由"天地不仁"推出"圣人不仁",这种"法自然"的运思方式不仅没有陷入摩尔意义上的自然主义谬误,而且也不宜视为一种谬误.在更一般的意义上,不妨视"不仁"伦理学为"做汉语言伦理学"的一种尝试.

    王弼钱锺书瓦格纳自然主义谬误汉语言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