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衡量古今中西文明形态效度的思想前提——从"李约瑟问题"出发的批判考察

    张文喜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954年李约瑟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文明要比西方文明有效得多?此提问关乎人类如何告别传统和再出发.我们需对问题本身作思想前提批判,在文明转型中把握它的内外矛盾,避免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及其成就上片面地作出规定.总的来说,衡量文明效度有如下因素:有些因素是一切有生存实践活动的民族所共有的,将它们相互区分开来的是它们的生存实践活动所掌握的知识体系、物的追问方式等;有些因素是某种类型的文明所特有的,但它能扩展到一切人类创造物中,并作为人类历史共同体的共同呼吸贯穿每一文明.科学或知识位于文明形态塑形的最可度量者之中.西方抽象的个人、异化的技术远离文明的肯定性本原.任何一种文明不能从一个现成已有的民族那里产生出来,有效文明不能自顾自地存在.文明只能作为人类共同体纽带的表现而存在.

    古代中西文明有效当代性轴心时代

    马克思多民族国家思想的基本进路及其中国意义

    邹诗鹏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形成主权国家观以来,特别是英法启蒙运动以来,欧洲近代哲学即确证国家民族以及实体性的政治民族概念;黑格尔则超越了浪漫主义及其狭隘民族主义,通过客观精神概念,建构了德意志国家民族.这些努力都是在西式民族国家框架内展开的,有其固有的西方中心主义缺陷.马克思展开了黑格尔国家哲学、浪漫主义、古典自由主义及其单一民族国家观、种族主义以及无政府主义等多重批判性论域,并在一种批判和超越欧洲中心主义并自觉通向东方民族独立解放的视野中,开放了一种本质上不属于西式民族国家逻辑的东方社会多民族国家观.与西方民族的实体性特征有别,中华民族诸民族的特征恰恰在于非实体性,从而成就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多民族国家思想,契合于中国多民族国家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传统的现代转化.马克思赋予民族以社会实在及其社会关系意涵,避开了西式民族国家概念框架中实体性的政治民族观,同时又赋予了中国多民族共同体以政治意涵,不仅成为中国多民族国家传统及其现代转化的直接理论资源,且实际引导了中国多民族国家及其国家民族的现代建构.

    马克思多民族国家东方社会中华民族共同体

    德性认知:中国人独特的认知模式

    彭彦琴李清清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传统心性论中的"德性之知"命名为德性认知,不仅与强调"认知本质是计算"的西方物理认知模式形成对比,凸显中国本土心理学独特的认知模式,也便于借助西方物理认知的信息加工语境,拟构一个路径清晰的德性认知心理机制模型.德性认知是区别于信息加工的高级心智机能,强调对心性本质及精神本体的自证自明,具有"向内的加工方式""非对象化的认知加工"及"内生的道德属性"等三个主要特征.德性认知的提出凸显了中国人认知模式的文化特色,有利于对人类认知与心智本质作多角度解读.

    德性认知物理认知认知模式心性论心理机制

    1909-1924年德语世界对中国哲学史的书写

    大卫·巴拓识彭蓓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初是德语世界正式出版关于中国哲学史著作的起点.1909-1924年之间德语世界出版了若干关于中国哲学史的论文和专著,通过调查作者们的教育背景和研究成果,以及其代表作的写作背景、内容框架及其影响,可以勾勒出这一时期德语学界中国哲学研究的概况.从分析当时德语学界对中国哲学的认识范围和中国哲学史框架构建的一般情况,可以看出欧洲对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一些核心问题所在.前现代中国哲学史在德语地区接纳和传播的过程与方式,这一至今德国与中国学界尚未涉足的空白领域,值得研究并填补.

    中国哲学史德国哲学德国汉学接纳史

    马克思的"机器论片断":命名由来、历史定位及其理论评析

    孙乐强
    4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机器论片断"是当代意大利左翼对《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固定资本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节的独特称谓,是这一片断在意大利语境中的特有命名.当前西方学界对这一片断的定位主要包括四种:意大利自治主义和认知资本主义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顶峰,被誉为超越《资本论》的一段"圣经式的文本";阿根廷学者斯塔罗斯塔将这一片断理解为实现从《资本论》的资本辩证运动向革命主体翻转的必备环节,从而把"机器论片断"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德国学者海因里希则认为这一片断只是马克思的一个"暂时性"的思想实验,其中包含着不可忽视的理论错误,进而实现了对这一片断的思想史"祛魅";而哈贝马斯认为这一片断没有摆脱黑格尔自我意识辩证法的窠臼,是马克思技术决定论和知识拜物教的集中体现.实际上,这一片断是马克思经济学和工艺学研究的产物,是他回应"李嘉图难题"和"尤尔问题"的延续.在这一片断中,马克思既没有摆脱李嘉图直接劳动价值论的影响,也没有真正克服尤尔的缺陷.此时他关于资本主义崩溃的论证基本上是以直接劳动和直接劳动时间为基础的,把一般智力、科学知识和机器体系对直接劳动的影响混同于对抽象劳动的影响,进而从直接劳动作用的下降中引出了资本主义价值生产机制的崩溃,因而存在不可忽视的理论缺陷.

    机器论片断李嘉图难题尤尔直接劳动固定资本崩溃逻辑

    《三国志·张辽传》地名误字辨析

    姚乐
    61页

    异域的回响:朝鲜朱子学对饶双峰《中庸》学的批判与继承

    许家星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饶双峰《中庸》解以观点新颖、分析精密著称,在《中庸》章节之分、首章工夫论及中和、中庸、费隐、鬼神、诚等概念阐发上,皆多有不同于朱子之说,引发了以退溪、栗谷为代表的朝鲜朱子学者的热烈辩议.朝鲜学者对双峰之说的深入探究和不同观点,显示出朝鲜朱子学在对朱子后学经典诠释的继承与批判中形成和建构起自身对朱子学的认识,体现了朱子后学对朝鲜朱子学所具有的中介和阶梯作用,为中韩朱子学及朱子后学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从中我们亦可以看出,罕为学界所知的饶双峰实为朱子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加强对饶双峰的研究对于认识朱子学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朝鲜朱子学饶双峰《中庸》朱子后学

    城镇化的伦理自觉与人文经济的空间实现

    陈忠
    7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城市、伦理城市是人文经济的落地方式和空间化营建.不断深化的城镇化日益表现出深刻的人文性、伦理性、命运共同体特性.城镇化是推动发展的重要方式,是衡量发展程度的重要尺度,是营建美好生活的重要方式,是满足与激活人的全面合理需要的重要形式.城镇化不等于西方化,不等于都市化,不等于城乡对立,不等于乡村与传统的消失;城镇化是传承、借鉴、创新的统一,是自然、乡村、城镇、城市、都市的协调发展,是城市命运共同体、城乡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的统一.营建人文城市,推进城镇化的人文化、伦理化,发展人文经济,需要树立包容性思维、伦理生态思维,具体克服空间权利的粘性化、空间生产的公式性和城镇化的涂层异化等问题.人文城市、人文城镇化,是我国人文经济、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

    城镇化发展伦理学空间生产人文经济人文城市涂层异化

    增长共识理论:人文经济学之核心

    魏建
    8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目标、价值、行动认同而形成的增长共识构成了增长的文化动力.以人的能动性为基础,在民众、企业、政府三个层面形成的增长共识,是有效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经济增长的前提.同时,随着经济增长的推进,增长共识要动态升级更新为成熟的增长文化,从而通过文化与经济的互融互促实现高质量发展.忽视文化因素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缺陷.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研究人文经济学,指引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方向.增长共识理论将文化因素纳入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成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核心,吸收西方经济学优秀成果,而具有更强解释力的经济增长模型,构成了人文经济学的理论核心.

    人文经济学文化与经济增长共识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周锦
    92-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呈现从"经济+"到"+文化",再到"文化+经济"双向结合的演进路径.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遵从以人为本,以文化资源为内核,以产业融合为契机,以城市文化品牌建设为亮点,以数字、人文与经济协同为依托的理论逻辑,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所蕴含的独特文化和经济价值观,推动城市发展转向人文和经济深度融合的新范式.因此,应通过构建传承与创新兼顾的数字创新体系、事业与产业均衡的载体生态体系、地方与国际市场互动的全球场景体系,助力数字时代城市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

    数字时代人文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