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元稹《归田》诗中的"陶君"

    贺伟
    172页

    元宇宙证据:证据属性与适用规则

    杨继文
    173-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大数据时代,元宇宙技术与司法场景逐步融合发展.基于元宇宙司法及其证据适用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元宇宙证据.元宇宙证据是一种辅助事实认定者进行说明、解释或理解案件事实及其证据的虚拟现实场景材料,本质上是一种示意证据.元宇宙证据的真实性,体现了鲜明的技术特性和事实认知参与性,需要进行证据风险理性分析.在场景原则、真实性两分原则和证据孪生原则指引下,元宇宙证据适用规则构建主要包括元宇宙"去中心化"的证据关联规则、现实世界的证据真实性保障规则和虚拟与现实的互动印证规则.

    元宇宙元宇宙证据事实认定证据规则

    苏轼《答安师孟书》考补

    王建勇
    182页

    兰克与利奥之争:如何书写历史?

    景德祥
    183-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28年,利奥波德·兰克的第一本著作《罗曼与日耳曼诸民族史1494-1535》(第一册)及其附本《近代史家批判》遭到黑格尔的学生海因里希·利奥的猛烈攻击.利奥认为,兰克的著作充满着语言文字、外文翻译与资料引用等方面的错误,而且兰克对如何书写历史缺乏深刻的理论思考,他叙述的都是些无关紧要的趣闻轶事以及彼此没有关联的历史细节,含有许多主观想象,并非真实的历史,而历史书写的真实只在于在所发生的事实中展示生活与精神的过程,不在于微观细节的真实.兰克对利奥的具体指责作出了辩解,同时坚持自己通过特殊性体现普遍性的历史书写方法.由于兰克著作确实存在的缺点以及利奥的雄辩,兰克在这场一个半回合的学术争论中处于劣势.但在争论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兰克学派则占据了德国史学界的统治地位.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兰克学派在此后的发展中克服了其初期的低级错误,而以理论为导向的历史研究则一直未能克服脱离史实、自说自话的致命弱点.总体来看,兰克与利奥之争的正解应该是,历史研究与书写需要理论指导,而理论的有效性则必须接受史实的检验,只有在史实与理论的持久博弈中历史研究与书写才能蓬勃而健康地发展.

    兰克兰克史学利奥德国史学史

    近代以来铁路押汇的倡导、困局和重生

    马陵合
    195-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代中国,铁路运输与近代金融不断融合,促进了国内商业市场的发展,铁路押汇自然被视为推动这种融合的重要载体.铁路押汇是以铁路为主体的金融业务,与一般意义上的押汇、票据贴既有联系,也有明显差异,其间存在官商、银行界与交通部门的多元互动关系.在经历有关铁路押汇的深入讨论并付诸实施之后,因缺乏有效的制度基础,银行业务与铁路运输融合方式难以定型.银行业只能寄望于自身保障体系所支撑的商业票据来发展押汇类业务,逐渐放弃将铁路押汇作为独立业务的努力.当下的铁路提单金融化创新,则是新时代铁路押汇的重生,只是仍需要从法律和制度层面落实铁路提单的物权属性,实现铁路运输与押汇的深度结合.

    铁路押汇提单物权属性贴现票据

    儒者治乡的理念与实践——以陆世仪《治乡三约》与陈瑚《蔚村三约》为中心

    林展
    205-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约作为传统时代基层社会自治与管治的重要形式,其理论发展与实践往往不同步.乡治方案越完善,乡约条文越具体,对行约条件的要求就越高,最终落实与持续的可能性反而降低.明清之际由两位关系密切的太仓儒者陆世仪与陈瑚分别设计的《治乡三约》和《蔚村三约》恰成对照.前者是陆世仪基于明末乡里社会失序与对传统乡约单一教化职能的不满,经与学友反复商讨而创制,其以乡约统摄社学、社仓、保甲的复合型乡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乡里的自治权,这是此约历来备受揄扬的理论创新之处,却也因职能过分扩张而成为限制其实行的主要原因.后者则是明清易代之后众学友在陈瑚的主导下,切合蔚村农事不兴、文教不显的特点而拟定,仅以"孝弟、力田、行善"为原则,返归于乡约教化的本旨,最终经多方筹谋而获一定成效.

    陆世仪陈瑚《治乡三约》《蔚村三约》乡约

    "事大主义"能否等于封贡体系下的"事大"?

    葛小辉
    215-2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事大字小"是封贡体系下朝鲜半岛古代国家与中国各王朝之间处理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但当前学界和舆论场中却广泛使用"事大主义"一词,用以描述或者批评前现代时期朝鲜半岛国家尤其朝鲜王朝对中国的"事大"政策.通过考察古典语境中"事大"的意义和现代语境中的"事大主义"概念在近代的发明过程及其含义、使用情况可知,"事大主义"与"事大"在时间、空间和政治品格等各方面存在明显的断裂性.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日常话语建构,须避免似是而非的概念使用,从"事大主义"回到"事大",以克服现代人基于马基雅维利式的政治观念、民族国家观念和主体性逻辑而对历史展开的主观想象,尽可能客观、真实地还原历史面貌.在"求真"的基础上,发挥历史的镜鉴作用.

    封贡体系事大事大主义朝鲜王朝中国

    《离骚》作者辨——兼《离骚》题名、主旨索解

    周远斌
    225-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离骚》是一篇降帝神、巫扮而祀的祭歌,《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关于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的记述与《离骚》雕虫篆刻的祭歌文本不符.《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中关于屈原作《离骚》的语句,有后人窜入之痕迹.司马迁关于屈原作《离骚》的三处著录均不可信,东汉在此基础上的著录亦皆不可信.《离骚》《淮南子》间有内在的渊源关系,诸多雷同句表现出的前者从后者断句取词的迹象表明,《离骚》缘《淮南子》而作.能缘《淮南子》作《离骚》者,唯有刘安,这与荀悦《汉纪·孝武皇帝纪》和高诱《淮南子序》的记载一致.刘安因谋反被诛后,其《离骚》等在汉武帝眼中成了"邪说"的载体.刘向为塑造节士形象,将《离骚》置于屈原名下,并伪造、篡改《屈原贾生列传》等."离骚"即"骚离",《说文解字》"骚,摩马","离"情状尾词,无实义,"骚离"指骚动不宁之状.《离骚》,刘安受诏而作,但"不可与庄语",只能以楚辞中突出的言说方式巫语"曼衍"之,以祭歌的"无端崖之辞"反映了"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的社会现实.

    《离骚》作者刘安骚离

    经典、民俗互济中东亚汉文化圈的认同与个性——以朝鲜半岛苏轼《赤壁赋》流播为中心

    成明明
    237-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朝鲜半岛文人对苏轼赤壁泛舟行为的仿效任性而通脱,对《赤壁赋》的艺术体验执着且痴迷.文学经典与民俗活动互渗融合,自娱自乐和自我求证里"小中华"的属性认同不免夹杂着些自以为是,但其间形塑生长着较短量长,难以掩饰的文化自信确是事实.而这一切发生的背景,缘于自宋以来朝鲜半岛和中华文化认同关系的迁转.《赤壁赋》流播集中于高丽中期到朝鲜王朝后期的七百余年里,朝鲜文人以周边区域的位置身份展示了对中国中心权威的挑战,其文学创作扩大了中国古典文学史版图,映射出宋型文化的博大深邃.经典将长久赋能东亚汉文化圈的创造性和生命力.

    苏轼《赤壁赋》民俗文化认同

    "诗言志"字源学研究辨证

    刘涛
    246-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百年来,众多学者运用字源学对"诗言志"这个重要命题进行了阐发.各家所论大都带有明显的实证色彩,但此项研究却从总体上陷于"出之以实,得之反虚"的境地,凸显出"诗言志"字源学研究模式本身存在的局限与不足.许多研究对字形的辨析不够精确,对字义的解说比较主观,违背了古文字考释的一些基本原则:说形声如会意,不符合文字的构形规律;误用声训、递训等训诂学方法;缺乏古文字历史演变的动态眼光.从汉字阐释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看图释字"、观念先行、以论代史等问题,没有准确把握汉字文化功能的度量.概言之,通过古文字的本形本义演绎出某种理论构想,超出了字源学方法所能负载的限度.近几十年以来,这种"以字源学方法解决文化问题"的模式甚为盛行.对"诗言志"字源学研究的反思,或许能为当下流行的汉字阐释提供些许启示.

    诗言志字源学古文字考释汉字阐释辨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