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海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海学刊
江海学刊

韩璞庚

双月刊

1000-856X

jhxk@jlonline.com

025-83715429

210013

江苏省南京虎踞北路12号

江海学刊/Journal Jianghai Academic Journal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1958年创刊,是新中国成立后全国创办最早的哲学社会科学类学术刊物之一。“文化大革命”期间停刊。1979年10月以《群众论丛》之名复刊。1982年1月复名《江海学刊》。1986年以《江海学刊》(文史哲版)和《江海学刊》(经法社版)分别出版。1990年两刊合并出版。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杂志社现在研究员5人,副研究员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战区教育督导人员的生存状态

    郝天豪
    219-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选派教育督导人员进入沦陷区,积极推行反奴化教育,争夺沦陷区教育权.教育部规定了督导人员的编制、任用标准、履职手续等,形成较为完善的人员选派机制.督导人员的待遇由薪金、津贴、办公费、事业费及旅费等构成,并根据抗战时势进行调整.囿于日伪的金融管制政策,沦陷区通货膨胀和交通、汇兑不便等,督导人员所得薪公各费不敷使用,生活普遍艰困.沦陷区生存环境恶劣,督导人员身心俱疲,映照出抗战时期时局之艰危和国民政府在沦陷区的乏力,但督导人员大体能够坚守信念,开展工作,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延续文化生命做出特殊的贡献,也反映出中国人民不畏不屈的抗战精神.

    全面抗战时期沦陷区教育督导人员反奴化教育生存状态

    京师文会:明初文学场域的生成与诗文观念的交融

    左东岭
    228-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洪武初年,朝廷为了修史制乐的需要,在南京天界寺设立了史局与礼局,聚集了主要来自浙东、吴中与江右的各地文人,其身份有新朝重臣、旧朝遗老与隐逸文人等不同群体.天界寺作为相对自由的临时机构,汇聚了当时来自不同地域、拥有不同身份的众多文人,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学场域.不同阶层的文人在此频繁交往与诗酒倡和,相互之间建立起各种密切的师友关系,并通过重要诗集的序文题写进行了充分的情感与思想交流.此一文会,初次集中展示了明初文坛山林与台阁之间文学思想的互动与交融,形成了当时的文学主潮倾向.

    天界寺修史制礼诗酒倡和情感交流思想互动

    "吟咏情性"与清初性情诗学的批评转向

    朱志远
    243-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情是中国诗学的元理论概念,来源于汉儒《诗大序》"吟咏情性,以风其上"的诗教新阐说,以"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标准来规范王道熄灭时在下一级的个体诗学变风变雅之作.性情作为专指术语遂蕴含情与礼义的双重意蕴,主张"以性节情",情志一体,由此秉具了超越"言志说""缘情说"两大理论之上的诗之"道"内涵,此后影响着诗学展开上诸多枝杈概念的衍生,并于清初迎来批评的新转向,遂对唐宋诗之争、诗学正变观、"诗人之诗、学人之诗、才人之诗"的区分等批评史上重大纷争最终作出了理论总结与价值评断.在中国诗学批评史的阐释语境中审视中国诗学抒情传统,亦即性情理论的千年衍变、阐释史.

    性情吟咏情性变风变雅唐宋诗之争抒情传统

    Abstracts

    255-25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