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淮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淮论坛
江淮论坛

计永超

双月刊

1001-862X

rwskjhlt@188.com askyjhlt@mail.hf.ah.cn

0551-3438336、3438337

230053

安徽合肥市徽州大道1009号

江淮论坛/Journal Jianghuai Tribune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社会科学刊物。着重研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协同治理的法典编纂方案

    黄智宇
    98-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协同治理面临立法方法较落后、法律体系较零散与共治效能不佳的困境.纵观国内外协同治理的发展,法治化与体系化已成共识.现有法治体系中形成了基于生态系统方法的防灾减灾和通过生态要素管控保护以防灾减灾两种模式,结合生态环境法典编纂的定位、目标与体例安排,这些协同治理条款应整合优化纳入生态环境法典,尤其是自然生态保护编中.首先,以生态系统方法为核心,提炼规划、区划、信息、利用管控与修复等自然生态保护基本制度,致力于保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灾害调节功能;其次,分别在该编水、土地、林草、海洋、自然保护地等章节明确防灾减灾;最后,设"自然生态退化的防治与改善"专章,以底线思维统筹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盐碱化和石漠化等生态环境灾害严重的区域与趋势,按照禁限、预防、治理与改善的逻辑构建协同治理制度体系.

    生态系统方法防灾减灾协同治理生态环境法典自然生态保护编

    降低创新不确定性:产业集群根植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机制及路径

    宋盛楠
    108-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供需平衡期,通过加强主导产业集群根植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产业集群根植的网络、数据、信息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有效分配有利于降低区域创新不确定性.根植网络外部性通过改变新技术期望降低创新主体创新风险,根植数据交互通过减少智力债务削弱消费者的不良创新感知,根植信息共享纠正判断与决策偏差导致的市场失灵和系统失灵,提供更大的创新试错容错空间.产业集群根植在建构根植信息联合治理体系、优化根植网络生态环境和构筑根植数据交互式应用场景路径下,提高知识生产和技术研发水平,加快创新成果就地转化,推动区域创新发展.

    产业集群根植区域创新发展创新不确定性

    国家认同的算法驱动与风险规制

    张爱军
    115-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算法作为智能时代的关键性底层技术已然深度介入和渗透进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并不可避免地成为现代国家建构国家认同的重要技术力量.算法驱动国家认同,国家通过算法治理强化国家认同.但算法驱动国家认同的同时,也带来了隐蔽形塑、碎片传播、严肃性消解、向心力弱化等方面的治理挑战.发挥算法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积极作用,化解算法在建构国家认同方面的消极影响,必须对算法进行规制.这需要在算法升级的过程中注重伦理规制,强化对国家的伦理认同;在改善国家认同环境的过程中加强价值引领,强化对国家的价值认同;对算法进行分类治理的过程中联动综合治理,强化对国家的治理认同,同时,应建立算法综合治理体系效能评估机制,评估算法建构国家认同的治理效能.

    国家认同算法风险规制算法治理

    数字时代身份欺诈行为的刑法应对

    李怀胜
    124-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身份具有多元法益属性,是资格和利益的承载者,是个人参与社会交往的自我标识、自我认同和自我归属.数字时代的身份欺诈不是传统身份欺诈的简单场域拓展,其行为后果具有复合叠加效应和无序扩散效应,影响面更广、危害性更强.我国刑法关于身份欺诈的罪名体系已无法有效回应数字时代身份欺诈犯罪治理需求.数字时代身份欺诈行为的刑法应对思路,可以从现有罪名的权宜性修补和独立罪名的专门性增设两个维度展开,应注重传统身份欺诈与数字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普通身份欺诈与特定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个人身份欺诈与单位身份欺诈的一体化规制.

    身份欺诈数字身份数字时代刑法规制一体化规制

    环境·社会·文化:历史地理视野下的淮河流域河湖水文化探究

    陈业新
    13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化研究是理解和认识人类文明的重要视角和路径.南宋以来,受黄河长期夺淮人海的影响,淮河流域的河流、湖泊环境发生了"沧海桑田"般的变化,各类灾害多发,水、旱灾害频次也较此前大有不同.灾害环境的背景下,淮河流域从北宋时期的"鱼米之乡"逐渐演变为灾荒之地,因灾害治理不力,灾民外逃成风,进而形成逃荒习俗,影响深远;民间张路斯龙王信奉的兴衰及其文化景观祠庙分布空间的变化,则是唐宋以来淮河流域水环境变迁的直接结果和反映.

    水文化河湖环境淮河流域

    电子游戏文化认同机制的哲学阐释——基于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

    倪山川蔡仲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电子游戏已经从一种纯粹的娱乐活动,演变成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形式.在唐·伊德的文化诠释学视角下,游戏以中介工具的形式,提供了文化传播的桥梁;以沉浸式的嵌入体验,增强了文化的认同感;以"规训"和"诱导"的方式,使得游戏参与者对游戏所承载的文化产生认同感.利用好游戏作为媒介具有的认同功能,以游戏为文化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将有助于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

    电子游戏文化认同文化诠释学

    柯润璞论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及翻译策略

    范方俊范宁
    147-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期以来,由于西方汉学界对中国戏曲缺乏足够的认知以及译介方式的问题,致使西方世界对中国戏曲形成了很深的误解.西方当代汉学界的一些有识之士力图改变这种误解,美国学者柯润璞就是其中一位代表.他在其研究中国戏曲的权威性著作《忽必烈汗时期的中国剧场》中,不仅力图还原元杂剧的"剧场性"艺术特征,而且特别附上他本人全文翻译的三部元杂剧《李逵负荆》《魔合罗》和《潇湘雨》,用以说明元杂剧的"剧场"性质和特点.其中,柯氏尤其看重《潇湘雨》一剧,认为它是反映元杂剧"剧场性"艺术特征的最佳代表,主要体现为虚拟性的舞台表演、叙述韵文的灵活运用和"大团圆"结局及其另类处理.同时,他在翻译时忠于原文的完整翻译与跨文化转化的策略,对包括元杂剧在内的中国戏曲在西方世界的传播,作出了突出贡献.

    柯润璞元杂剧剧场性艺术特征翻译策略

    "第二个结合"视域下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

    段吉方
    15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百年文艺的理论经验与历史经验的深刻表达,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存在历史逻辑和理论逻辑的相通性,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文化主体性塑造起到重要作用.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在主体性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实践意识、本土化的理论塑造与文化建构努力、中国特色文艺理论的思想凝结与理论锤炼三个方面展现内蕴与特征,并对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创新创造产生重要启发.

    "第二个结合"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化主体性文化创新

    "左联"成立前后中国左翼文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接受

    王建刚许楠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左联"成立前后,随着"革命文学"论战走向深入,中国左翼文坛开始自觉地翻译与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在这一过程中,苏俄的无产阶级文学和日本的左翼文艺运动给了中国文艺界极大的启示,它们因此成为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桥梁.这一时期,中国文坛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翻译与介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科学的唯物史观和艺术社会学思想.鲁迅和瞿秋白等人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左翼文坛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唯物史观艺术社会学

    毛泽东《讲话》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的理论构建

    沈文秀
    171-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是毛泽东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经典文献.《讲话》创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理论形态——"人民文艺",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是其核心精神,文艺的民族风格与中国气派是其理论格调,政治诉求、人民情怀与知识经验的统一是其美学表征.《讲话》奠定了新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基础,开辟了新中国文艺的发展方向,作为意识形态的文艺成为实现民族国家独立、人民自由解放的建设性力量,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性变革,对中国现当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影响,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文艺人民性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