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服装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服装学报
服装学报

高卫东

双月刊

2096-1928

xbzrkx@jiangnan.edu.cn

0510-85913519

214122

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江南大学31号

服装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Clothing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教育部主管的国家级的自然科学类学术期刊。刊物依托江南大学通信与控制工程、信息工程、机械工程、纺织工程等重点建设学科,以电子科技为核心,注重学科交叉,同时涵盖了化学工程、土木工程、数理科学及医疗卫生等学科。面向广大高校师生及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刊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资助课题析出论文,同时发表与企业及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科研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漆酶催化阿魏酸对修复羊毛毡缩损伤的影响

    曹子涵巫瑛王司宇苏静...
    47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羊毛织物防毡缩处理后力学性能受损的问题,使用L-半胱氨酸改善羊毛的防毡缩性能,并采用漆酶催化阿魏酸交联羊毛织物,探讨L-半胱氨酸预处理及酶法交联改性处理对织物强力的修复机理.结果表明:采用L-半胱氨酸处理后羊毛织物的毡缩率由原先的 18.67%降低至6.84%,但断裂强力经向损失34.77%,纬向损失 32.81%,断裂伸长率经向提升 13.18%,纬向提升 19.88%;使用漆酶催化阿魏酸交联羊毛织物后,断裂强力经向修复14.21%,纬向修复 13.54%,织物毡缩率下降至6.49%,满足面料的防毡缩要求,且断裂强力得到有效修复,实现了羊毛的酶法低损伤防毡缩整理.

    防毡缩整理漆酶强力修复羊毛阿魏酸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锈钢丝/锦纶包覆纱的工艺探究及优化

    钟林郑敏博郭艳文黄晓梅...
    478-4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单因素实验探讨牵伸倍数、卷绕率、外包捻度对包覆纱断裂强力的影响,并利用SPSS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选取有显著差异的水平;以包覆纱的断裂强力为指标,进行有交互作用的正交实验,确定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锈钢丝/锦纶包覆纱的最优工艺.结果表明,牵伸倍数、卷绕率以及外包捻度之间的交互作用对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锈钢丝/锦纶包覆纱的工艺有显著影响.实验得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不锈钢丝/锦纶包覆纱最优包覆工艺为:牵伸倍数 1.00,卷绕率 1.1,外包捻度200 捻/m.

    包覆纱牵伸倍数卷绕率捻度断裂强力

    基于图像处理的男西装前身褶皱弊病识别

    张启泽杜聪庹武郝潇潇...
    484-491页
    查看更多>>摘要:前身不良褶皱是西装常见的弊病之一,在西装定制过程中对专业人员依赖较强、耗时且易受主观影响.以男西装为例,构建一种前身褶皱弊病自动识别方法.从企业收集男西装弊病图,借助分割标注工具EISeg提取目标图像,采用双三次插值统一图像分辨率,规范特征参数;对图像进行灰度化、伽马变换及阈值分割,简化运算数据,增强图像信息,突出褶皱走势;根据褶皱局部灰度曲线图提取褶皱的宽度、深度和密度3 种参数指标,按照阈值分割图提取褶皱方向和褶皱部位2种参数指标;在BP神经网络中加入粒子群算法改进网络模型,输出弊病类别.研究表明:与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相比,优化网络模型的测试集准确率上升了 8.3%,该方法可准确实现男西装前身褶皱弊病的自动识别,并为行业带来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西装前身弊病图像处理参数提取粒子群算法BP神经网络

    基于数智立体可变针织物的服装设计方法

    严宜舒周金云姜绶祥
    492-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一般服装结构设计方法不适用于新型针织服装的问题,探讨了一种基于数智立体可变针织物的服装形态设计新方法.以围绕纬编针织物卷边效应研发的"数智立体可变针织物"为实验对象,将身体作为服装造型中的参与者,归纳了圆桶与矩面两种基础造型方式与基于肩及腰部组合的4 组身体支撑点,以此建构了8 种基准形式,验证了 144 种潜在的服装造型,其中 128 种造型可有效实施.研究表明:应用立体可变针织物设计服装时,双反面及桂花针组织的面料工艺与沿织物横列方向(垂直于人体中轴线的方向)、矩面型结构的服装造型方法组合,更有利于实现多种服装造型效果.

    数智立体可变形态针织服装设计方法

    高温带电作业屏蔽服内胆织物优选及工效验证

    李红彦薛萧昱张丹王敏...
    500-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温带电作业屏蔽服内胆织物筛选存在主观性和模糊性的问题,引入熵权-秩和比法定量筛选最优织物,以改善屏蔽服的热湿舒适性.选取6 款导湿织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熵权-秩和比法从导热性能、吸湿速干性能、接触瞬间凉感、动态水分管理能力等方面进行重要度排序与分档,筛选出综合性能最优的织物用于屏蔽服内胆,并通过工效学实验验证研究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2#涤丙双层单向导湿织物综合性能最优,适合作为单导区织物.进一步研究发现,增加内胆对屏蔽服整体活动工效性无显著影响;现役屏蔽服在膝盖和臀部区域的活动工效性有待改进.研究结果验证了熵权-秩和比法在屏蔽服内胆织物优选中的可行性,为后续高温带电作业屏蔽服的研发与优化提供了有效手段.

    高温环境带电作业屏蔽服织物优选工效实验熵权-秩和比法

    电加热服装加热方式对其调温性能的影响

    程子琪方嘉燕周娟卢业虎...
    507-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评价电加热服装加热方式对人体皮肤温度的调节能力,选择马甲和外套两种款式的电加热服,通过暖体假人实验评价-10~5℃环境温度下不同服装款式、发热片面积、放置方式对人体各部位皮肤表面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环境温度较高时,外套的低温加热效果较好;环境温度较低时,马甲的高温加热效果较好;加热面积对外套影响不大,但对较修身的马甲影响显著,加热面积越大,上身整体皮肤温度越高,可能会造成马甲加热部位的局部热不适;服装前胸位置的调温性能明显优于前腹位置.因此电加热服装的设计应综合考虑穿着环境温度、服装款式、加热片面积、放置位置等因素,且人体各部位的皮肤温度也是设计时需要参考的重要指标.

    电加热服暖体假人皮肤温度服装种类加热方式

    清代武官补子中的虎形纹饰演变与文化意蕴

    魏欣薛菲莉
    514-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武官补子中虎形纹饰在不同时期展现出不同的艺术形态与文化意蕴.基于图像研究和文献资料分析,溯源辨析虎纹补子的概念及应用范围,从虎纹造型表现、题材组合分析其纹饰特征,并结合清朝文化背景探究其文化意蕴.研究认为,随着清代历史脉络的演进,武官补子中的虎纹呈现出造型锐气渐消、题材形式固化的纹饰演变特征,表现出文化多元融合、审美传承发展的艺术特点,反映了皇帝对武官忠义勇猛的职责期盼,以及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祈愿.

    清代武官补子虎纹补子纹饰特征文化意蕴

    1980-2023年明代民间女服研究回顾与展望

    张春明李树霞
    52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系统总结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现状与进展,并探讨其未来研究趋势,采用文献研究,从通史性与专题性两个角度,系统梳理 1980-2023 年间有关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资料,并结合VOS-viewer信息处理软件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可视化分析、成果整合与热点挖掘.研究表明:当前明代民间女服的研究资料主要包括出土实物、文字古籍、图像绘画和传世织物;研究热点集中在形制结构、纹样色彩、面料工艺及服饰文化4 方面;整体研究成果呈现出由整体到细节、由宏观到微观逐步深入的特点.然而,现有研究成果体系并不完善,缺乏系统性研究;在多元一体视角下,关于地域间差异性及互动性的对比研究仍显薄弱;在数智化背景下,明代民间女服的传承与保护路径尚待深入探索.

    明代民间女服研究资料研究现状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影响的模型

    屈萍邵小龙
    530-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代赐服制度与明朝安邦治国的战略相始终,并对藩属国服制产生深远影响.但以往学界对于明代中朝封贡关系研究存在中国主动寻求建立封贡关系并强加给朝鲜的认知误区.通过扎根理论对明代与朝鲜半岛之间赐服事件相关文本进行编码分析,探讨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影响的模型并剖析其运行机制.研究发现:明代与其他王朝对朝鲜半岛服饰的影响呈现联动关系.在此过程中,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分别起到催化和驱动作用,前提条件和实践路径则分别承担铺陈和落实角色,最终结果则体现了这一复杂系统的综合效应.明代赐服对朝鲜半岛服饰产生影响的本质是两国对儒家世界观等级关系的认同及两国现实利益交换和国力平衡的结果.

    明代赐服朝鲜服饰影响模型扎根理论

    世界民族纺织历史拾珍——评《世界民族纺织图案视觉交汇:博采图案共揽胜,异彩纷呈同瑰丽》

    刘云华李冬蕾
    53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