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医学
吉林医学

琴钢

旬刊

1004-0412

jlyx@vip.163.com

0431-88929506,88966360-8312

130061

长春市建政路971号

吉林医学/Journal Jilin Medical Journal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吉林省卫生厅主办的省级综合性医学学术性期刊,主要反映本省科研成果、学术水平及医学发展动态的一个窗口。它以“面向临床、面向基层、突出实用性”为宗旨:以内容翔实、丰富,栏目多样为其特点;以县级医药卫生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辟有讲座、论著、临床经验、综述、病理讨论、写作辅导、药物与临床、病例报告、调查报告、基层园地、误诊分析、护理园地、中医·中西医结合、读者·编者·作者、医院改革等近20个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iR-26a通过HGF/c-Met通路调控乳腺癌血管生成及分子机制

    杨晓玲曾宪威陈尘陈嘉俊...
    509-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miR-26a通过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细胞间质上皮转化(c-Met)通路调控乳腺癌血管生成及分子机制.方法:选择深圳市宝安区松岗人民医院 2021 年 1 月~2022 年 3 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 40 例,采集所有受试者的乳腺癌组织以及癌旁正常组织,比较不同乳腺组织织miR-26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mRNA相对表达量以及微血管密度(MVD)情况.此外,通过LipofectamineTM2000 脂质体法将miR-26a模拟物以及抑制物分别转染至乳腺癌细胞中,记作miR-26a转染组、miR-26a抑制组,并将未进行任何处理的乳腺癌细胞作为阴性对照组.采用PCR方法检测HGF/c-Met通路相关蛋白及其下游靶基因磷脂酰肌醇激酶 3(PI3K)、蛋白酶B(AKT)、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表达情况.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iR-26a相对表达量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更低,而VEGFA相对表达量与MVD相较于癌旁正常组织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6a抑制组HGF、p-c-Met/c-MET表达水平相较于阴性对照组以及miR-26a转染组均更高,而miR-26a转染组HGF、p-c-Met/c-MET表达水平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6a抑制组PI3K、AKT、mTOR mRNA相对表达量相较于阴性对照组以及miR-26a转染组更高,而miR-26a转染组PI3K、AKT、mTOR mRNA相对表达量相较于阴性对照组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26a通过抑制HGF/c-Met通路,降低PI3K、AKT、mTOR表达,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及发展.

    乳腺癌血管生成miR-26a肝细胞生长因子c-间质上皮转化信号通路

    DNA倍体定量分析结合P16蛋白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

    韩笑朱平卓倩李军...
    512-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DNA定量分析结合P16 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在宫颈筛查中的意义.方法:选取 2020 年 3 月~2021年 3 月淮安市肿瘤医院门诊及住院检查病例 4 334 例为研究对象,对宫颈细胞学DNA定量分析提示异常者,在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组织学病理检查及P16 蛋白染色检查,比较分析DNA倍体定量分析提示异常者与其组织学病理之间的关系,以及P16 蛋白表达与病理组织学之间的关系,以评价衡量DNA定量分析结合P16 染色在宫颈癌筛查中的意义.结果:4 334 例中 369 例查出倍体异常,369 例倍体异常中 202 例建议阴道镜活检,发现 150 例为CIN1 级以上,同时对活检 202例进行P16 蛋白染色发现随着病变级别增高,P16 表达百分比也随之上升,通过χ2 检验发现P16 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中表达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A倍体定量分析在宫颈癌筛查中有一定意义,同时结合P16 蛋白免疫组化染色及宫颈活检,对发现早期宫颈病变有意义.

    DNA倍体定量分析P16蛋白免疫组织化学宫颈癌

    HMGN3基因表达状态在骨肉瘤患者中的预后价值

    蔡秀英曾慧意叶萍萍
    516-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 3(HMGN3)基因在骨肉瘤(OS)患者中的表达状态,探讨其预后价值.方法:通过GEO数据库检索OS相关的数据集,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HMGN3 基因在不同GEO数据集中的差异表达状态,并在包含临床信息的GEO数据集中进行预后分析.生存分析采用比例风险回归模型(Cox模型),并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结果:共获得 3 个 GEO 数据集用于数据分析,包括 GSE12865、GSE14359、GSE21257.HMGN3 基因在GSE12865、GSE14359 中的差异表达分析结果分别为LogFC值=1.704,t=7.071,P<0.001 和logFC值=1.318,t=3.430,P= 0.004,均呈现高表达.以GSE21257 作为预后分析数据集,HMGN3 基因高表达组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别为 89.66%、50.98%、45.90%,而低表达组分别为 95.83%、83.33%、74.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N3 基因高表达患者死亡风险为HR=2.58,95%CI=(1.07,6.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MGN3 基因在骨肉瘤中呈高表达状态,而且HMGN3 基因高表达对骨肉瘤患者的预后具有显著影响,但其具体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骨肉瘤高迁移率族核小体结合蛋白3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预后分析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银花甘草汤治疗放射性肺炎的机制

    傅燕红廖小文潘丁龙
    519-5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银花甘草汤治疗放射性肺炎的有效成分及其靶点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出银花甘草汤的有效成分及相关靶点蛋白,Uniport数据库对靶点蛋白进行基因标准化处理,结合Genecard数据库中放射性肺炎的疾病靶点进行映射,将筛选得到的中药活性成分和映射得到的作用靶点导入Cytoscape软件中进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图的构建,并运用Enrich数据库进行GO生物学过程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获得银花甘草汤有效成分 115 个,映射得到59 个治疗放射性肺炎的靶点,富集到相关生物学过程 13 个、信号通路 61 条,山萘酚、木樨草素、β-胡萝卜素、槲皮素等 13化合物可能是银花甘草汤治疗放射性肺炎的重要有效成分,PTGS2、NOS2、AKT1、PRARG、MAPK14 等 5 个核心作用靶点是其可能的作用靶点,这些靶点与MAP激酶活性、蛋白丝氨酸/苏氨酸/酪氨酸激酶活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结合、氧化还原酶活性等 13 条生物过程有关,通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小细胞肺癌、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61 条信号通路进行调节.结论:银花甘草汤对放射性肺炎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其机制可能通过调节PTGS2、NOS2、AKT1、PRARG、MAPK14 等靶点,调控VEGF信号通路、小细胞肺癌、C型凝集素受体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多种途径有关.

    银花甘草汤网络药理学放射性肺炎

    甲基化PAX1在宫颈癌筛查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

    刘静
    525-5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甲基化PAX1 在宫颈癌筛查和预后评估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 2021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 150 例收集宫颈脱落细胞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研究采用了多种检测技术,包括PAX1基因、甲基化、薄层细胞学、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和HPV16/18 检测,以阳性患者进行阴道镜下活检病理诊断为金标准,比较宫颈脱落细胞中不同检测方法学.结果:PAX1 基因甲基化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 81.3%和 96.6%,四种检测比较中PAX1 具有最高特异度(96.63%),细胞学与HR-HPV检测特异度在 17%~70%.细胞学(ASCUS+)的灵敏度为 94.7%,明显高于PAX1 基因甲基化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SCUS+的特异度为 18.0%显著低于PAX1 基因甲基化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将细胞学和PAX1 基因甲基化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预防宫颈癌,并且能够减轻年轻患者的焦虑.

    甲基化PAX1宫颈癌筛查预后评估临床应用

    北海地区遗传性乳腺癌和健康遗传高危人群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研究

    程学远高雪原陈洁清刘家麒...
    528-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北海地区遗传性乳腺癌和健康遗传高危人群乳腺癌易感基因(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特征.方法:选取北海市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的 50 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及 150 例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PCR-DNA直接测序法检测BRCA1、BRCA2 的全编码外显子基因序列.结果:50 例遗传性乳腺癌患者中共有 8 例BRCA1/2 基因突变,总突变率为16%;其中BRCA1 突变占 12.0%,BRCA2 突变占 4.0%.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2 基因突变率为 57.1%(4/7),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 9.3%(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0 例健康遗传性高危人群存在 2 例致病性突变,均位于BRCA1 的 11 外显子,突变率为 1.3%(2/150).结论:北海地区女性遗传性乳腺癌存在BRCA1 和BRCA2 基因突变,与三阴乳腺癌有关,突变类型以碱基置换突变为主;健康遗传高危人群也存在BRCA1 突变.

    遗传性乳腺癌基因突变BRCA1BRCA2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SOCS1、CKLF1的表达及祛风清热凉血方的疗效

    成娟陈宏刘德华冯爽...
    531-5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OCS1、CKLF1 在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FCDD)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差异及其与部分相关实验室指标和病情评分的相关性;探讨祛风清热凉血方在FCDD中的治疗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的方法,对50 例FCDD组与40 例正常对照组空腹PBMC中SOCS1、CKLF1 mRNA的表达量进行测定分析;并对FCDD组予祛风清热凉血方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前后SOCS1、CKLF1 mRNA水平.结果:PCDD组PBMC中SOCS1、CKLF1 mR-NA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中SOCS1、CKLF1 mRNA表达量与FCDD病情评分呈正相关(P<0.05);FCDD热毒炽盛证患者外周血中SOCS1、CKLF1 mRNA表达量经祛风凉血方治疗 2 w时较治疗前、治疗 4 w时较治疗 2 w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SOCS1,CKLF1 可能参与了FCDD的发病过程;祛风清热凉血方对FCDD的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

    面部激素依赖性皮炎SOCS1CKLF1祛风清热凉血方

    针刀治疗对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患者的膝周肌群激活特征分析

    郑彩云王祖杰余世亮张凯丹...
    534-5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针刀治疗对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ELPS)患者的膝周肌群激活特征分析.方法:选取 2020 年8 月~2021 年 12 月就诊于南平市人民医院及南平市第一医院康复科的ELPS患者 60 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刀疗法辅以常规康复治疗.治疗 14 d后,观察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髌骨位置和运动轨迹的变化以及膝周肌群激活特征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髌骨外侧支持带紧张程度评估总有效率为 96.67%高于对照组的 86.67%,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Lysholm评分,股内侧肌、股外侧肌、股直肌、股二头肌的肌电积分值(IEMG)、平均功率频率(MPF)均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ELPS患者的治疗中针刀加常规康复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髌骨活动轨迹,增强膝关节周围肌群的肌电值.

    髌骨外侧高压综合征针刀表面肌电图

    超声评分系统联合MRI预测穿透性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

    冼少荣关莹卓少霞张贵恒...
    537-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超声评分系统联合MRI鉴别诊断穿透性与非穿透性胎盘植入的临床价值,提高对穿透性胎盘植入的预测.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9 年 1 月~2022 年 1 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 76 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产前均行超声评分及MRI检查,依据产后病理学及临床诊断将其分为穿透性组(n=8)与非穿透性组(n=68),分析两组影像图像特征,并比较两组单独的超声评分、MRI征象与超声评分联合MRI检查诊断穿透性胎盘植入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率.结果:超声评分总值≥10分时,穿透性组的发生率75.00%(6/8)高于非穿透性组[2.94%(2/68)];超声评分总值3~9分时,非穿透性组的发生率[73.53%(50/68)]高于穿透性组[25.00%(2/8)].穿透性组子宫肌层信号中断[87.50%(7/8)]高于非穿透性组[10.29%(7/68)],胎盘侵犯宫旁组织[87.50%(7/8)]高于非穿透性组[0.00%(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评分联合MRI诊断穿透性胎盘植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性均高于单独的超声、MRI检查.结论:超声评分≥9 分且MRI出现子宫肌层信号中断、胎盘侵犯宫旁组织等征象可预测胎盘穿透性植入,对穿透性胎盘植入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为临床鉴别诊断穿透性与非穿透性胎盘植入提供较高参考价值.

    超声评分磁共振成像胎盘植入穿透性

    眼底血管病变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后出血转化的相关性

    叶兰香陈俊斌李雪莲
    541-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眼底血管病变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静脉溶栓治疗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1 年 12 月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粤北人民医院收治的 394 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已行静脉溶栓治疗,且能配合坐立位行眼底照相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者知情同意后均于溶栓 24 h后复查头部MR明确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及是否发生溶栓后HT,坐立位行双侧眼底照相.按照患者是否发生HT,分成非HT组(346 例)和HT组(48 例),比较其基本资料、眼底血管病变情况.结果:比较两组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饮酒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狭窄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T组患者眼底血管病变中出血斑、硬性渗出、棉絮斑、动静脉交叉征、微血管瘤发生率均高于未H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腹血糖、严重的眼底血管病变(出血斑、动静脉交叉征),是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提高监测与治疗.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出血转化眼底血管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