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市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

    闫明月闫明涛张野赵建吉...
    206-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态把握旅游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对推动旅游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文章基于旅游高质量发展内涵,从旅游产品服务、旅游绿色发展、旅游经济活力和旅游共享发展4个维度,构建旅游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博弈论组合赋权TOPSIS法测度2011-2020年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水平;借助空间马尔可夫链、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方法分析其格局演化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旅游高质量发展呈"多核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热点区集中在南部沿海地区,冷点区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均衡熵结果表明50。4%的城市未来旅游发展潜力较大,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重庆、安徽等地。②相邻地区对于本地旅游高质量发展起重要作用,旅游高质量发展等级变化呈现出稳定的路径依赖和俱乐部趋同效应,且难以实现跨越式提高。③城镇化水平、数字经济和对外开放对旅游高质量发展起主导作用,且主要因素的影响具有时空分异特征。④从地理学本性来看,旅游高质量发展受地理学三大本性综合作用的影响。其中以自然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一本性起基础性作用,以传统经济发展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二本性起支撑性作用,以新经济要素为代表的地理学第三本性起引领性作用。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深化了地理学本性理论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关系研究,还为推进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旅游高质量发展城市旅游绿色发展城镇化水平数字经济地理学本性

    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路径——基于结构主义视角

    杨立国宁旺芬
    218-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梳理文献研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结构主义视角揭示了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理论模型,并以西江千户苗寨为实证案例,总结了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发现:①数智技术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场域内经历了数码化、数字化、数智化的迭代升级,已成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重要力量。②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结构具有共时性和历时性,共时性的深层结构为权力主体对数智知识的支配差异所构成的复杂关系,外在表征为数智规则、数智空间和数智实践3个维度;在历时性方面,呈现文旅数码化结合、数字化交互、数智化共生的动态演进历程。③基于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结构模型,构建规范性数智文旅规则、搭建综合性数智文旅空间和发展创新性数智文旅产业的驱动路径,是实现西江千户苗寨的文旅融合数智化的有效保障、重要载体和关键动力,能够全面驱动西江千户苗寨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和数智化转型。通过对数智驱动传统村落文旅融合的理论结构和实践路径的分析,将有利于促进传统村落文旅融合发展,丰富中国乡村数智化转型相关研究。

    数智化传统村落文旅融合数智空间结构主义结构模型

    传统村落农户活性分异及其影响因素——以浙江省长濂村为例

    姜凌陈志文纪学朋
    228-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乡村内生活力的提升及传统建筑活化利用逐渐成为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和学界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村落有机体理论与熵增定律,将村落中农户(细胞)作为研究对象,以"用电量"这一指标来表征农户活性,系统分析了传统村落农户活性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了影响农户活性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①村落空间发展方向受到交通要道的牵引,高活性的农户大多分布在村落外围。②活性分区特征明显,区与区之间存在农户活性的"塌陷区";活性塌陷区与传统建筑高度耦合,说明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率仍不高;村落存在"活性孤峰"景观,说明村落社会阶层分化明显;宗祠活性的缺失,标志着血缘村落结构正在瓦解,宗祠"睦族"功能降低,纽带功能衰退。③多代同居模式已经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小家庭的居住模式;活性两级(高活性、低活性)农户呈集聚分布,中间活性农户呈分散分布。④经济因素是农户活性的主导因素,其他要素则间接影响农户活性。同时,从村落熵减视角出发,提出保障能量供给、提升开放度、加强数字乡村建设等是促进乡村发展的有效途径。

    乡村振兴村落有机体细胞活性农户空间分异数字乡村

    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的来源、脉络与特色——李小建等著《中国经济地理思想史》读后

    龚胜生
    238-2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