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空间集聚识别与集聚分区

    蒋小荣刘清
    110-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半导体企业—分支的投资关系,运用区位商、最小跨度树与模块度等复杂网络的图分割技术,构建涵盖25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中国半导体产业网络,并在分析其空间集聚特征和联系强度的基础上划分出一个可供参考的中国半导体集聚区分区方案。研究发现:①中国半导体产业呈现集聚为主的空间分布模式,集聚水平呈现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非均衡发展态势。②全局对外投资网络的地理分布呈现为钻石结构与菱形模式。全局本地投资集聚区表现为显著的东西差异,东部本地集聚区为双核或多核牵引型,西部本地集聚区表现为单核牵引型。③在全国6大区域集聚区中,长三角的区域一体化水平最高,珠三角域内联系强度密集但珠江东岸的极化现象显著,京津冀表现为梯度双核驱动模式,山东半岛依托济南与青岛都市圈形成横向联系,关中与成渝地区表现为双核增长极集聚区模式。④中国半导体产业的空间集聚区可划分为南方、东部、北方和西部4个一级分区和20个二级分区。

    集聚分区半导体产业关系数据网络社区创新发明专利

    中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的时空特征及溢出效应

    章熙春余正颖李胜会
    12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中国24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6-2020年的面板数据,采用WAJCI期刊论文总数分析了高校基础研究产出的时空特征及溢出效应;并通过构建测度不同城市群体之间相互溢出的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了马太效应和溢出效应的互动,以新的视角解释高校基础研究产出时空格局演变的内在动力。研究发现:①中国高校基础研究产出总体呈现省会城市和直辖市为中心的"大分散、小集聚"空间格局,中心—次级—外围梯度结构明显,东部强于中西部,区域差距逐步降低,溢出效应逐渐彰显。②从全国整体角度看,高校基础研究产出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③从中心—外围角度看,高校基础研究存在着自上而下的溢出效应,上级城市高校对下级城市具有正向溢出效应,但溢出效应仅限于相邻层级城市之间,中心城市对外围城市依然具有显著的马太效应。

    高校基础研究市域尺度溢出效应城市等级马太效应

    风险常态化背景下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结构韧性

    周欢黄金郑湘明
    129-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采用真实货运"流动数据"表征城市物流联系,从公路、铁路、水路、航空4类物流联系分析长江经济带物流网络,同时引用复杂网络理论和仿真攻击策略评估了物流网络结构的静态韧性和动态韧性,并通过模拟新冠疫情冲击探讨了上海等主导性节点城市物流网络在应对风险时的韧性表现。结果表明:①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以公铁陆运为主干、水运为辅助、航空为补充的物流网络,其中各省会城市发挥着重要枢纽功能;②其物流网络层级性、异配性显著,具备良好传输韧性,但物流资源过度集中于核心城市,易引发局部区域的闭塞和僵化;③物流网络结构的韧性能力并非固定不变,而是随风险冲击增大呈现阶段变化特征,核心部分未遭受严重破坏,整体网络就仍能维持正常运转;④新冠疫情模拟下,上海等核心城市"封城"并未使物流网络陷入困境,其他城市可增强自身中介作用来弥补网络核心缺失,实现网络结构的再平衡。由此,从物流基础建设、主导性节点和脆弱性节点3方面提出物流网络结构韧性的优化建议。

    风险常态化物流网络网络结构韧性公路与铁路新冠疫情攻击策略物流基础设施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实施策略及其影响因素

    黄鹤菲米运生
    140-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即"环强险")是一种利用市场机制化解突发环境事件风险、防治环境污染的创新型金融措施,对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分析了政府、企业、保险公司作为决策主体参与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的最优策略和均衡条件,并以深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政府制定的企业责任分担因子与环境事故风险和损失呈负相关,保费与保险公司责任分担因子呈正相关,企业投保概率与企业责任分担因子呈正相关。②深圳市作为中国较早一批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示范城市,其责任分担因子现在为企业承担较多赔偿责任,而保险公司承担较少赔偿责任。③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可知企业投保意愿有限,这与其环强险实际投保概率仅有50%的情况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提出政府应适当补贴企业和保险公司,针对高风险高损失的产业,由保险公司承担更多责任,并赋予保险公司监督权限,针对企业制定严格的环保标准和罚款制度,要在促使企业主动投保的同时履行环保义务等对策建议。

    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绿色金融企业与保险公司政府高风险高损害产业环境风险管理

    乡村创新政策演进特征及对乡村发展的启示——基于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分析

    刘彬唐承丽周国华易纯...
    149-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聚焦"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我国乡村发展政策的顶层设计与综合体现,而乡村创新则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文章以2004-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有关乡村创新的政策为对象,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和双重三维分析框架等方法总结梳理乡村创新政策的演进特征。结果表明:①"创新"已与"农业""农村""乡村""科技"等关联词汇形成语义网络,且中心性强;②基于产业创新、制度创新、社会创新的三维度分析显示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组织与服务创新一直是创新政策的重点内容;③基于创新主体、创新链、创新政策工具的三维度分析显示乡村创新主体日渐多元,创新链与产业链融合趋势明显,供给型、导向型、环境型3类政策工具导向效应显著;④乡村创新政策演进具有逐步推动、深化拓展以及优化完善的阶段性特征。最后,面向农业强国、乡村现代化建设要求,提出完善乡村创新政策体系、加强以质量为导向的乡村技术创新、推进以可持续为目标的乡村社会创新、城乡协同构建乡村创新系统等是未来乡村创新发展的要点。

    乡村创新政策文本分析演进特征乡村发展创新农业、农村、农民(三农)城乡协同

    不同城镇化水平地区农户生计策略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魏雪刘黎明袁承程夏哲一...
    162-1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镇化水平对农户生计策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上海青浦区、湖南桃江县和宁夏彭阳县代表城镇化水平高、中、低地区,基于452份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两步聚类法、单因素方差与事后多重检验划分农户生计策略类型,分析了不同地区农户生计资本特征;同时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考察了农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农户生计策略可划分为专业化种植—商业型生计(LS1)、固定工作型生计(LS2)、种养结合—劳动力转移型生计(LS3)、混合型生计(LS4)、经济作物种植—劳动力转移型生计(LS5)。其中,青浦区以LS2和LS5为主,桃江县以LS1、LS3和LS4为主,彭阳县则以LS2和LS3为主。②总体上,农户的自然资本和金融资本远低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地区差异上,农户人力、金融、物质资本以及总生计资本的高低与地区城镇化水平具有一致性。③相对于LS5,拥有较高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农户群体更倾向于选择LS1;拥有较高人力资本与自然资本、户主年龄较小的农户群体更倾向于选择LS2;金融资本越低、农业收入占比和生计多样化指数越高、户主年龄越小的农户群体更倾向于选择LS3;金融资本越低、拥有越高的农业收入占比和生计多样化指数的农户群体更倾向于选择LS4。

    生计策略农户生计生计资本人力资本城镇化水平

    多重压力下青海湖国家公园内牧户生计脆弱性评价

    仲俊涛马勇洁米文宝石建丽...
    171-179,2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以青海湖国家公园为例,运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进行生计普查,基于调整的VSD框架构建多重压力下牧户生计脆弱性评估分析框架,从"敏感性、适应性"2个维度选取体现青海湖国家公园牧户生计脆弱性的变量,测算不同生态功能分区牧户生计脆弱性,并应用障碍度模型识别生计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①自然灾害、草/耕地退化、衣食住行、退牧还草是对青海湖国家公园牧户生计安全影响最剧烈的生计压力。②核心保护区牧户生计敏感性强,适应能力弱,生计脆弱性高;一般控制区牧户生计敏感性弱,适应能力强,生计脆弱性低。③不同区域牧户生计脆弱性在各维度的主要促成因子具有高度趋同性,食品自给度、湖水上涨、旅游市场萎缩、固定资产、牲畜数量、草地面积和家庭收入等分别从不同维度促进了生计脆弱性的形成。

    牧户生计脆弱性多重压力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PRA)青海湖国家公园

    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水平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赵林曹乃刚高晓彤韩增林...
    181-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构建生态福利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超效率EBM模型对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进行了定量测度,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变差函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和MGWR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2006-2021年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呈波动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偏低,增速极为缓慢,与经济增长存在脱钩问题。②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的空间分异经历了先减小后增大的过程,东北—西南方向上的空间差异最大,胶东半岛和北京为高值分布区,低值区集中于辽中南城市群和鲁南经济带。③环渤海地区生态福利绩效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且随时间演进,空间自相关性呈增强趋势,热点区分布于京津和胶东半岛并形成双核结构,冷点区连片分布于辽宁和鲁西南。④生态福利绩效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和强度存在显著空间异质性。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和政府行政能力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和对外开放水平的作用方向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环境规制和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福利绩效具有抑制效应。

    生态福利绩效民生福祉MGWR模型产业结构环境规制环渤海地区

    乡村民宿价值共创的影响因素与组合路径——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余润哲黄震方苗子琪刘娟...
    192-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民宿的价值共创是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也有助于乡村民宿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背景,利用黄山市西递、宏村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从整体角度探讨了多种因素对乡村民宿消费者价值共创的影响,得出了影响乡村民宿高价值共创与低价值共创的路径组合。结果表明:①单因素分析中,感知服务公平可视为形成乡村民宿价值共创的必要条件。②在乡村民宿高价值共创的组合路径中,有3个充分性条件组合形成良好的解释力,同时也存在2条低价值共创的组合路径。③信任和感知服务公平在乡村民宿高价值共创的形成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不仅拓展了价值共创的研究,而且为乡村民宿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乡村民宿价值共创感知服务公平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中国省际居民消费升级与旅游消费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差异性

    幸迪孙根年
    200-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2010-2019年6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引入7个核心指标测度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结构的时空差异,采用PVAR模型分析二者的互动关系、影响机制及区域响应。研究发现:①发达省份居民消费和旅游消费结构升级同步,北京、上海消费结构多样化(1。8~1。9)、消费结构高级化(80%~85%)及旅游消费结构指数(0。87~1。00)水平较高,福建、山东次之,四川、陕西偏低。②居民消费与旅游消费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共赢的互动效应,且交互影响持久、结构稳定,即消费升级是促进旅游消费升级的驱动力,同时又受旅游消费升级的反哺,但前者作用明显强于后者。③落后地区的旅游消费对居民刚需消费和消费多样化影响更敏感,旅游发展带动消费升级;发达地区的居民消费空间拓展了旅游消费场景,从而实现协同增长。促进旅游业与居民生活业态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旅游发展引领城市消费品质提升,形成全域融合、主客共享、双向赋能的新发展格局。

    居民消费升级旅游消费结构旅游业消费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