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精准帮扶政策对县域经济增长助推效应及其收敛性实证研究

    周力邹璠沈坤荣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保障欠发达县域共享发展成果、实现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精准帮扶政策的应有之义。文章基于2006-2019年中国县域数据,采用经济增长收敛方程展开实证分析。研究发现:①我国县域经济存在收敛性,精准帮扶政策可以提升欠发达县域的经济增长速度(β收敛)。从作用机制看,产业结构升级与财政效率提升是精准帮扶助推经济收敛的关键,这与新古典增长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或内生增长理论的假说机理都不相符。②精准帮扶期间中国县域经济收敛源于贫困县、非贫困县内部的差距缩小(俱乐部组内收敛),而以东西部协作为代表的结对精准帮扶不能显著缩小贫困县与非贫困县之间的差距(俱乐部组间收敛)。据此,提出我国应该依据欠发达县域的比较优势顺势而为,兼顾效率与公平,调整优化结对关系和帮扶方式,加强政府综合治理能力,借助产业政策、财税政策等振兴欠发达县域,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县域经济精准帮扶结对帮扶关系地区经济差异贫困县产业政策助推效应

    中国省域共同富裕水平测度、时空分异与障碍因素

    何昀王帅尧谢迟
    12-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测度中国共同富裕发展水平并分析其时空分异特征与障碍因素,能够为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供量化支撑。文章从富裕程度、共享程度、可持续性3个维度构建了包含24个指标的中国共同富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2013-2021年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同时,基于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方法、核密度估计以及莫兰指数对中国共同富裕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分析。最后运用障碍度模型,诊断影响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提高的障碍因子。结果表明:①样本期内中国共同富裕水平稳步提高,总体呈现"东部>东北>中部>西部"及"南强北弱"的空间发展格局;以各维度中位数为划分标准,可将各省份划分为"全面领先型""持续发展型""可持续引领型""富裕引领型""共享引领型"及"相对滞后型"6种发展模式。②中国共同富裕水平整体差异不断缩小,不同地理分区共同富裕水平的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③全国、南方地区、北方地区存在"高—高""低—低"的聚集式发展格局,且中国共同富裕水平具有较高的空间稳定性。④影响共同富裕水平提高的主要障碍因子涉及创新产出、法治环境、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创新环境、生态保护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诸多方面。

    共同富裕时空分异障碍因素高质量发展

    外资企业、多维关联互动与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

    任卓然贺灿飞张培风
    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了外资企业与本地多渠道互动框架,定量测算了多维关联指标,展示了外资企业与中国区域产业演化路径,探讨了外资企业与多维关联互动关系如何共同影响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研究发现:①中国区域产业演化经历了路径升级过程,且东部地区路径升级趋势更强。②外资企业可以通过打破技术和资本关联,推动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③良好的制度环境有助于强化外资企业技术和资本渠道对于推动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的积极作用。④外资企业的技术和资本关联渠道的作用存在互补和强化关系,多种渠道互动共同推动了中国区域产业路径升级。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外资企业与本地互动的复杂动态关系以及开展演化经济地理视角下的多维关联研究具有理论价值,定量指标构建有助于打开产业关联的"黑箱",使相关研究的政策含义更明朗。

    外资企业技术关联资本关联多维关联路径升级

    京津冀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经济效应

    季鹏袁莉琳
    33-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2000-2021年京津冀地区工商企业注册大数据,运用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探索了京津冀地区数字产品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演化趋势;同时,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空间计量模型,运用广义矩估计(GMM)方法实证检验了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区县经济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①京津冀三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数量规模趋于均衡,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注册数量逐渐赶超北京,特别是河北沧州、邢台、保定3个城市初具规模;但津、冀两地数字产品制造业的比重远低于北京,三地间仍存在严重失衡。②实证结果表明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当地经济增长,还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有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但仅限于累计规模指标。短期内,数字产品制造业企业当年的进入率对于周边区县的经济发展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长期中,进入率指标的抑制作用消失,即随着规模的积累,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对周边区县的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

    数字产品制造业区县经济增长空间溢出效应京津冀

    多维度视角下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

    李建豹陈红梅孟浩黄贤金...
    43-5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多维度视角,研究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对碳排放的影响,有助于促进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协调发展,推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文章采用熵值法和双变量Local Moran's Ii,分析2006-2020年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时空特征,并考虑空间因素,构建空间滞后面板模型,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域一体化和碳排放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且空间格局相对稳定,总体上呈从省会城市向四周递减的空间格局。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南通、无锡和宁波的区域一体化水平和碳排放相对较高。②区域一体化与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减弱,区域一体化与相邻市碳排放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波动上升。长三角地区各市区域一体化和相邻市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关系较为稳定。③空间滞后面板模型结果表明:优化发展一体化结构是降低碳排放的重要方式。同时,空间一体化、要素一体化、人均GDP和外商直接投资占GDP比例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负向作用,单位GDP能耗对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正向作用。

    多维度视角区域一体化碳排放要素流动空间一体化低碳发展长三角地区

    数字基础设施与中国城市的空间重构

    刘修岩王雨昕
    55-6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技术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能,而数字经济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更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的支撑。文章从宏观视角出发,基于中国26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2-2020年的样本数据,从中心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梯度和多中心指数维度探讨了数字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对城市空间结构动态变化、不同行业企业选址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数字基础设施的改善推动了中心城区人口密集程度的上升。这表现为CBD附近人口的密集化,同时人口密度随距离递减的速度加快,表明数字基础设施的扩展为城市中心带来更强的内聚动力,使得该区域更加紧凑。②尽管核心区域更为紧凑,但城市也在向多中心化方向发展,呈现出新兴次级中心的形成与扩散。③地铁作为高效便捷的公共交通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分散,但这并未根本改变人口向城市中心的整体聚集倾向。城市应当因地制宜制定发展政策,缓解中心区域压力,带动城市各区域共同发展。

    数字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城市空间结构人口密度多中心集聚与分散地铁

    中国大城市跨国绅士化的机制与效应解析——以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为例

    黄幸刘圳吴婷婷
    6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国绅士化是由高端跨国移民所引起的社会空间重构现象,强调跨国高端移民与原住低收入居民之间的互动、演替和博弈,具有较强的阶层性、社会性和政治性。文章选取广州远景路韩国人聚居区作为研究案例,对跨国绅士化的发展特征、形成机制和社会效应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发现:①跨国绅士化的发展经历了萌芽、发育、发展和延续4个阶段,每个阶段在人口构成、空间形态、资本来源上都有显著变化;②跨国绅士化是由地方政府、开发商、跨国绅士化群体以及当地居民形成的复杂协同机制共同推动发生的,但地方政府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③跨国绅士化带来了诸如阶层与族裔的演替、生活方式改变、文化割裂与社会区隔等显著社会空间效应,但其结果的积极性和消极性显示出多元性和复杂性特征。

    跨国绅士化政府主导跨国高端移民原住居民韩国人聚居区族裔社会区隔

    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驱动因素

    王珏
    75-8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是健全区域协调发展,补齐转型短板的重要议题。文章基于111个资源型城市样本,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模型,揭示了2004-2019年中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的动力源泉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整个样本时期,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累积增长0。33%。从分布区位看,南方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高于北方;从发展类型看,衰退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依次高于再生型、成熟型和成长型。②从内源视角看,技术进步成为推动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增长的动力源泉,并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改进的贡献最大。③从外源视角看,环境规制、产业结构等对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的影响大小和方向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就业结构优化、金融发展对各分位数水平下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绩效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动力源泉驱动因素分位数回归

    城市内部创新空间集聚演化与环境要素对创新产出的影响——以深圳市为例

    王波谢金燕王莉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深圳市2005、2010、2015和2020年专利申请和兴趣点数据,从微观尺度上(1 km×1 km单元格)展示深圳市4个年份的创新空间演化特征,并通过对各年份的空间自回归泊松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创新环境各要素对城市创新空间的影响及其变化。研究发现:①2005-2020年深圳市专利申请数量快速增长,创新产出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现象,创新空间结构经历了从"龙岗—南山双核心"向"南山—福田双核心、轴带状"的演化过程。②在创新生产要素方面,产业园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信息科技企业替代制造业企业成为创新驱动的核心力量;同时,高校/科研机构也正向显著影响着创新产出。③在创新生产要素空间位置选择的相关因素方面,区域交通枢纽、区位与交通可达性均显著影响创新空间;不同类型公共服务设施对创新产出的影响存在时间阶段差异。

    创新空间空间集聚专利申请数信息科技企业产业园区产业转型升级空间自回归泊松模型

    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指数测度与格局演变

    刘宝涛蒋双玉
    9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土地利用系统"结构—功能—效益"要素嵌套人地耦合"生产—生活—生态"属性构建了建设用地转型理论框架和测度指标体系,并运用组合赋权模型、TOPSIS模型及空间差异测度方法对2004-2020年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进行了综合测度,探究了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和成因。研究发现:①研究期内珠三角城市群建设用地转型呈现先波动上升后波动下降、增减交替、趋于平稳的两阶段波动演化趋势,空间差异化程度呈缩小态势。②建设用地结构转型呈现以"广深莞"三市为轴心向周边地区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极化效应明显且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和波动性。③建设用地功能转型呈现中间高外围低的"核心—边缘"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有所缩小但扩散效应并不明显,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有待提升。④建设用地效益转型呈现以深广为双核心的梯度递减空间分布格局,空间差异化程度扩大,空间均衡协调发展水平严重失衡。同时,建设用地转型框架体系强调土地利用系统与以人类活动为主体的生产、生活、生态属性的相互作用关系,从土地利用系统视角实现了显性形态转型和隐性形态转型的系统集成。

    土地利用系统建设用地转型结构—功能—效益生产—生活—生态产业结构升级珠三角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