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藏高原旅游品牌基因识别及内部差异化分区

    郑鹏莫媚孙怡欣赵月光...
    202-2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品牌基因理论为研究区域旅游品牌内部差异提供了全新视角.文章构建了旅游品牌基因识别的二元建构框架,运用大数据分析、内容分析和空间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对青藏高原20个地级市的文本和图片资料进行品牌基因的识别和提取,以探讨青藏高原旅游品牌基因的内部差异和空间特征.结果表明:①青藏高原的旅游品牌基因识别框架由5个基因维度和14个基因子维度组成.不同地级市的品牌主体基因相似,但品牌附着、混合、变异和价值观念基因存在明显差异,呈现出整体品牌形象趋同、不同地级市品牌基因特性趋异的特点.②品牌主体、附着、混合、变异和价值观念基因在青藏高原呈现出阶梯形广域分布、沿边缘地带分布、两点式分布、东西分异与南北分化、东北部高度聚集的不同空间分布特征.③根据旅游品牌基因的影响程度,将青藏高原整体划分为旅游品牌核心区和扩展区2大品牌区以及5类品牌子区,每类品牌区的主导基因和功能各不相同.通过识别和提取旅游品牌基因特质内涵,不仅可以为品牌个性化建设提供更有价值的策略参考,同时也能够更加完善目的地旅游品牌营销理论体系.

    青藏高原旅游品牌基因空间特征品牌分区差异化旅游目的地旅游营销

    长三角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共生演进的实证分析

    黄泰卫嫚席建超
    213-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基于共生理论,以长三角地区60个乡村旅游典型县为例,利用Lotka-Volterra物种竞争、共生协调度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等多元集成模型,解析2000-2021年县域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共生演进的时空特征与机制.研究发现:①长三角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持续良性共生演进,"以城带乡"特征明显,乡村正逐步追赶城镇.②中心城市更能引领乡村旅游典型县城镇与乡村共生发展,长三角形成了以上海、杭州、宁波和南京为核心向周围辐射的县域城乡共生发展空间格局.③乡村旅游典型县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共同富裕的共生演进受多要素影响,其中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旅游资源禀赋不是绝对的促进因素,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市场规模、旅游人才建设和适度的政府调控水平能够起到显著促进作用.

    新型城镇化乡村共同富裕城乡共生发展共生演进旅游政府调控

    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内涵、逻辑与研究框架

    张圆刚田文娟郭英之
    224-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面对新阶段目标,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研究的紧迫性尤为凸显.文章立足和美乡村目标背景,探索了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实现逻辑与研究框架:①乡村旅游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在于以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多元发展,推进乡村多元"和"之灵魂,实现乡村"美"之形态;以生存之和美实现乡村之宜居,以发展之和美实现乡村之宜业,赋能"和美"乡村之实现.②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统筹宜居宜业和统筹"和"与"美".③通过探索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实现逻辑,指出以乡村旅游赋能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建设,其核心在于"人",通过人、要素、治理方式的系统架构,推动"和美"乡村之实现.④通过建构乡村旅游发展赋能和美乡村建设的研究框架,提出要进行多层级理论创新,包括基础理论、影响要素、指标测度和路径机制研究.⑤在路径机制层面,提出应综合统筹产业经济基础、政治治理水平、生活设施升级、生态环境建设、精神文化建设以及人之和美建设,有针对性提出具体议题,推动建构系统化的路径策略.

    乡村旅游和美乡村宜居宜业乡村振兴产业生态环境

    符号视角下城市街巷地名的空间特征及旅游化利用——以沈阳市为例

    郭舒李修远
    232-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名作为特定空间实体的文化记忆和符号表达,承载着历史文化和城市记忆,对推动城市休闲文化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文章以沈阳市街巷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核密度分析法,从符号学视角探讨了沈阳市街巷地名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旅游化利用方式.结果表明:①沈阳市街巷地名总体上表现为生活化、商品化和规模化的分异性,地域空间上呈现差异化特征.②沈阳市街巷地名空间集聚性分布,呈现出"东南密集,西北稀疏"的空间特征,由核心区向外部边缘区逐渐降低的变化趋势.③街巷地名作为旅游化利用的重要文化资源,以点线面形式的元素融入生活空间、消费空间及产业空间等城市功能空间,形成情感符号、商业符号及文化符号.街巷地名旅游化利用借助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及旅游介体,共同推动旅游线路规划、主题场景定位以及旅游地品牌形象的动态建设和科学管理.

    街巷地名空间特征符号表征旅游化利用地名文化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