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林研究
经济林研究

谭晓风

季刊

1003-8981

jjlyj-csfu@163.com

0731-8565852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经济林研究/Journal Nonwood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的经济林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教授组成,在经济林学科领域肯有权威性。主要刊登国内外经济林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经济林生产形势和经营策略,并加强了实用技术和产业建设方面的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60Co-γ辐照对葡萄3种病原真菌的抑制效果

    王辰元王钒徐静李文静...
    189-1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对葡萄枝条、果实病害的防治效果,为葡萄高效安全生产和提高防霉保鲜效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葡萄灰霉病菌、白腐病菌和溃疡病菌为靶标菌,选用剂量分别为40、100、600、1000、2000 Gy的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处理,就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对3种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影响情况进行试验与观测分析;并在巨峰葡萄1年生嫩枝上经刺伤接种葡萄灰霉病菌、白腐病菌和溃疡病菌,然后分别用剂量为40、100、600 Gy的60Co-γ射线对发病的嫩枝进行辐照处理,统计嫩枝成活率和嫩枝上的病斑扩展面积;再在巨峰葡萄果实上经刺伤接种葡萄灰霉病菌和白腐病菌,然后用剂量分别为100、600、1000 Gy的60Co-γ射线对发病的葡萄果实进行辐照处理,统计葡萄果实的发病率.[结果]60Co-γ辐照对葡萄3种病原真菌的孢子和菌丝都有明显的抑制甚至致死作用,且当辐照剂量大于600 Gy时才始有明显的抑制效果;不同剂量的60Co-γ辐照处理对葡萄3种病菌在嫩枝上病斑的扩展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大,病斑的扩展面积显著减小,经600 Gy剂量的60Co-γ辐照后其病斑扩展的面积最小,说明辐照的抑制效果最好,该剂量的辐照处理对3种病菌在葡萄嫩枝上病斑的抑制率均在75%以上,且该剂量的辐照处理不影响葡萄嫩枝的扦插成活;60Co-γ辐照葡萄果实的适宜剂量为600 Gy,以此剂量辐照葡萄果实可使灰霉病和白腐病在其贮藏期的发病时间推迟4~6 d.[结论]60Co-γ辐照葡萄嫩枝和果实的适宜剂量均为600 Gy,剂量为600 Gy的辐照能有效抑制葡萄灰霉病、 白腐病和溃疡病的发生及其病斑的扩展,还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

    葡萄溃疡病菌灰霉病菌白腐病菌60Co-γ辐照

    不同外源物质对百香果生长及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

    杜玉霞李进学李丹萍李晶...
    196-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促进百香果生长并利于其果实矿质养分积累的外源物质.[方法]以'台农1号'百香果嫁接苗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喷施多效唑(PP333)600倍液、0.3%的磷酸二氢钾(KH2PO4)溶液、40 mg/L的赤霉素(GA)溶液和清水(对照)4个处理,每10 d喷1次,共3次,观测百香果植株的节数量和节间长度,对主蔓长、茎粗、开花数量和挂果数量进行动态监测,在盛果期分析果实品质并测定叶片和果实的矿质养分含量,探究不同外源物质对百香果植株生长发育、果实品质和矿质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喷施PP333可显著抑制百香果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P<0.05),主蔓长和节间长度分别缩短了38.55%和44.05%,整个观测时期的花量和果量均有所减少,单株总产量下降53.65%.喷施KH2PO4和GA可以促进主蔓生长,使花、果量分别增加了19.26%和23.71%.此外,喷施KH2PO4可显著提升百香果的果实品质(P<0.05),果汁中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了0.73%,可滴定酸含量比对照低0.17%.喷施不同的外源物质均能影响百香果对矿质养分的吸收,对大量元素吸收的影响尤为明显.喷施PP333、KH2PO4和GA后,果实和叶片中N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喷施PP333后,百香果叶片P含量显著升高,叶片K、Zn含量以及果实K、Zn、Ca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喷施KH2PO4后,叶片P、K、Mg含量以及果实K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喷施GA后,叶片Ca含量、果实P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处理中,叶片和果实中微量元素Fe和Cu的含量均无显著变化.[结论]喷施0.3%的KH2PO4溶液可有效促进和平衡百香果对养分的吸收,促进植株生长,提高产量,改善果实品质,在生产实践中推荐使用.

    外源物质百香果产量品质矿质养分

    基于DIVA-GIS的牡丹在中国适生区的预测

    圣倩倩王晨王立飞刘彦辰...
    205-213,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分析以DOMAIN模型和BIOCLIM模型预测的牡丹在中国的适生区分布情况,进一步了解牡丹适生区分布现状和未来不同气候情景下牡丹适生区的变化情况,为牡丹的保护、引种与推广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DIVA-GIS软件,利用259个标本分布信息和19个生物气候变量,对牡丹在当前气候条件下的适生区及其在未来气候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变化情况进行模拟;导出标本点气候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分析出与牡丹分布关联度最高的气候因素.[结果]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当前气候条件下,牡丹适生区等级较高的区域分布于我国东部季风区中除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南部与云南西南部外的各省区,牡丹高等级适生区在渝、黔、陕、豫、湘、赣、浙、沪、苏、鲁、晋、京、津、冀等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的分布尤为广泛,在其余省区中也有良好的分布.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9个生物气候变量中,极端最低温(bio6)、温度季节性变化方差(bio4)、季节降水量变异系数(bio15)、最湿月降水量(bio13)对牡丹适生区的分布起主导作用.使用AUC值和Kappa统计值这两个重要指标,对DOMAIN模型和BIOCLIM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以DOMAIN模型与BIOCLIM模型对牡丹适生区预测结果的AUC值、Kappa统计值分别达0.887、0.633和0.842、0.594,均可满足预测精度的要求.[结论]当前气候条件下影响牡丹的适生区的最主要因素是温度,牡丹对水分的需求相对温度而言有更高的普适性,牡丹适生区的分布区域需有明显的季节性温度变化特点和适宜的最低气温,而不适宜的温度条件则会导致牡丹生长的停滞.预测认为,未来的牡丹适生区范围会有局部微动趋势,但整体变化不显著;对比分析DOMAIN模型和BIOCLIM模型的ROC曲线和Kappa值可知,DOMAIN模型的两个指标值都高于BIOCLIM模型的,DOMAIN模型对牡丹适生区的模拟效果相对优于BIOCLIM模型对其模拟的效果.

    牡丹适生区生物气候变量DIVA-GIS

    长春花不同花色品种呈色的关键理化性质分析

    高赛刘佳唐玉情唐中华...
    214-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长春花不同花色的形成与花瓣细胞内重要理化环境的关系,旨在更好地理解长春花花色的形成机理,从而为新花色品种的培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6个不同花色品种长春花的花瓣为试材,对各品种的花色表型、花瓣解剖结构、花瓣细胞液pH值、花瓣中10种金属元素的含量和花色素的组分与含量进行测定,并对各品种间的差异化表征及其与花色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1)6个品种被分为4个色系,不同品种长春花之间花色值的明度L*值与红度a*值均呈极显著负相关,随着红度的增加,花瓣表面逐渐变暗,花色趋于正红色.2)除白花品种外,在其他5个品种花瓣的上表皮细胞中均可观察到花色素的大量积累,其色素在细胞中的呈色类型与花瓣表型均近一致.6个品种长春花的花瓣细胞液均为偏酸性且其差异显著,偏酸性的细胞介质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长春花花色的呈现.3)相关性分析及冗余分析结果都表明:长春花花瓣L*值与花瓣厚度、上表皮细胞高宽比、总花色苷、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性(P<0.01),而与花瓣细胞液pH值、钙元素、锰元素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a*值与这些指标间的相关性均与之相反.花色苷及总黄酮含量的差异是影响花色值的重要因素.[结论]不同品种间长春花的花色差异是多项理化指标共同作用、共同影响的结果.花色苷含量是影响长春花花瓣着色的主要因子;黄酮类化合物是辅助色素,协同花色苷共同呈色;而花瓣厚度、表皮细胞形态、细胞液pH值和锰、钙元素含量等指标作为辅助因子在一定程度上也都会影响花瓣的呈色.

    长春花CIELab色空间解剖结构金属元素花色素冗余分析

    不同施肥处理对月季'安吉拉'观赏品质的影响

    刘智媛秦俊曾丽
    228-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藤本月季'安吉拉'观赏品质的影响情况,掌握其在生长过程中的需肥规律,为其在园林应用中景观效果的提升和精细化管理与养护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以藤本月季'安吉拉'2年生苗为试验材料,采用"3414"不完全正交回归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每个处理各栽20株,于盛花期测定'安吉拉'的叶面积、单花直径、开花枝条数等外观形态指标,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取盛花期的图像,利用二值化阈值分割法计算花的像素值和开花量,最后运用熵权-TOPSIS法、利用各指标数据建模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单因素极差分析结果表明:氮元素对藤本月季'安吉拉'的叶面积、单花直径、单株开花数及整株开花时间起主导作用;磷元素对单朵花的开放时间、单枝开花数的影响最大;钾元素对植株开花枝条数起主导作用.在施用氮肥的各处理中,N1水平能够增大叶面积、增加开花量并延长开花时间,N2水平能够提升其地上部分的N含量;在施用磷肥的各处理中,P1和P3水平均能增加其单株开花数,延长其单朵花的开放时间;P0、N0及N3水平均能限制P在地上部位的积累;K3水平下植株开花枝条数最多,且能促进K元素在植株地上部位的积累.[结论]花像素值可作为藤本月季'安吉拉'景观品质的快速判断指标.运用熵权-TOPSIS法确定得出,处理12(N1P2K1)是14个施肥处理中的最优施肥处理,即在1 m3的栽培基质中分别施用氮192.86 g、磷75.00 g、钾257.14 g,其花像素值可达240597 pt,较对照提升85.27%;平均单株开花数为237.26朵,较对照有效提高4.96倍;整株花的开放时间为24.2 d,较对照有效延长8.6 d.

    藤本月季'安吉拉'观赏品质"3414"试验单因素极差分析花像素值熵权-TOPSIS法

    5种杀菌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

    李静纳梁忠厚
    241-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出能有效抑制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化学药剂,为多花黄精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抑制和田间灌根法,比较5种杀菌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的室内毒力和田间药效.[结果]不同质量浓度的杀菌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株有明显的抑制效果.45%咪鲜胺水乳剂的抑菌效果最好,其次为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40%氟硅唑乳油,1%申嗪霉素悬浮剂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对多花黄精根腐病病原菌菌丝生长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5种杀菌剂的EC50值均小于1 mg/L,表现出良好的抑菌活性,且对多花黄精根腐病均有良好的田间防效.末次施药14 d后,防效仍保持在75%以上.在施药初期,45%咪鲜胺水乳剂和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的防治效果较理想,施药2~3次后,多花黄精根腐病的病情指数明显下降,田间防效逐渐增加,各药剂防治效果的差异不显著,均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最高,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的最低,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和45%咪鲜胺水乳剂处理的平均株高和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显著大于1%申嗪霉素悬浮剂处理、40%氟硅唑乳油处理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1%申嗪霉素悬浮剂处理的平均单株根茎鲜质量显著高于40%氟硅唑乳油处理和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结论]45%咪鲜胺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和1%申嗪霉素悬浮剂可作为生产中多花黄精根腐病的防治药剂,建议3种药剂交替施用.

    多花黄精根腐病镰刀菌毒力测定田间防效

    龙州县桄榔粉品质性状与土壤养分的相关分析

    兰秀梁振华杨海霞李恒锐...
    249-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桄榔居群土壤养分与桄榔粉品质的关系,为今后栽培管理、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广西龙州县3个具有代表性桄榔居群为研究对象,提取桄榔粉,分别测定桄榔粉品质指标和土壤养分,并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分析、冗余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3个桄榔居群的土壤养分含量整体不高,土壤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平均值分别为1.68 g/kg、0.40 g/kg、13.28 g/kg、116.78 mg/kg、11.34 mg/kg、119.05 mg/kg,变异性程度较低.有机质含量较低(30.93 g/kg);土壤呈酸性.碳水化合物的占比达85.08%,变异最大;平均淀粉含量为54.87%,平均膳食纤维占比为13.39%.蛋白质变异程度低,占比为4.40%.铁、钙、钾和钠的含量分别为0.23 mg/g、0.23 mg/g、0.27 mg/g、4.87 mg/kg,3个居群均差异显著.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养分对桄榔粉品质性状的影响各异,RDA分析总共解释了土壤因子与桄榔粉品质性状之间相关变异87.54%的信息.通过进一步逐步回归得到,对淀粉含量影响最大的因子为全氮(正效应),碳水化合物的主要影响因子为土壤水分和速效钾(正效应);蛋白质受全钾影响最大(正效应);膳食纤维的主要影响因子为速效磷(负效应);影响桄榔粉水分的因素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影响铁含量和钙含量最大的因子分别是速效钾和有机质;影响钾含量的因素有土壤水分、全氮和碱解氮,与钠含量紧密相关的因素是全磷(负效应)和速效钾(正效应).[结论]桄榔野生居群土壤养分含量不高,桄榔粉具有高碳水、高淀粉、高纤维的特点,在实际桄榔的栽培管理中,可适当多施氮、钾肥和有机质,少施磷肥,以保证桄榔粉的品质.

    桄榔粉品质性状土壤性状相关性龙州县

    沙棘枝枯病的定量检测体系构建和应用

    陈悦孙思雨胡建忠郝凯强...
    258-264,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找到一种灵敏度较高的定量检测沙棘枝干以及土壤中病原菌的方法,为沙棘枝枯病的早期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方法]以17份沙棘枝条样本、4份沙棘根际土壤样本为材料,提取拟枝孢镰刀菌DNA,基于翻译延伸因子(EF-1α)设计特异性扩增拟枝孢镰刀菌的引物,检测PCR引物的特异性,检测拟枝孢镰刀菌实时荧光定量PCR的灵敏性,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沙棘枝条和根际土壤微生物DNA样品.[结果]建立了拟枝孢镰刀菌质粒检测标准曲线(R2=0.9849),使用该曲线得到的每微升DNA样本的检测拷贝数是103~108.拟枝孢镰刀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在17份枝条样品和4份土壤微生物DNA样品中,有7份样品出现荧光信号.[结论]与普通PCR扩增方法相比,建立的拟枝孢镰刀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检测结果更精确,其具有更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既可以用于定性检测病原菌,又可以用于定量检测沙棘枝干和土壤中病原菌密度.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凭借其优异的特异性和灵敏性可以被广泛地应用于多种植物、空气和土壤中病原菌含量的测定.

    沙棘枝枯病拟枝孢镰刀菌实时荧光定量PCR分子检测

    新疆野苹果种群受损现状

    褚佳瑶冯琳骄侯毅兴陆彪...
    265-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新疆野苹果种群的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新疆野果林不同自然分布区的野苹果为调查对象,在不同海拔、不同坡向、不同坡度设置20个样方,进行野苹果种群受损情况的实地调查.[结果]样地中未受损野苹果树为376棵,占总数的34.03%,其中有357棵为野苹果树苗,占未受损野苹果总数的94.68%.受损新疆野苹果的平均胸径为23.60 cm,未受损植株的平均胸径仅为1.24 cm.不同海拔梯度的样方中,海拔1100~1199 m样方的植株受损最轻,海拔1300~1399 m样方的植株受损最严重;不同坡向的样方中,西南坡的野苹果植株受损最轻,平地的野苹果植株受损最严重;不同坡度的样方中,缓坡的野苹果植株受损最轻,河漫滩的野苹果植株受损最严重.地形因子中,海拔对新疆野苹果受损的影响最大,坡向对新疆野苹果受损的影响最小.林木伤害指数越大、未受损植株比例越低、Shannon-Wiener指数越低、均匀度指数越小、Simpson指数越高,新疆野苹果居群受损越严重.托里居群的野苹果群落受损最严重,霍城居群的野苹果群落受损最轻.[结论]目前,新疆野苹果种群有高达66.00%的野苹果植株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各径级新疆野苹果植株中胸径小于5 cm的植株受损最轻.海拔对新疆野苹果受损的影响最大,林木伤害指数是衡量新疆野苹果群落受损情况的重要指标.

    新疆野苹果受损情况地形因子居群

    生长条件对天津滨海地区油用牡丹生长结实的影响

    刘璐翟彤彤秘洪雷于璐...
    27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油用牡丹在天津滨海地区的生长状况,为该地区推广种植油用牡丹提供参考.[方法]在天津滨海地区经改良的盐碱土壤上进行油用牡丹种植试验,在不同郁闭度、施肥和地形条件下油用牡丹定植1 a后,统计其成活率、籽实产量,测定果实性状指标.[结果]试验地块内油用牡丹平均成活率为75.75%,减少施肥量条件下油用牡丹的成活率相对于原施肥量条件下的成活率无显著差异.油用牡丹平均籽产量为60.99 kg/hm2,郁闭度0.6条件下油用牡丹籽的产量显著高于郁闭度0条件下的产量,减少施肥量条件下油用牡丹籽的产量相对于原施肥量条件下的产量无显著差异.油用牡丹蓇葖果平均直径为54.01 mm,蓇葖果平均质量为7.31 g,单果种籽数量为12.18,单果种籽质量平均为4.10 g.起垄栽植对油用牡丹各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结论]天津滨海地区油用牡丹的成活率、籽产量和果实性状指标显著低于其他地区,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土壤质地黏重,因此滨海盐碱地区大范围推广种植油用牡丹仍存在较大挑战.在天津滨海地区,油用牡丹生长早期的施肥量可在建议剂量基础上适当减少.生长期间适度遮阳可提高油用牡丹籽产量,但应保证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在天津滨海地区不必采用起垄方式栽植油用牡丹.

    滨海地区油用牡丹生长指标施肥量郁闭度起垄成活率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