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评论
经济评论

陈继勇

双月刊

1005-3425

027-68753012

430072

武汉市武昌珞珈山

经济评论/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主要刊登经济理论和现实经济问题方面的科研论文、评论、调研报告等。既重视理论经济学的研究,也重视应用经济学、新兴经济学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栏目:经济理论研究、中国经济研究、金融研究、产业经济研究、国际经济研究等。读者对象为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有员、经济部门管理人员和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全球碳减排的历史逻辑与中国的政策选择

    郭克莎余丽晴
    3-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减排目标形成的历史过程体现了必然性与阶段性的辩证统一.在人类社会推进碳排放治理、处理发展与环境关系的长期探索中,碳减排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起了核心和基础作用,市场机制发挥了有效的调节和促进功能.根据全球碳减排必然性与阶段性逻辑的启示,中国在推进"双碳"目标中要处理好发展与碳减排的关系,主要思路建议是:把握好实现"双碳"目标的阶段性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碳减排技术和新能源产业协调发展;处理好推进碳减排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防止产业结构过早服务化或轻型化;加强碳减排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推广,更好发挥技术的促进作用;处理好碳减排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进碳减排的模式变革;积极参与应对碳排放的全球治理,提升气候治理问题的中国话语权.

    碳达峰碳中和历史逻辑政策选择

    基础设施与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

    骆文月随洪光
    1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3-2017年间中国城市面板数据,从经济效率的角度分解全要素生产率并考察基础设施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和规模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基础设施、传统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整体上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区分流量效应和存量效应发现:传统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和流量效应均提高技术进步、抑制规模经济;在技术效率方面,传统基础设施流量效应显著提高技术效率,存量效应不显著.数字基础设施的存量效应促进技术进步、提高技术效率、抑制规模经济,流量效应促进规模经济、抑制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交互效应说明不同类型基础设施的存量和流量在影响全要素生产率时存在相互作用.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为政府制定差异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改善全要素生产率提供参考.

    传统基础设施数字基础设施TFP分解经济效率随机前沿分析

    "弯道超车":国家产业投资基金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佟岩李鑫田原
    3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借助2014年中国设立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作为准自然实验,研究发现国家产业投资基金显著提升了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缓解融资约束、促进企业创新和降低信息不对称是产生上述效应的三种路径.异质性检验发现,当企业规模较小、人才储备不足和公司治理较为薄弱,以及地处中西部、地区金融市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社会信任水平较低时,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中美贸易争端爆发后,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在更大程度上提升了高对外依存度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本文从政府与市场功能优势互补的视角拓展了产业政策有效性的研究范围,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促进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国家产业投资基金全要素生产率融资约束企业创新信息不对称

    城市数字经济发展与技能溢价——来自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的经验证据

    贺梅王燕梅
    5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产生了深刻影响.本文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作为外生冲击,借助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2019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考察了政策实施对劳动者工资水平的影响.同时,本文也通过引入交互项重点关注了高技能劳动者相对于低技能劳动者的工资溢价.研究发现,政策实施显著提升了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引致了突出的技能溢价,且这种影响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产业和不同地区的样本中存在差异.进一步地,产业结构转换、出口技术升级、电商销售额提升和人力资本积累是主要的作用渠道.本文的结论为理解数字经济发展的收入分配效应提供了新视角.

    数字经济技能溢价共同富裕收入分配

    数字金融如何改善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基于家庭正规信贷配给视角

    周月书王君妍
    72-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微观数据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正规信贷配给视角实证分析数字金融发展对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的影响.研究发现:第一,数字金融发展显著缓解了城乡家庭正规信贷配给,且相较于城镇家庭,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对农村家庭的供给型信贷配给与需求型信贷配给产生更大影响,改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第二,数字金融发展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家庭贷款期限匹配度,提升农村金融市场服务效率;第三,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城乡家庭借贷渠道正规化,改善中国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并存的二元金融结构;第四,现阶段,数字金融发展对降低农村家庭生产经营贷款的融资成本、促进其生产经营借贷渠道正规化的作用有限.本文为改善中国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提供了经验证据与政策启示.

    数字金融城乡家庭二元金融结构正规信贷配给

    数字经济发展与劳动收入份额变动——兼论数字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

    郑浩天靳卫东
    9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利用省际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经济发展对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会显著提高劳动收入份额,该结论在经过内生性处理以及多维度稳健性检验后仍成立.基于欧拉方程分解的机制分析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会提高平均工资率;同时,数字经济下的产出时滞和就业扩容会遇到技术进步的"生产率悖论",使其并不会显著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初次分配更偏向劳动.不过,长期来看,随着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收益和就业吸纳回归到正常区间,其对劳动收入份额的正向作用将逐步衰减,甚至会将经济体再次拉入劳动收入份额低位徘徊的"泥潭".因此,以数字经济发展推动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本同步,对于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有着重要意义.

    数字经济发展劳动收入份额平均工资率劳动生产率生产率悖论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理论的争议与回应——兼评国内学者的贡献

    王子奇王芝清李伟
    105-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方法,学术界存在着许多争议,一度造成跨领域学者对该模型的偏见.本文详细梳理并辨析了学术界对DSGE理论的质疑及其逻辑,明确其客观存在的不足并纠正对该理论框架的偏见,基本观点是:DSGE模型的主要作用在于分析宏观经济面对各种冲击时的反应机制,具体的预测并非其主要研究目的;尽管DSGE模型目前在模型识别、微观基础以及异质性分析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却仍然不失为一种分析宏观经济政策的合理工具;"小而精"模型往往不能完全取代DSGE模型在分析宏观经济运行机制所发挥的作用.对代表性争议进行回应后,本文总结了DSGE模型在我国的应用及国内学者的贡献,并展望了DSGE模型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卢卡斯批判理性预期

    纵向失衡下的地方财政压力与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基于所得税分享改革的准自然实验分析

    宋易珈李锡涛刘若曦
    116-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在2002年实施的所得税分享改革为背景,将纵向财政失衡纳入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业互动的理论模型,分析纵向财政失衡引致的地方政府行为对企业能源消耗强度的影响,并利用1998-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数据库采用强度DID的识别策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纵向财政失衡显著提升了中国企业能源消耗强度,在一系列稳健性与有效性分析后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讨论发现,长期纵向财政失衡将通过能源要素市场和劳动力成本影响企业的要素投入决策,最终影响企业能源消耗强度.本文为形成以财政制度为核心的能源环境治理政策体系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政府应认识到能源要素市场扭曲背后的制度原因,从财政制度设计角度解决公共治理问题,发挥财政工具的激励、协调作用.

    纵向财政失衡财政压力所得税分享改革能源消耗强度

    走向资本市场对企业环境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

    田玲刘春林石睿
    13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企业上市后会采取何种环境行为应对同时存在的制度压力和市场压力,现有研究尚未有答案.本文采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基于2003-2012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中国工业企业污染数据和中国上市企业数据,探究企业走向资本市场对企业环境行为以及污染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与上市前相比,企业上市后污染排放不降反增.究其原因,企业上市后会采取"边缘式"(增加末端治理设备)而非"嵌入式"(提高清洁生产技术)的策略性环境行为来协调制度和市场压力.并且,上述策略性环境行为在民营企业和非污染密集型行业(企业)中更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政府制定环境规制政策、提高治理效率提供了更为微观的经验依据,有助于深入理解上市企业环境污染治理现状以及内在动力机制.

    企业上市污染排放边缘式环境行为嵌入式环境行为

    资本市场开放与公司ESG信息披露——基于A股纳入MSCI指数准自然实验

    段婷婷张立光
    153-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国A股纳入MSCI新兴市场指数的外生冲击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研究资本市场开放对公司ESG信息披露的影响.结果发现,A股纳入MSCI指数显著促进了公司公开ESG信息披露.该效应在海外经营收入比例高的公司、民营企业、信息环境差以及无外资持股的公司中尤为明显.机制分析表明,A股纳入MSCI指数促进了境外机构投资者对标的公司的积极实地调研,并通过境外投资者积极与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沟通从而提升了标的公司的ESG信息披露水平.本文不仅丰富了公司ESG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研究,而且为我国进一步推进资本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及提高公司ESG信息披露水平提供了参考.

    资本市场开放MSCI指数ESG信息披露境外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