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产经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产经评论
产经评论

张捷

双月刊

1674-8298

CJPL2010@126.com

020-85222798

510632

广州市黄埔大道西601号

产经评论/Journal Industri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供应链集中度如何影响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兼论市场竞争地位的调节作用

    郭晓玲付迪李凯
    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促使企业在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的同时积极寻求创新动力和资源,已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中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从供应链结构角度出发,选取2016-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上市企业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字企业市场竞争地位,系统分析供应链集中度对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影响和可能的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供应链集中度越高,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越低,且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对二者之间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从产权异质性角度来看,供应链集中度对国有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负向影响要明显大于对民营数字企业,且国有数字企业市场竞争地位对二者之间关系的正向调节作用更加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相对客户集中度来说,供应商集中度对数字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的负向影响更大,供应链集中度对企业研发投入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上游供应商进行传导.因此,数字企业进行创新决策时,要从供应链的视角出发,考虑主要供应商、客户的经营战略,着力提升自身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地位,从而提高创新投入、增强创新能力.

    数字企业供应链集中度供应商集中度客户集中度市场竞争地位研发投入强度

    考虑风险规避的绿色供应链融资决策

    杨浩雄穆宇航马昂
    2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绿色供应链下小微制造企业融资难等问题,构建由单个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二级绿色供应链博弈模型.在制造商不考虑融资进行绿色生产的基础上,引入银行融资、零售商融资和风险规避行为,分析当供不应求或需求突然增加而产能不足时,零售商是否为制造商提供融资以扩大产量的问题,给出不同融资策略下制造商和零售商的最优决策.结果显示:在绿色供应链中,增加产品绿色度可以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对于制造商来说,采用任何融资方式都能够缓解资金压力,但当零售商风险规避程度较小时,应选择向零售商融资;当零售商风险规避程度较大时,应选择向银行融资.当零售商为上游制造商提供融资时,双方的利润水平都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因此,零售商可以设定合理的融资利率,为制造商提供金融帮助,并多方位评估制造商的生产经营能力,选择合适的方式规避制造商产量不足所带来的风险,降低自身损失.同时,鼓励制造商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生产绿色度更高的产品,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绿色供应链风险规避行为资金约束制造商零售商提供融资产品绿色度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吗?——来自中国土地市场的证据

    郭益蓓张坤鹏
    3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基础设施投资是推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具有减贫效应和促进农业发展的作用,其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影响亟待探讨.通过整理2010-2019年中国土地市场网公布的交通运输用地供地信息,衡量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并利用同期中国县级层面的经济数据测算农村产业融合水平,实证检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村产业融合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各县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提高会显著提升当地农村产业融合水平.这一影响因经济地理区位、农业功能定位和交通能力定位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中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和交通强国试点区域的农村产业融合具有显著推动作用.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能够打破城乡壁垒,通过提高地区间交通运输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和激发创新活力等途径提升农村产业融合水平.

    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农村产业融合城乡融合土地市场

    数字技术创新与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的经验证据

    陈建硕薛小龙黄琼宇高鸿铭...
    5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四五"以来,数字技术已然成为企业发展的崭新引擎,其在提高企业经营绩效的同时,能否兼顾生产效率和绿色效益的协调统一?构建数字技术创新驱动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分析框架,以2008-2021年中国制造业上市企业为样本进行实证检验.分析结果显示:数字技术创新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数字技术创新主要通过提高运营管理效率和促进绿色化转型实现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数字化效率提升业、数字产品制造业和数字技术应用业专利对企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具有明显的驱动效果;非高新技术企业、重污染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数字技术创新活动对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更强.因此,企业通过数字技术创新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应构建合理的数字技术研发投入结构,加强关键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的应用,将专利战略与绿色经营理念相匹配.

    数字技术创新绿色全要素生产率运营管理效率绿色化转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专利

    海洋产业政策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多维度评价与非线性效应分析

    李剑培陈蕾张瑞志
    6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海洋产业政策在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成为学界和业界重点关注的议题.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方面35个细分维度构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分析2009-2020年中国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海洋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和特征事实.同时,基于北大法宝数据库和《海洋产业分类》收集整理历年各地区出台的海洋产业政策数据,明晰海洋产业政策的历史脉络和发展现状,并评估其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影响.研究表明:(1)2009-2020年间中国沿海各地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波动性增长态势,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海洋产业政策表现出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动态性,形成"中央先行、地方发力"的局面.(2)海洋产业政策显著促进了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并且对经济发展水平和创新水平较低省份的推动作用更强,而北部海洋经济圈是其发挥作用的主要场域.(3)进一步分析发现,海洋产业政策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随着政府干预能力的提升呈现先递增后逐渐减弱的非线性效应.因此,应强化海洋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因地制宜加强海洋产业政策供给,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海洋经济产业政策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政府干预能力

    金融体系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与路径

    潘捷
    86-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金融体系如何推动海洋经济新旧动能转换、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议题.结合新质生产力理论和金融理论分析表明,金融体系中的蓝色金融、绿色金融、科技金融、产业链金融以及数字普惠金融等金融类型能够通过支持海洋科技创新、促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的案例研究发现,广东省通过出台系列金融支持政策进行金融工具创新,不断满足涉海企业融资需求,发挥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因此,可以通过加快发展海洋科技金融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创新海洋金融模式加快海洋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多元化金融体系等路径,更充分地发挥金融体系对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赋能效应.

    金融体系海洋经济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对涉海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研究

    时洁廖桂铭胡哲力林小凡...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ESG表现是衡量海洋生态环境重要治理主体涉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标准,与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理念不谋而合.而在实现"双碳"目标的进程中,绿色金融作为推动低碳转型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探讨其对涉海企业绿色转型的撬动作用兼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以2009-2020年中国A股涉海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分析绿色金融对涉海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绿色金融显著提升了涉海企业ESG表现.机制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涉海企业ESG表现的提升作用主要源于融资效应和"末端治理"倒逼效应,但并未能倒逼涉海企业通过绿色技术创新实现"前端预防"的方式提升ESG表现.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涉海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需具备一定的金融基础环境,且该促进作用在国有涉海企业、低代理成本涉海企业和绿色转型注意力配置较低的涉海企业中更加明显.因此,应通过涉海绿色金融的精准度提升和服务范围扩大,促进涉海企业环境责任承担,赋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绿色金融ESG涉海企业海洋经济双重机器学习

    海洋金融政策与涉海企业融资约束:谁能从中获益?

    邓石军
    110-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金融政策作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手段备受关注,其对涉海企业成长的实质性影响及异质性效应亟待探究.以《关于改进和加强海洋经济发展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基于2010-2022年中国沿海省份上市企业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评估政策实施效果.结果显示:海洋金融政策的实施显著缓解了涉海企业融资约束,尤其在企业国有资本比例较高的情况下,政策效应更为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影响差异性的主要作用机制在于信息不对称,而非政治关联或是资产可抵押性.因此,应继续优化金融服务,精准地差异化支持不同类型涉海企业,推进涉海企业信息披露,发挥海洋金融政策在缓解涉海企业融资约束方面的作用.

    海洋经济海洋金融政策融资约束信息不对称高质量发展

    地区诚信与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来自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证据

    李春瑜刘贝贝陈梦华
    127-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区诚信作为我国非正式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监督和约束上市公司行为.以2007-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从北大法宝各地级市诈骗案判决文书中获取构造年度地级市层面诚信水平衡量指标的数据,进而探究地区诚信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地区诚信水平越高,分析师对该地区上市公司盈利预测的分歧度和平均误差越小,这种作用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低和金融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样本中更明显,表明地区诚信可以部分替代所有制、内部治理水平和金融发展程度对分析师盈利预测准确性的作用.(2)机制检验发现,地区诚信通过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来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的分歧度和平均误差.因此,应完善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氛围,提升地区诚信水平,降低信息不对称程度和减少分析师盈利预测误差,进而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

    地区诚信分析师盈利预测信息披露质量营商环境

    政企关联促进企业"走出去"了吗?——来自中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

    张慧敏
    14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型经济中,政企关联作为一种非正式制度安排,从诸多方面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基于2008-2017年中国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考察政企关联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具有政企关联的企业更倾向于服务国内市场,政企关联总体上不利于企业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当企业面对着较高的外部政治环境不确定性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时.进一步研究表明,政企关联能够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营造较为有利的契约制度环境,从而部分抵消其对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抑制效应.因此,应削弱政企关联所带来的资源配置扭曲等负面影响,发挥政企关联的制度优化作用,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更好地促进企业"走出去".

    政企关联对外直接投资非正式制度不确定性契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