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动态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动态
经济学动态

王振中

月刊

1002-8390

010-68051607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学动态/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类综合性理论刊物。反映国内外经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动态,促进经济理论工作的开展。辟有经济科学新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辟有经济科学理论、经济热点分析、学术探讨、会议综述、学术资料、经济体制改革、调查与建议、地区经济、企业管理、中外学术交流、外国经济理论动态、世界经济、外国经济理论评述等栏目。读者对象为经济理论研究人员、经济工作者及经济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利用数智技术推进企业深度转型

    李海舰李凌霄
    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技术群"的爆发,引致工业经济时代向数智经济时代转型,一切正在颠覆、一切正在重构。作为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利用数智技术进行深度转型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颠覆",更是对未来发展模式的"重构"。有鉴于此,本文借鉴"技术—经济"范式,并将其进行拓展,形成"技术变革—企业变革"逻辑线路,即技术变革通过渗透性、赋能性和替代性等内在机制引发企业变革,概括、提炼出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八大取向",其表现为:去物理化、去实体化、去边界化、去人工化、去单位化、去中心化、去中介化、去拥有化。通过对"八大取向"进行整体性、层次性的阐述,不仅从理论上建构起企业数智化转型取向的系统框架,而且从实践上勾勒出企业未来发展的精准画像。需要指出的是,企业数智化转型的"八大取向"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本质是基于数智技术不断演进的渐进式、逼近化、动态性过程,即"新技术群"的演进深度决定了"八大取向"的发展程度。这里,对"八大取向"的阐述,在理论上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在实践中彼此联系、相互糅合,横向叠加、纵向贯通。研究表明,数智技术变革势必引发企业变革,表现为由传统企业转向数智企业、由传统思维转向数智思维,旨在从微观层面构建新质生产力,打造"新质企业",推动数实深度融合。

    数智技术新质企业"技术变革—企业变革"数实深度融合

    智能制造如何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理论机制与实证检验

    张伯伟马凡慧
    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产业链供应链"断链"风险加剧,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对于中国经济安全平稳运行至关重要。本文聚焦于微观主体行为,从智能制造演进的核心逻辑出发,构建结构模型系统分析智能制造在纠正供应链低效率、引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研究发现,智能制造能够优化供需匹配过程、提高供需契合程度和赋能供需深度协同,通过影响企业的协调成本、弱匹配成本和生产成本产生"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推动供给来源多元化、供需关系稳固化。拓展分析表明,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和企业不确定性感知较高的情况下,智能制造的"扩链"效应和"稳链"效应更显著。本研究为借力智能制造在错综复杂的经济环境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有益启示。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智能制造"扩链""稳链"

    中国制造业数字不平等的测度、动态演进与收敛性检验

    马雪娇于婷孔一杰孙晓华...
    3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过程中,数字不平等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障碍。本文测算了制造业数字接入和数字应用不平等的程度,探究数字不平等的动态演进特征、收敛性及其驱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数字应用不平等的程度和降幅均大于数字接入不平等的程度和降幅,数字不平等的维稳性方面二者则相反。此外,制造企业数字接入和数字应用水平存在波动式下降的σ收敛特征,行业和区域层面存在收敛趋势相同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特征。进一步机制检验结果证实,企业间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和渗透效应会同时驱动数字接入和数字应用不平等的收敛速度,竞争效应和渗透效应对数字应用不平等状况的改善更为明显。本研究为理解制造业数字不平等的内涵,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依据。

    数字不平等数字接入数字应用基尼系数驱动机制

    东道国气候风险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

    肖挺郭娜龙晓柏
    5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全球气候灾害事件的频繁发生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转。海外东道国的气候风险已然成为影响中国企业OFDI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在局部均衡模型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预测东道国气候风险对中国企业在该国直接投资行为的影响。同时,通过匹配2010-2022年期间中国上市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数据与各国气候风险数据构建动态面板并进行实证检验,估计结果表明:东道国气候风险对中国OFDI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这一现象在高收入国家、能源行业企业和气候风险比中国更大的样本中更加显著。从时间效应上看,气候风险对中国企业OFDI的负面影响将持续两至三年。此外,在五种典型气候灾害中,干旱和极端气温的负面影响最为突出。研究表明应进一步强化通过全球气候谈判,深化国际合作,共同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从而完善气候风险监管和预防机制并增强气候韧性。本文为防控气候风险保障投资安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依据。

    气候风险气候政策对外直接投资东道国

    全球FTA网络嵌入与中国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

    赵家章周凡煜邓利静
    7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02-2016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考察了中国企业在全球FTA网络中的嵌入度对其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总体上,嵌入全球FTA网络能够显著提升中国企业的出口技术复杂度。同时,企业嵌入全球FTA网络的程度提升,将通过增强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促进企业进口中间品多样化和推动技术溢出助力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提升。异质性分析表明,全球FTA网络的嵌入度越高,越有利于提高非国有企业、一般贸易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低技术产品的出口技术复杂度。本研究为扩大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助推我国高水平开放和推进贸易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政策参考。

    全球FTA网络企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社会网络分析法

    兼职工作的收入效应:理论逻辑与经验证据

    韩雷冷静李舜
    95-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兼职工作作为拓宽收入渠道、增加收入的重要方式之一,劳动者通过兼职工作获得了更高收入吗?本文基于CHNS数据库(1991-2015),从长期与短期视角研究了兼职工作的收入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兼职工作在短期内增加了劳动者的总收入、减少了劳动者的小时收入,长期来看,兼职工作对劳动者的总收入和小时收入均存在抑制作用。上述结论在处理了样本选择偏误和反向因果等内生性问题之后依然稳健。异质性分析表明,兼职工作的收入效应主要存在于非公共部门和中低技能劳动者当中。机制检验显示,兼职工作收入效应的传导机制为劳动供给、经验回报和健康效应。本文结论揭示了兼职工作收入效应短期与长期分化的内在机制,深化了现有成果对兼职工作经济回报的认识。

    兼职工作收入效应劳动供给经验回报健康效应

    碳交易、碳排放权配额与绿色转型风险

    沈子夏
    110-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构建包含金融摩擦、污染外部性与碳税及市场化碳交易的DSGE模型,运用碳定价参数计算校准的方法,从转型风险、稳定波动与长期效应等多角度考察碳税、碳交易以及差别碳排放权配额政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仅对棕色企业征收碳税在短期会产生严重的转型风险,当碳税政策设计为部分免税且税收补贴绿色企业时,碳税政策转型风险与碳交易政策等价;本文将碳配额市场化交易嵌入模型,多角度福利分析表明碳交易在稳定波动方面优于碳税政策;碳交易初始配额强度与社会转型福利呈"倒U"型,较低基准线的碳配额方案会加剧碳交易政策实施后的短期转型风险,且环境改善的长期边际收益递减,遍历政策参数空间的最优分析表明当市场金融摩擦程度较低时,采取低基准线碳排放权分配方案能得到较高社会福利;当政府锚定减排目标时,差别初始碳配额的扩展研究表明,仅依靠碳定价政策不能同时兼顾降低转型风险与绿色经济结构转型。本文的研究结论对碳定价政策、碳排放权初始配额类政策工具安排具有指导意义。

    碳交易碳税碳排放权配额基准线法经济转型

    断点回归的两大分析框架:我们究竟该用哪一个?

    陈强齐霁颜冠鹏
    128-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最重要的准实验因果推断方法之一,断点回归设计有两大分析框架,二者无论在前提假定、带宽选择还是推断方法上均有相当差异。其中,基于连续性的框架(continuity-based framework)假定潜在结果的条件期望连续,在实证研究中广泛应用。局部随机化的框架(local randomization framework)则为后起之秀,该框架假定在断点附近的小窗口,驱动变量可视为随机分配。本文详细介绍了这两大框架的原理与技术细节,包括识别、估计、推断与证伪,并通过蒙特卡罗模拟与经典案例深入比较了二者的差异。文献中一般认为基于连续性的框架所依赖的假定更弱,但本文发现,一方面,该框架隐含假定驱动变量在带宽内为外生变量,在实践中未必满足;另一方面,局部随机化的框架所选窗口一般更窄,故驱动变量的外生性条件更易满足,且适用于离散驱动变量的情形。由于局部随机化框架的有效样本容量一般较小,易受离群值影响,故本文提出使用"留一估计"(leave-one-out estimation)作为稳健性检验。

    断点回归连续性框架局部随机化框架

    自然垄断产业分享定价研究进展

    谢里孔淳
    14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垄断产业中,瓶颈设施是连接产业链上下游的载体,在位企业需向新进入企业和消费者分享瓶颈设施的使用权,使其参与市场竞争或获取最终产品,新进入企业和消费者则需向在位企业支付分享价格。合理的分享定价有助于促进市场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市场效率。本文依据分享定价目标,从分享定价的意义和内涵出发,梳理了拉姆齐定价、有效成分定价、平均成本定价及增量成本定价等分享定价策略,并阐述了分享定价管制与放松管制之间的争论缘由,以及成本、价格差额和价格上限等分享定价管制策略,进而从市场竞争、瓶颈设施投资、普遍服务和最终产品定价等方面阐述了分享定价产生的效应。最后,结合该领域的已有研究成果与必要现实需求,展望了未来可深入探索研究的方向。

    分享定价自然垄断瓶颈设施价格管制市场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