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学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

刘诗白

月刊

1003-5656

economi@swufe.edu.cn

028-87352177

610074

四川省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

经济学家/Journal Economis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学家》杂志是由我国经济学界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共同倡议创办,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所属的西南财经大学承办的大型经济理论刊物。 《经济学家》杂志由80余名专家学者组成学术委员会,共同商讨办刊方针。西南财经大学刘诗白教授任主编,北京大学肖灼基教授、西南财经大学王永锡教授和南京大学洪银兴教授任副主编。 《经济学家》主要发表经济学界新近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的 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及其机制的研究;我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研究;世界经济发展问题研究以及反映我国经济领域中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报告和当代国外各派经济理论的介绍和评价等等。 《经济学家》设置的主要栏目有:中国经济学论坛、理论经纬、改革探索、比较与借鉴、研究报告、金融研究、财税研究、农业研究、学者风范、新观察。 《经济学家》1995年6月评为四川省十佳社科期刊,同年12月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期刊奖提名奖。1998年被全国经刊联授予“首届全国优秀经济期刊”,1999年9月被“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8月获四川省第二届优秀期刊奖。2001年,我刊又再次荣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的双效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中国式现代化的"系统集成"

    顾海良
    5-6页

    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重要保障

    逄锦聚赵春玲
    7-13页

    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历史逻辑、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

    申始占杨春学
    13-22页

    平台经济与新就业形态:发展现状、影响机理与保障措施

    李振新刘肖楠许晨曦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的发展为经济体系注入了新活力,其依托于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一个去中心化和去中介化的商业模式,重塑了生产与消费形式,加速了新就业形态的演变.基于平台经济下新就业形态的特点与发展现状,剖析了平台经济影响新就业形态的背后机理,突出了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拓展了对新就业形态演变机制的理解.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在平台经济下做好对新就业形态发展保障的必要性和面临的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从完善法规体系、优化社会保障体系、加强监管与治理、推动教育和技能培训以及提高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社会阶层认同等方面完善相关政策,以期为更好推动平台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政策参考.

    平台经济新就业形态规模效应替代效应

    知识转移市场与对外直接投资

    程红雨薛军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有效配置知识资源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环节,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政策是发展自主可控技术、缓和国外技术掣肘的重要举措.本文基于这一政策的准自然实验,使用中国A股上市企业2011-2021年面板数据,采用多期DID方法研究知识转移市场建设对企业OFDI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转移市场的完善可以为企业营造优质创新环境、畅通信息传播通路、拓宽专业知识领域,帮助企业培育竞争优势进而开展多元化对外直接投资.异质性分析显示跨国企业通过知识转移市场扩充知识库,主动缩小与被并购企业的技术差距,可以显著提高跨国并购的成功率,并且带动了数字型OFDI的投资规模.本文认为企业应当善用知识转移平台以丰富"专利池",破解关键核心技术,为提高对外开放质量注入强大动能.

    知识转移对外直接投资知识宽度

    数据要素赋能企业投资效率研究——基于公共数据开放的准自然实验

    刘志伟张秋生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地方政府开通政府数据开放平台作为公共数据开放的准自然实验,构建双重差分模型,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如何影响企业投资效率.研究发现,政府公共数据开放有助于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机制检验表明,公共数据开放主要通过缓解代理问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减少企业不确定性感知提升企业投资效率.异质性检验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对投资效率的正向影响在技术密集型、集团化程度低以及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中更为明显.此外,公共数据开放对企业投资效率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缓解企业的投资不足问题.研究结论为政府引导企业利用数据要素提升投资效率、优化市场配置进而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公共数据开放投资效率数字经济数据要素数字政府

    产业政策何以激励集成电路企业创新——基于创新意愿与政策协同视角

    梅建明邵鹏程王石宇
    53-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为准自然实验,利用2009-2021年上市公司数据,通过双重差分法考察产业政策对集成电路企业的创新激励效应.研究表明,产业政策显著激励集成电路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同时,政策协同效应分析发现,产业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提高集成电路领域政府创新补助的研发激励效果.上述影响在大型企业、资本密集行业以及人力资本和知识产权保护程度更高的地区更为突出.机制分析表明,产业政策实现创新激励效应的关键机制在于激发集成电路企业自主创新意愿,且提高股权融资水平、降低债务融资成本以及发挥竞争效应是该政策激发企业创新意愿的潜在渠道.本文研究证明,未来政策需充分考虑如何激发企业创新意愿,进一步构建政策工具间有效协同的产业政策体系.

    产业政策企业创新创新补助集成电路

    "数农融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系统逻辑

    李媛阮连杰
    6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农融合"是数字经济与农民主体、农业发展及农村社会环境的深度融合,是立足于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逻辑.在理论逻辑上,"数农融合"以"科技-要素-产业范式"在宏观层面重塑农业农村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以数字科技渗透在中观层面变革农业农村传统产业生态系统,利用数字化转型在微观层面优化农业农村现代要素生态系统.就现实逻辑而言,"数农融合"能够推动我国农业农村实现以"农富国强"为目标的现代化,大国小农基本国情农情的现代化,新四化同步的现代化,赓续中华农耕文明的现代化,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政策逻辑来看,应充分发挥科技与改革双轮驱动作用、政府与市场有效结合作用、国内与国外两个市场作用;充分把握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关系、工农与城乡新型互动关系,多领域全方位地推动与其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

    数字经济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现代发展要素

    数字化转型改善资源配置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傅元海熊豪
    7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化转型正深刻改变资源配置格局,推动资源配置从局部调整向全局优化迈进.本文在厘清数字化转型内涵及数字化视角下资源配置特征演变的基础上,揭示数字化转型改善资源配置的理论逻辑:在数字技术加持下,以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为逻辑起点,数字化转型实现对生产资源的全感知、全联接,并依托数据要素通过转换倍增、融合互补、集约替代、复用增效赋能传统要素,提高传统要素配置效率;数字化转型推动要素数字化、重塑组织结构与分工模式、催生"平台+企业"新型竞争模式,促进资源高效流动;数字化转型驱动资源配置突破微观企业边界和宏观时空限制,拓宽资源配置范围;数字化转型依托大模型实现供需适配,提高信息可获得性,缓解配置扭曲.最后,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关键技术创新、数据标准的形成与数据的有效治理等方面阐述数字化转型改善资源配置的路径.

    数字化转型资源配置数字技术数据要素

    商业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

    郭品李欣明
    87-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1-2021年我国179家商业银行的数据,系统剖释了银行数字韧性的理论逻辑、形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发现:第一,银行数字韧性是银行运用数字技术防范冲击、适应冲击并在冲击后实现更稳定状态的能力,其逻辑溯源于数字能力、危机管理和金融安全理论.第二,银行数字韧性的形成有赖于数字技术在冲击期间发挥的赋能作用.从赋能效应看,数字技术发展有助于缓解重大冲击导致的银行风险加重,增强银行韧性.从赋能机制看,数字技术通过减弱重大冲击对银行业务规模、业务成本以及业务关联的不利影响,提高了银行韧性.从异质特征看,数字技术的韧性赋能作用在应对金融危机、贸易摩擦、突发卫生事件时更有效,在小规模、非国有、高风险的银行中更显著.第三,银行数字韧性的提升离不开技术人才、基础设施和监管环境的保障.相对而言,技术人才供给充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和数字监管环境优良地区的银行能够更有效地形成数字韧性.

    商业银行数字韧性重大冲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