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研究
经济研究

刘树成

月刊

0577-9154

010-68034153

100836

北京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

经济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内容以政治经济学研究为主,兼及各个经济学科的基本理论问题,反映经济界的最新成就,注重理论的权威性、经济信息的新颖性和学术成果的科学性,倡导国内经济理论研究与国际规范接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历史根基、演化路径与创新空间

    熊昌锟沈博王嘉乐李一苇...
    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重要方面,基于其上的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两个结合"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经济史视角下以"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集中具化为在"两个结合"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本文聚焦于中国传统市场文化中有益于当前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所依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成分,从而揭示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历史根基与演化路径.本文认为,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的创新空间在于,应批判性借鉴人类一切市场经济建设的先进经验,着力避免市场经济的潜在弊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展以新质生产力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又要培植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旨趣的精神文明,实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同发展,真正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实的经济基础.

    中华民族现代市场经济文明传统市场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个结合"

    生产链贷款级差与货币政策传导质效

    曹廷求庞念伟彭江波常东风...
    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是提高货币政策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的关键.本文以垂直生产结构下的生产链贷款级差为切入点,构建理论模型阐明贷款级差影响货币政策传导质效的微观机制,并基于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宽松货币政策条件下,银行向上游企业发放的贷款比向下游企业发放的贷款更多,生产链上存在贷款级差,但上游企业未将贷款顺畅转化为实业投资,而是购买了更多金融资产.这一现象主要集中在经济增长压力较大、市场化水平较低的地区,以及资金密集程度较高、非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行业.从作用机制看,引致需求是贷款级差影响货币政策质效的重要渠道,货币政策作用于下游的力度偏弱进而对上游的引致需求不足,削弱了货币政策刺激上游实业投资的效果.本文揭示了当前货币供需规律的新特点,提出了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渠道不畅的新解释,对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具有一定的政策启示.

    生产链贷款级差垂直生产结构货币政策

    信用风险传染效应与外溢冲击研究

    杨子晖陈雨恬李东承
    4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采用前沿的连通性频域分解方法(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准确测度中国产业债券在短期、中期和长期的风险传染效应,并就信用风险在不同行业间的传导关系与冲击强度展开对比分析.同时,分别根据上下游产业、债项评级等不同债券分类,构建信用风险关联网络,深入剖析中国债务风险传染中的关键节点与薄弱环节.此外,进一步考察了信用风险溢出强度对经济金融变量的作用方向与驱动力度.研究表明,尽管在短期信用风险传染对中国金融系统产生了相对可控的外生影响,且对宏观经济的冲击较为有限,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中期、长期的流动性逐步趋紧,融资难度显著提升,信用风险传染对经济景气指数、社会融资、企业投资等宏观基本面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为应对信用风险外溢冲击提出了相关建议,从而有助于稳妥处置化解重大风险隐患、健全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的长效机制.

    信用风险产业债频域分解金融风险宏观经济

    税收预算增长压力下的财富转移与税负不平等

    冯晨杨健鹏张静堃邓敏...
    5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完善预算管理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本文利用独特的政府税收预算及企业集团数据,考察了地方税收预算增长压力对企业间税负公平的影响.研究发现,预算压力的空间失衡会导致企业集团利用内部网络策略性利润转移,从而与无法释放压力的独立企业相比,存在税负不公平的问题.然而,随着新《预算法》①出台对地方政府预算目标的制定实施约束,这种转移动机受到了明显抑制,有效降低了企业间的税负不平等倾向.在宏观层面还发现,在利润转移条件下,预算目标设定与地方财政收入存在"拉弗曲线"现象,这意味着对于税收预算制定的效率损失问题应格外谨慎.本文研究对于加强地方税收预算管理、营造企业公平税负环境具有重大意义.

    税收预算增长目标利润转移

    城乡居民的税收负担:财政归宿分析

    郭婧汪昊
    7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居民的税收负担直接影响其实际收入状况,关系到共同富裕的进程.本文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基于所构建的2002-2018年社会核算矩阵(SAM表),测算了我国城乡居民的税收负担,分析了城乡居民税负差距及其形成机制.测算结果表明:农村居民的税收负担始终高于城镇居民,且城乡居民的税负差距还有扩大趋势;农村居民的间接税负重是导致城乡居民税负差距的主要原因,而城乡居民的收入结构差异则是城乡居民税负差距的助推因素;虽然个人所得税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税负差距,但财政转移性支出具有明显的城镇居民偏向性,致使缩小城乡居民税负差距的财政再分配政策效果大打折扣.改革方案模拟结果表明,在继续优化税制结构的基础上,适度调整财政转移性支出偏向,提高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将有助于缩小城乡居民税负差距,改善城乡居民收入不平等状况,助推城乡居民共同富裕.

    城乡差距收入分配财政归宿可计算一般均衡

    产业数字化与国内大循环

    张洪胜杜雨彤张小龙
    97-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和可靠性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和实现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测算分析了世界各国的产业数字化水平和国内大循环程度,并考察了产业数字化对国内大循环的影响效果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中国第二产业的数字化水平较高,第三产业数字化水平相较于主要发达国家存在提升空间;中国在生产端的循环基础较好,但最终需求端的循环基础还较弱,第三产业的国内经济循环程度与主要发达国家尚存差距.产业数字化显著促进了中间品本国供给率和本国需求率提升,但对最终品本国需求率影响不显著;产业数字化对国内经济循环的影响在第一产业中更为明显,但在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高科技行业与非高科技行业之间未表现出明显异质性.机制方面,产业数字化有利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中间品质量以及平均工资水平,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侧促进国内大循环;就中国而言,产业数字化水平的提升不仅能够增强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而且有利于提高核心技术自给能力.本文揭示,以产业数字化引领高质量需求、赋能供给体系质量提升、高质量推进第一和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都有助于推进国内大循环建设,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产业数字化国内大循环中间品供给核心技术自给率

    数字经济与收入差距:数字经济核心产业的视角

    洪俊杰李研杨曦
    11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首先构造了一个理论模型,分析数字经济对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将上千万条企业工商登记信息与区县和城市统计数据相结合,基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视角,从地区和城乡两个层面实证分析了数字经济对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扩大了收入分配差距,主要机制包括数字化对劳动生产率差异和人力资本分布的影响.从地区层面来看,缩小各地区之间的数字鸿沟,尤其是数字素养鸿沟,有助于缓解地区间收入差距的扩大.从城乡层面来看,加强农村居民对数字资源的使用程度有利于城乡间收入差距的缩小.在我国致力于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和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应高度关注数字经济发展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本文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数字经济共同富裕收入分配收入差距

    线上排他行为、阶段性特征与数字平台治理:三方动态博弈分析

    蔡跃洲王麒植钟洲
    132-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学治理数字平台的线上排他行为是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国内外既有理论研究与现实案例更习惯于对相关行为进行"对""错"判断,本文尝试提出第三条路径,即根据数字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个案具体情况,相机选择适宜的规制立场和监管措施.以中国数字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三方动态博弈模型分析表明:线上排他行为既可能产生限制线上竞争的"选择限制效应",也可能产生促进线上线下竞争的"投资保护效应".在线上经济发展初期,投资"搭便车"问题的存在往往会使得投资保护效应带来的积极影响超过选择限制效应的消极影响,因而线上排他行为更可能提升社会福利.随着线上经济不断走向成熟,投资"搭便车"不再是主要矛盾,线上排他行为对线上竞争的负面影响逐渐显现,进而降低社会福利.阿里巴巴"双十一"购物节及"二选一"行为对电商发展产生的影响较好地印证了上述机制.本文认为,数字平台治理应根据其发展阶段相机行事,在用户培育期审慎包容线上排他行为以期实现与限期专利保护类似的积极效果,而在平稳成熟期则强化线上排他行为的反垄断规制以保障数字经济健康发展.

    线上线下竞争排他行为阶段性特征数字平台平台治理

    高标准贸易协定与全球供应链韧性:制度环境视角

    沈国兵沈彬朝
    15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上升背景下,本文探究了高标准贸易协定对全球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特征事实分析显示,制度环境是影响供应链韧性的重要因素,提高贸易协定深度可降低全球供应链断裂风险.本文进一步构建制度环境与供应链韧性的动态合约模型,引入合约不完备程度和随机供应链冲击.理论模型表明,在供应链冲击下,无论是即期合约还是关系型合约,制度环境改善都将降低供应链交易关系断裂概率,且采用关系型合约的供应链更具韧性.结构估计和量化分析证实,提高贸易协定深度可改善制度环境,降低全球供应链断裂概率、增强供应链韧性;签订《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都将降低中国从成员国进口供应链的断裂概率,且对中国提升全球供应链韧性的作用显著大于已有的贸易协定.据此,积极签订和加入高标准贸易协定,构建一流的营商环境将成为增强中国供应链韧性的有效措施.本文为推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借鉴.

    高标准贸易协定制度环境贸易协定深度供应链韧性

    政府绩效考核体系转型与城乡协调发展

    顾昕柳鲲鹏沈宇辉龚斌磊...
    170-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府绩效评价与考核体系中,过分重视短期经济增长,呈现所谓的"唯GDP主义",不仅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短视行为,阻碍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还会产生忽视环境保护、民生改善与共享发展等的治理扭曲现象.在破除"唯GDP主义"的政府考核体系转型导向下,截至2022年末,省市级政府对495个区县政府的绩效评价取消了 GDP考核的权重,为研究中国政府治理转型的社会经济影响提供了开展准自然实验的机会.本文构建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基于2008-2019年的县域面板数据,使用双重差分法评估了破除"唯GDP主义"的政府绩效考核转型对共享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绩效考核转型能够显著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及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进一步分析表明,在经济增长"指挥棒"弱化或消失后,若代之以偏向农村发展的"指挥棒",则有利于强化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促进效应.在作用机制上,绩效考核转型后县级政府通过助推第一产业发展、农村土地出让的初次分配政策与社会救助支出的再分配政策,促进了农村居民收入更快增长.这表明,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实现转型,辅之以农村偏向的强激励转换,有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促进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为重要内容的共享发展.

    唯GDP主义绩效考核转型多任务委托—代理关系城乡收入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