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健康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健康研究
健康研究

郭清

双月刊

1674-6449

jkyj@hznu.edu.cn

0571-28869726,28865871

310036

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学林街16号

健康研究/Journal Health Research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外源社会支持结合内驱激发对乳腺癌保乳术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

    李艳张秋梅王迎春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外源社会支持结合内驱激发对乳腺癌保乳术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为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普外科收治的 110 例乳腺癌保乳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 55 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予以外源社会支持结合内驱激发干预,对比 2 组患者干预前后自我感受负担、恐惧疾病进展程度、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结果 干预前,2 组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恐惧疾病进展简化量表(FoP-Q-SF)、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得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2 组SPBS、FoP-Q-SF得分均较干预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2 组PSSS、乳腺癌心理社会适应问卷得分均较干预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外源社会支持结合内驱激发干预,不仅可缓解乳腺癌保乳术患者的自我感受负担与恐惧疾病进展程度,而且还能提高其社会支持水平及心理社会适应能力.

    外源社会支持内驱激发乳腺癌保乳术自我感受负担恐惧疾病进展程度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杀态度和心境障碍对其自知力水平的影响

    徐小明何卫亮汪敏捷
    52-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调查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自知力水平现况,分析抑郁症状、自杀态度、心境障碍对自知力水平的影响,为临床管理提供借鉴.方法 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自杀态度问卷(QSA)、心境障碍问卷(MDQ)和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对 82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进行调查,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自知力水平的影响因素.结果 82 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ITAQ总分为(11.27±3.20)分,其中自知力水平损伤者 30 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QSA评分、MDQ评分与患者自知力水平有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杀态度和心境障碍为双向情感障碍患者自知力水平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部分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自知力水平损伤,早期评估QSA评分、MDQ评分对改善患者自知力水平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双相情感障碍自知力自杀态度心境障碍影响因素

    CT45A1基因沉默抑制人前列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刘守磊陈善苗李耀军罗晓...
    56-61,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沉默CT45A1(cancer/testis antigen family 45 member A1)基因的表达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的体外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分子作用机制.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WB)检测CT45A1 在具有不同侵袭力的人前列腺癌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利用慢病毒感染方式构建CT45A1 基因沉默的前列腺癌细胞,MTT法、划痕愈合实验和Transwell小室法评估沉默CT45A1 基因对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B检测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重要标志物E-钙黏蛋白(E-cadherin)和波形蛋白(Vimentin)以及关键调控因子Twist和Zeb-1 的表达情况.结果 荧光定量PCR和WB实验结果表明,人前列腺癌PC-3 细胞中CT45A1 mRNA的相对表达量(4.37±0.34)和CT45A1 的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49±0.12),均明显高于LNCap细胞;shCT45A1#1、shCT45A1#2 细胞中的CT45A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低于shScram细胞,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45A1 基因沉默后,PC-3 细胞的增殖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但迁移与侵袭能力及Vimentin、Zeb-1 的表达均下降,E-cadherin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45A1 可以通过促进Zeb-1 介导的EMT来增强PC-3 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

    前列腺肿瘤RNA干扰上皮-间质转化肿瘤细胞运动肿瘤细胞侵袭

    基于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探讨参芪白石汤治疗胃癌的机制

    杨从影唐莉华孙龙华罗江...
    62-69,封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网络药理学方法、GEO数据库与分子对接,探讨参芪白石汤(SBD)治疗胃癌(gastric cancer,GC)的作用机制.方法 SBD有效成分及相应靶点通过TCMSP数据库、Pubchem获取,根据《中药大辞典》补充成分,GC差异表达基因从GEO数据库搜索,筛选出 GSE118916 探针芯片数据集,采用STRING数据库构建PPI蛋白-蛋白互作网络,借助Metascape数据库对核心靶点进行GO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利用THPA数据库获得核心基因的免疫组化结果及基因蛋白表达,再运用AutoDock分子对接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间的相互作用进行验证.结果 获得参芪白石汤 9 味中药,经 OB、DL 初步筛选得到 63 种活性成分,对应 930 个潜在靶点.GO 和KEGG功能富集分析显示,SBD通过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节、对肽的反应、凋亡过程的正向调节、血管相关平滑肌细胞增殖的调节等 14 个生物过程发挥作用,涉及癌症通路、肿瘤坏死因子信号通路、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核心基因蛋白的免疫组化显示ICAM1、PTGS2、PPARG在GC组织中呈强阳性表达,分子对接验证发现 3-表齐墩果酸和槲皮素与核心靶点对接良好.结论 多靶点药物SBD可能是一种很有前景的GC治疗候选药物,但还需要进一步的体内体外实验.

    参芪白石汤胃癌GO富集分析KEGG富集分析网络药理学

    铅暴露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影响的系统综述

    周新玉郭岚敏杜美玲吕新悦...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铅暴露与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相关性,以及铅暴露水平与ADHD症状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探讨铅暴露对ADHD的影响.方法 通过相关文献库检索和收集 2016-2022 年关于铅暴露与ADHD相关文献,进行质量评定并提取文献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文献 1 884 篇,最终纳入 19 篇,13 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显示,ADHD儿童的血铅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儿童的血铅水平,合并标准化均数差和 95%可信区间分别为 0.85(0.45~1.25),合并效应量检验Z=4.14,P<0.001.4 项研究表明铅暴露会增加ADHD的发生的风险,5 项研究表明铅暴露与至少一种ADHD症状之间存在关联,1 项研究表明铅暴露与ADHD症状之间无关联.结论 铅水平与儿童ADHD有关,铅暴露是儿童ADHD的独立危险因素,铅暴露水平与ADHD的症状的严重程度存在一定的联系.应积极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降低儿童铅暴露,预防ADHD发生.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系统综述Meta分析

    中医"治未病"的健康管理价值分析

    朱菊艳申俊龙
    77-7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造中国特色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在新时代面临的重要任务.大健康时代,中医药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和方法为我们提供了现代健康服务传承创新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医"治未病"思想是基于天人合一、身心合一及人体内部阴阳五行统一的整体性思维,有利于当代医学从"疾病"医学服务模式转向"健康医学"服务模式,建构"治未病"的现代健康管理价值链模式,形成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方位、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时空连续服务链.文章立足生命质量管理视角,分析传统中医"治未病"可以创造的现代健康价值,通过健康服务供给侧结构优化方法创建新时代中医药"治未病"的健康管理服务链模式,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价值链.

    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价值创新效益分析

    湖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

    张超沈建勇罗小福徐秦儿...
    80-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湖州市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EFI)的监测资料,比较 DTaP-IPV/Hib、PPV23、DTaP、MR、MMR、VarV、JE-L、MPV-A、DT 9 种疫苗的AEFI报告发生率,探讨AEFI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为AEFI监测处置工作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湖州市AEFI监测管理系统中 2015-2019 年 9 种疫苗AEFI个案资料,描述性方法分析AEFI发生情况,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EFI发生风险的影响因素.结果 9 种疫苗AEFI累计报告发生率为 58.36/10 万,DTaP-IPV/Hib疫苗AEFI报告发生率最高(158.21/10 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种MPV-A疫苗(OR=3.298,95%CI:1.224~8.886,P=0.018)局部红肿发生风险较高;女性(OR=1.36,95%CI:1.046~1.769,P=0.022)、1~4 岁(OR=2.885,95%CI:1.011~8.232,P=0.048)、接种部位为右上臂(OR=3.888,95%CI:1.018~14.853,P=0.047)局部硬结发生风险较高.接种MPV-A疫苗、<1 岁、接种第 1 剂次后至出现AEFI时间间隔最短,中位数分别为 5.750(3.000,11.978)、7.18(4.000,23.130)、8.17(4.32,24.00)小时.不同疫苗、年龄、剂次出现AEFI的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疫苗不良反应发生受到年龄、性别、接种部位等因素影响,应采用主动监测和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及时发现不良反应并处置,以保障预防接种安全.

    疫苗预防接种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影响因素

    基于输血角度的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粟昭隐张红良林奕丰康巍瀚...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输血角度分析主动脉夹层A型手术患者的预后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 199 例主动脉夹层A型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结果 199 例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中 159 例预后良好,40 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患者占比 20.1%.单因素分析显示,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预后不良与围术期输注红细胞量、围术期输注血小板量、住院时长有关(均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围术期红细胞输注量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住院天数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保护因素,均P<0.001.结论 围术期输注过多红细胞会提高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预后不良的风险,适当延长住院时长有助于避免预后不良的情况发生.

    输血主动脉夹层A型预后影响因素

    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水平对原发性膜性肾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影响

    潘林林包蓓艳
    90-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抗M型磷脂酶A2 受体(phospholipase A2 receptor,PLA2R)抗体水平的原发性膜性肾病(pri-m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PMN)患者临床特征,比较其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收集 161 例PM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血抗PLA2R抗体水平不同,将患者分为高效价组 44 例、低效价组 57 例、阴性组 60 例,比较三组患者临床特征、治疗反应及肾脏预后.Cox回归分析PMN患者临床缓解和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高效价组和低效价组患者中的男性占比、血尿比例、24 h尿蛋白量、D2 聚体水平均高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效价组患者合并肾病综合征的比例及舒张压、血肌酐、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均高于阴性组,血白蛋白、IgG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效价组临床缓解率(70.5%)低于低效价组(87.7%)和阴性组(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088,P=0.029).Cox回归分析显示,抗PLA2R抗体>150 RU/mL是PMN患者达到临床缓解的独立影响因素(HR=0.451,95%CI 0.288~0.706,P=0.001),肾病未缓解是PMN患者发生肾脏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HR=17.922,95%CI 3.465~92.698,P=0.001).结论 高抗PLA2R抗体水平的膜性肾病患者起病时病情往往更严重,且治疗反应不佳.

    原发性膜性肾病抗M型磷脂酶A2受体抗体治疗反应预后

    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模型构建

    黄瑶瑶潘月微吴一梦
    9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 3~6 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并构建模型,为降低儿童患龋率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 400例 3~6 岁接受龋齿检查儿童的临床资料,根据龋齿的发病情况分为患龋组(281 例)和健康组(119 例),分析 3~6岁儿童患龋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龋组年龄 5~6 岁、有龋齿家族遗传史、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家庭经济收入<5 000 元/月、刷牙开始年龄≥2 岁、刷牙方法错误、儿童看牙频率<1 次/6 个月、刷牙频率<2 次/d、嗜好甜食儿童的比例高于健康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年龄5~6 岁、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认知水平较低、家庭经济收入<5 000 元/月、刷牙开始年龄≥2 岁、儿童看牙频率<1 次/6 个月、刷牙频率<2 次/d、嗜好甜食为 3~6 岁儿童患龋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家庭应关注嗜好甜食的 5~6 岁儿童的刷牙频率,提高家属对口腔相关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以降低 3~6 岁儿童的龋齿发病风险.

    龋齿3~6岁儿童危险因素干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