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崔月琴

双月刊

0257-2834

0431-85166970 85168749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面向国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学报遵循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倡导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还多次获得各种期刊奖项。1995年在首届全国社会科学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提名奖";1999年、2002年连续两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多年来连续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的荣誉称号;2004年在"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期刊。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建设工程中,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于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哲学比较及其意义

    杨国荣
    5-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哲学如何创造概念

    孙利天刘绍艺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西方哲学研究:从"我注六经"到"六经注我"

    丁立群周文迪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与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哲学比较及其意义、哲学如何创造概念、西方哲学研究的视角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回归自己民族的文化主体性

    邹广文
    2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和主体性问题是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化则赋予了主体性以"人"的维度,因为人是文化的存在.文化主体性是对自身文化价值及传统的自觉意识,是一个民族现代文化生命的根本维系,是面向未来不断开放创新的超越意识.中华文化主体性在作为生命之流的时间长河当中,从过去经现在而通抵未来,延展出自身的内在逻辑.始终保持着一种敞开姿态的中华文化主体性,以"两个结合"为着力点,既对过往保有文化反省的态度,又携带着关涉未来的文化构建的任务,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主体性的使命.

    文化主体性中华民族主体性文化构建"两个结合"

    迈向《资本论》阐释的第三种逻辑

    王南湜肖宛直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论》虽然是一部揭示资本主义运行方式的科学著作,但其中也蕴含着超越资本主义的价值理想.既往对《资本论》基于"拜物教"批判的价值逻辑阐释以及对之反拨的科学逻辑阐释,均有所偏失,故有必要走向一种基于科学理论与价值理想相互中介的实践逻辑:一方面,科学理论服务于价值目的,其研究领域和对象的选择受价值理想指引或限定;另一方面,这一服务的方式是对价值理想进行中介,即根据所揭示出的事实性规律限定行动的目的与方式,使之具体化为可行之方案.这样一种价值理想与科学理论的交互中介、价值逻辑与科学逻辑的交互中介,方才构成了人的对象性的现实实践活动之构架,因而,对《资本论》的阐释便当在这一综合了科学逻辑与价值逻辑的"第三种逻辑"的视域下进行.

    《资本论》批判逻辑价值逻辑科学逻辑实践逻辑

    我国跨境数据流动中的金融企业合规治理

    许多奇董家杰
    4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背景下对金融数据跨境开展必要规制已成趋势,有此内在业务需求的金融企业亟须加强合规应对.基于合规的多重内涵,我国跨境数据流动中的金融企业合规应被建构为一个三维面向的综合治理体系.其一,法制立法是前提,金融数据跨境流动立法的本质即安全与 自由的利益平衡,现行立法中金融企业与金融数据的关系错位却导致利益失衡,通过回归立足金融数据本位立场的金融企业合规中心视角方能实现利益再平衡.其二,内部合规是核心,既要贯彻预防性规制理念赋予金融企业强制性合规义务以实现自治的法治化,构筑起立基全周期保护义务的全流程合规体系;又要完善"规制-自我规制-元规制"三环耦合,在框架性原则下促进法治与 自治良性互动.其三,行政监管是保障,为因应多头监管困境、金融科技挑战与合规动力不足现状,须由统一监管主体创新监管科技、建立多重合规激励.面对实定法依据缺位和未知动态风险,可引入监管沙盒为上述构想落地提供容错纠错的试验机制.

    跨境数据流动金融数据金融企业企业合规治理体系

    司法人工智能在证据审查中的功能定位与风险规制

    谢登科周鸿飞
    6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在司法活动中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就是证据审查.人工智能为证据审查提供科技赋能,减少司法裁判的恣意性,提高证据审查的实效性,但是,人工智能在证据审查中的应用存在证据审查建构模型数据样本不充分、证据规则结构化转换不完整、证据审查程序缺乏可视性等风险和问题.为了应对人工智能在证据审查中的上述风险,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在司法审判和证据审查中的辅助地位,提高司法人工智能训练的案例样本数量和质量,在技术层面提升人工智能自然语言转换能力,在规则层面限定司法人工智能在证据审查中的适用范围,将专家辅助人制度引入司法人工智能审查证据领域,强化对司法人工智能审查证据结果的说理论证.

    司法人工智能证据审查证据标准证据规则算法解释

    网络爬虫的规制逻辑:行政监管前置的路径提倡

    高永明马光远
    73-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爬虫是网络时代的必须技术,但也容易被滥用于违法犯罪.其边界的模糊性导致法律规制的诸多障碍,主要体现为监管规制的迂回与缺失,司法评价的无序和矛盾,刑事上体现为罪名适用不稳定,摇摆于数据犯罪和数据承载的内容犯罪之间,过于夸大绕过robots.txt的规范意义,有滥用数据犯罪之嫌.对此,理论与实践大体形成两种规制路径:一是依据robots.txt明晰爬虫边界;二是根据网络爬虫效果即利益衡量原则判断其行为边界.然而,robots.txt合同化存在民法上的规范和法理障碍,不具有理论说服力;利益衡量原则在数据犯罪与民事法的评价中同样无法提供稳定标准,本质上是逃避对网络爬虫行为边界的划定.因此,将行政监管前置化具有必要性,这不仅能够为各部门法提供爬虫边界判断的有效指引,还能够协调民刑判断趋于一致.监管前置并不意味着重回"一刀切式"的硬性标准,而是逐案对网络数据爬取行为进行行政确认.在具体措施上,应诉诸"robots.txt特别认证"与"反反爬特别授权"制度,并赋予各方申诉权利.司法上则应推定监管规范的有效性,从而将"行业标准"规范化,借此正当化并限定robots.txt的规范填补功能,进而为司法提供明确指引.

    网络爬虫司法规制监管前置行政规制

    社会工作介入应急治理场域的身份形塑——基于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

    黄红
    87-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工作学科恢复重建三十余年来,学科的"主体性焦虑"从未缺席.在历史制度主义的分析框架下,社会工作介入应急治理场域的身份形塑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2008年以前社会工作介入应急治理场域的专业身份,是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等相关之社会服务需求与专业断续发展所产出的"制度驱动"式主体身份.2008-2019年,政府主体和专业社会工作于应急治理场域的互动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嵌入式""双向赋权"的主体身份特征.2019年之后,政府主体与专业社会工作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驱动下呈现出"嵌合"式过程性认同的特征,专业社会工作的主体身份得以进一步彰显.社会工作介入应急治理场域的发展既反映了我国应急治理制度演变的过程,也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政府与社会力量之互动关系折射出应急治理的现代化进程,体现出社会工作于应急治理场域的实践自觉必然与制度化体系保持紧密关系.

    社会工作灾害应急治理主体身份

    残障服务的供需困境及其破解策略——基于制度逻辑的视角

    亓彩云
    10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完善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的工作成果显著,但始终未达到供需匹配的理想状态.既有研究多关注于资源环境和技术环境以及单一规制性要素的不足,忽视了复杂制度系统中不同制度要素及其结合的力量.基于实地调研,文章以新制度主义的相关理论为切入点,从制度要素冲突与行动脱耦两方面对残障服务供需困境产生的原因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规制性制度要素、规范性制度要素与文化-认知性制度要素的一致性是保证残障服务场域有效运转的前提.实践中,政府强有力的规制性要素提供了充分的合法性支持并统领着制度运行,但规范性要素内部行政逻辑、市场逻辑和助残社会规范的矛盾,文化-认知性要素内部消极残障观和积极残障观的矛盾以及两者与规制性要素的冲突,构成了残障服务供需困境的内在基础.面对要素内部及要素间的冲突,行动者采取脱耦行动策略,导致服务供需的矛盾.残障服务供需困境的破解策略包括:形成助残社会规范,建立积极的残障认知,改革规制性运作逻辑,以实现要素内部统一与要素间的耦合.

    残障服务供需困境制度要素冲突行动脱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