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纪志成

双月刊

1671-6973

jdrwxb@jiangnan.edu.cn

0510-85913522

214122

无锡市蠡湖大道1800号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nan University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倡导严谨求实、实事求事、科学创新的前提下,将致力于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的国内国际学术交流,繁荣学术文化。努力把刊物办成有特色、高品位的学术理论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金融科技与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来自A股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徐磊杜炫宇唐秋雨
    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正确利用金融科技、持续推动金融供给侧的体制机制改革,对于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扎实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2011~2022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分析金融科技对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表明:金融科技显著促进了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机制分析表明:金融科技能通过提升政府财税优惠政策有效性,加大市场竞争程度,降低企业债务融资成本以及增加研发投入促进企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异质性分析发现:金融科技对成长期和衰退期或者高管具备金融背景的企业、高科技和非重污染行业,以及处于数字经济水平和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企业的新质生产力促进作用更明显。

    新质生产力金融科技创新系统理论政企银互动关系

    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影响研究

    袁瀚坤彭刚东韩民春
    22-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化深入发展与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强化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成为各国必须直面的重要议题。文章深入探讨了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机制,主要从供需匹配度、稳定性以及供应质量提升三个维度进行了理论剖析。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实际影响。结果显示,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显著提升了供需匹配的精确度、实现了稳定性的增强以及供应质量的优化,从而有效增强了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这一结果经过多种稳健性处理后依然成立。此外,文章研究还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大规模供应商、国有供应商以及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的企业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更大。最后,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主要通过减少企业沟通协调与库存运输成本实现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升级。

    数字经济韧性沟通运输成本

    数字时代时间银行安全风险防范的法理分析与法治保障

    李俏宗铭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为供给养老服务和缓解养老压力提供了有益思路,但目前相应的法律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文章引入风险社会理论,对时间银行相关主体的法律关系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在法理上应属于长期型志愿服务关系。针对时间银行在实际运行中存在的法律关系模糊现象,以及其在管理、信息和服务三个层面隐含的安全风险,建议规范时间银行志愿服务协议签订,加强政府对时间银行的监督管理,推进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适老化,保护服务提供者和接受者的合法权益。

    数字时代时间银行法律关系安全风险法治保障

    社会保障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视角

    何尧陈立刘堂森刘震海...
    46-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中央提出,要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人口是重要的要素禀赋,对经济体的发展至关重要。对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内在要求进行解构发现,人口质量、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流动是支撑人口高质量发展的四大要素。进一步对社会保障与这四大要素的内在联系进行探究发现,当社会保障自身实现高质量发展之后,将遵循素质优良逻辑、总量充裕逻辑、结构优化逻辑、流动有序逻辑与人口发展产生联动,进而推动人口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基于此,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提出实现社会保障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并基于新结构经济学视角提出社会保障结构与人口结构联动的具体措施。以社会保障助推人口高质量发展,进而支撑中国式现代化。

    社会保障人口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新结构经济学

    景观与本真:政务服务智能化的价值反思与实践向度

    甘甜门垚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务服务智能化是推进数字政府建设的重要方向,但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情况:脱离公众实际诉求和能力,成为展示政府形象的"景观"。通过梳理智能搜索、智能问答、智能推送三类智能政务服务的功能、技术、场景与机理,结合其实践应用情况,发现政务服务智能化存在公共价值偏离的风险,表现为数字负担加重、数字鸿沟扩张与数字悬浮显现。疏解这些问题需要回归智能政务服务的"本真":政府运用智能技术来有效回应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构建高效、公正、开放的治理机制。应当着眼于减轻基层政府的数字负担,完善政府与公众的互动机制,增进智能政务服务的公平可及,从而推进政务服务智能化的实践进程。

    政务服务智能化价值反思实践向度景观本真

    公共就业服务何以缓解农民工就业质量代际差异:禀赋效应抑或结构效应?

    程名望李礼连
    71-87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全公共就业服务制度是落实就业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对改善农民工就业质量和促进就业公平具有重要价值。文章基于2015-2020年上海市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动态监测调查的5567个样本,实证分析了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质量代际差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发现:公共就业服务显著提升了老一代和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质量,尤其是对老一代农民工的改善效果更加明显;职业介绍、职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不同类型的就业服务对老一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均显著高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其次,公共就业服务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果随着就业质量增加而衰减,尤其对就业质量偏低的老一代农民工的提升效果更显著,表明公共就业服务具有兜底效应。此外,公共就业服务的结构效应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代际差异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明显高于禀赋效应的促进作用,从而缩小就业质量的代际差异。该研究对于推动城乡融合发展以及共同富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公共就业服务农民工就业质量代际差异

    智慧城市建设能促进城市数实融合吗?——基于"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曹平杨镕博
    8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实融合是中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文章基于2005-2021年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实证检验了智慧城市对城市数实融合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对城市数实融合程度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机制是通过创新效应、人才集聚效应与对外开放效应而实现;智慧城市对城市数实融合的促进作用因城市的区域位置存在明显差异,在中部地区以及特大城市,智慧城市对城市数实融合程度的促进作用较大,而在东西部地区以及中小规模城市与大规模城市,该促进作用并不显著。该研究为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提供城市视角的证据,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数实融合智慧城市多时点DID中介效应

    由新见日藏汉籍《十二家灯谜稿》论晚清灯谜对《聊斋志异》的措用

    任增强
    100-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见日本实践女子大学庋藏晚清《十二家灯谜稿》为国内缺藏的谜稿版本,共辑录十二位谜家所做灯谜。就所引小说而言,谜稿中与《聊斋志异》相关的灯谜数量最多,且措用形式多样,对《聊斋志异》的篇目、人物、文句与作者俱有涉及。《十二家灯谜稿》体现了《聊斋志异》在晚清通俗化的接受取向,表明《聊斋志异》在晚清时期流传的广度与深度已非其他清代小说可比。

    日藏汉籍《十二家灯谜稿》《聊斋志异》措用

    理想的文学鉴赏何以可能?

    周凹凸薛富兴
    108-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提出一个关于理想性文学鉴赏的理论模型,此模型由以下三个部分构成:首先是理想鉴赏者的两项必备要素——一是大量文学鉴赏感性经验之积累,二是对作品的客观、理性态度;其次是由"六观"组成的完善鉴赏视野系统,此"六观"实由前四观—位体、置辞、通变与奇正构成,后两观属于"置辞",且以文学作品自身之要素、体裁与存在语境为根本依据;最后,以对文学创作——"情动而辞发"之心理回溯构成的文学鉴赏论——"披文以入情"。刘勰自信的文学鉴赏观实基于儒家对人类语言符号的自信。刘勰的文学鉴赏理论模型实质上是文学鉴赏的专业化、精英化模型,是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文学在创作环节进入专业化和精英化的产物。刘勰持精英立场将此模型视为关于文学鉴赏的唯一恰当模式,然而雅俗共存,而非以雅代俗才是更为合理的文学鉴赏格局。

    博观六观披文入情自信的鉴赏雅俗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