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赵彤言

季刊

1005-0507

jscyxkc1@126.com; jscyxkc@126.com

010-66948579

100071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是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她力求反映我国本学科研究和防治实践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加强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本刊为本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块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不同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科学园地。本刊为季刊,主要包括论文、综述、简报、论坛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包括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科研、教学、临床医疗、卫生防疫、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和医药工业等专业人员和生物学、医学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本刊自1992年获准开办以来,已出版12卷共49期,向国内外发行。目前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作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对象,同时本刊也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英国的《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以及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技中心5种索引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北京再发黑热病利什曼原虫K26基因和ITS-1序列的多态性分析

    孙玉兰王小梅吴文婷张代涛...
    1-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北京市再发黑热病病例的病原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K26)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然后克隆测序,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 K26 基因扩增出 626 bp大小片段,其长度与国内流行株差异明显,其氨基酸序列由 14 个氨基酸的基序重复排列组成,但个别位置发生氨基酸替代.K26 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北京病例虫株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相近,但与国内新疆、四川、河北等地的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距离较远;ITS-1 序列扩增出 314 bp大小的片段,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婴儿利什曼原虫 Leishmania infantum 属于同一分支.结论 该病例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 L.infantum,且与国内其他流行区的虫株有一定差异.

    黑热病婴儿利什曼原虫多态性K26ITS-1北京

    基于CRISPRi的贝氏柯克斯体dotB基因沉默

    周春雨赵明亮程如熹张珊...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更简便快捷地研究贝氏柯克斯体基因功能.方法 基于CRISPRi原理构建携带化脓链球菌dCas9 的重组质粒,将靶向贝氏柯克斯体dotB基因的sgRNA序列插入重组质粒中并将质粒经电转化导入贝氏柯克斯体,利用脱水四环素(aTC)诱导dCas9 表达以抑制贝氏柯克斯体dotB基因的转录,从而建立基于CRISPRi系统的贝氏柯克斯体基因沉默技术.结果 在aTC诱导下,该CRISPRi系统中dCas9 可正常表达,dotB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被抑制,dotB表达抑制后贝氏柯克斯体胞内生长繁殖水平降低.结论成功建立起基于CRISPRi的贝氏柯克斯体的基因沉默技术,为研究贝氏柯克斯体特定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贝氏柯克斯体沉默CRISPRidCas9DotB

    基于深度学习的白纹伊蚊卵粒识别模型初步研究

    朱敏慧董琳娟王墩家蔡逸舟...
    1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粒图片数据库,并基于深度学习和瓦片重叠法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自动识别和计数模型,为伊蚊监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在上海市 3 个区收集野外和实验室品系的白纹伊蚊卵粒图片 449 张,使用Python环境labelimg库进行人工标定蚊卵,采用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a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Faster R-CNN)模型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识别模型,并使用瓦片重叠法智能识别和计数.使用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值(F-measure)进行模型效果评价.结果 经过15 次模型迭代训练,损失值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逐渐下降至 0.000119,平均精度均值(Mean Aaccuracy,mAP)从 0.968 增加至 0.980,最终模型精确率为 0.90,召回率为 0.97,调和平均值为 0.93.结论 本模型具有较高的白纹伊蚊卵粒识别能力,初步达到了辅助开展诱蚊诱卵器监测中卵粒鉴别和计数的功能.在不断的优化模型、细化分类识别能力后可成为简便高效的监测辅助工具.

    深度学习诱蚊诱卵器白纹伊蚊卵粒

    qPCR检测白纹伊蚊携带Wolbachia分型及密度方法的建立与应用

    熊易平周宁馨梁国锐李建航...
    19-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白纹伊蚊天然携带A与B亚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这种共生菌能够通过抑制宿主传播病毒能力或降低宿主种群密度来控制虫媒疾病传播,且这种作用强度与其密度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准确检测蚊虫携带Wolbachia分型与密度的方法.方法 克隆白纹伊蚊携带Wolbachia的wsp基因并测序,在w AlbA与w AlbB wsp基因的非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PCR检测方法.结果 该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良好,两亚组Wolbachia无交叉反应.利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四环素处理后蚊虫携带Wolbachia密度下降程度,确定最适四环素处理浓度为 0.1 mg/mL.结论 本方法的建立为研究Wolbachia在蚊虫生理生殖和天然免疫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白纹伊蚊沃尔巴克氏体qPCR四环素

    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效果的比较

    田野褚宏亮吴治明张守刚...
    2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进一步探讨BG-trap法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的可能性,为制定更有效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实验选取江苏省 3个设区市的 6 个户外监测点,于 8-9月的 3 天时间中,分别于每日 16:00-16:30、17:00-17:30、18:00-18:30 三个时段同步开展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结果 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均能够有效地捕获白纹伊蚊的雌蚊,双层叠账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占比高于BG-Trap法(χ2=16.034,P<0.01),两种方法捕获的白纹伊蚊雌蚊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7).BG-Trap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指数为 7.85±5.23 只/(台·h),低于双层叠帐法的 27.04±13.86 只/(顶·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01).结论 BG-Trap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效果不及双层叠帐法,其能否应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BG-Trap法双层叠帐法白纹伊蚊监测

    内蒙古自治区蜱种类及分布研究概况

    乌尼尔白翠兰翟景波吴东兴...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区域蜱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查阅及收集报道资料对内蒙古地区蜱种类及分布区域进行综述性概括.内蒙古地区9 市3 盟已知蜱类2 科5亚科 8 属 31 种.蜱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体表寄生虫,也是多种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内蒙古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物种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蜱类生息之地.蜱类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分布紧密相关.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总结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蜱类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情况,以期促进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的快速发展,提高蜱传人畜共患病的防范意识.

    蜱传疾病人兽共患病

    中国狭臀蚤属一新种记述(蚤目,栉眼蚤科)

    白学礼高学平鲁亮魏浩...
    4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记述栉眼蚤科 Ctenophthalmidae 狭臀蚤属 Stenischia Jordan,1932 的 1 新种,宁夏狭臀蚤 Stenischia ningxiaensis Bai,Lu et Gao,sp.nov.,标本采自宁夏南部地区.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蚤目栉眼蚤科狭臀蚤属新种宁夏中国

    旋毛虫病疫苗研究进展

    杨承鑫孙希萌
    46-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旋毛虫病是一种由旋毛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肉类而患病.该病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从发现至今已有 188 年的历史.通过肉类制品的传播可能导致旋毛虫病的暴发,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近 10 年的文献,综合分析旋毛虫病疫苗研究进展,为基于疫苗的旋毛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旋毛虫旋毛虫病疫苗防治

    蜱类对寄主气味的信息感应和蜱类信息素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

    刘智通吴家红孙毅
    53-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节肢动物,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健康.蜱类的危害与其释放的信息素以及相关的化学感应行为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蜱类对寄主的气味感知、信息素的种类、化学感觉机制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同时展望了其对蜱综合防治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蜱的防治提供依据与指导.

    信息素信息感应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