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赵彤言

季刊

1005-0507

jscyxkc1@126.com; jscyxkc@126.com

010-66948579

100071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是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她力求反映我国本学科研究和防治实践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加强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本刊为本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块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不同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科学园地。本刊为季刊,主要包括论文、综述、简报、论坛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包括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科研、教学、临床医疗、卫生防疫、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和医药工业等专业人员和生物学、医学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本刊自1992年获准开办以来,已出版12卷共49期,向国内外发行。目前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作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对象,同时本刊也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英国的《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以及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技中心5种索引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溧阳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分析

    黄小妹黄立中蒋靓刘建俊...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溧阳市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及病例诊断进行分析,为制定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溧阳市疟疾疫情、病原学检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报告、病例的复核报告等资料,运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3-2022年溧阳市共报告疟疾病例54例,均为境外输入性病例,其中恶性疟40例(74.07%),卵形疟10例(18.52%),间日疟4例(7.41%).53例(98.15%)病例感染地来源于非洲.男性青壮年53例(98.15%),农民40例(74.07%);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全市10个镇(街道)均有病例分布,4例输入性间日疟分布在溧城街道、戴埠镇和上兴镇.临床症状以发热54例(100.00%)、发冷41例(75.93%)为主.从发病到初诊时间中位数为1 d,从初诊到确诊时间中位数为0d.病例首诊确诊率66.67%(36/54),疾控机构和县级医院的首诊确诊率分别为100.00%(19/19)和76.19%(16/21).确诊单位主要为疾控机构30例(55.56%)和县级医院23例(42.59%).54例病例镜检阳性49例,阳性率90.74%.39例病例采用镜检法和RDTs检测,镜检阳性35例,阳性率89.74%;RDT阳性36例,阳性率92.31%,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P>0.05).病例的县级复核定性结果、诊断虫种与省级复核结果一致率分别为94.44%和96.30%.结论 溧阳市已进入消除疟疾后阶段,但境外输入性间日疟仍对该市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构成潜在风险.因此,当前疟疾防控工作的重点是加强疟疾病例管理,提升医疗机构的疟疾检测与诊治能力,并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增强重点人群的疟疾防控意识.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防止疟疾输入再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疟疾输入性病例疫情病例诊断溧阳市

    改良DMEM培养基对人芽囊原虫的培养效果观察

    朱名超朱娅原慧真郭飞波...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DMEM培养基培养人芽囊原虫(Blastocystis hominis,B.h)的效果.方法 选取了329例临床样本分别用改良DMEM培养法与普通DMEM培养法和碘液染色涂片法对B.h的检出率进行比较;普通DMEM培养法与改良DMEM培养法中B.h形态、最低检出限、生长曲线等进行比较.结果 329例临床样本中改良DMEM培养B.h检出阳性率为5.17%(17/329),碘液染色涂片法阳性率1.52%(5/3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h在两种培养基中均以空泡型为主,但改良DMEM更易见到颗粒型和二分裂型,生长高峰期为第72h,达高峰期后维持时间较普通DMEM培养长.结论 改良DMEM培养法优于普通DMEM培养法,可用于人芽囊原虫的体外增殖培养.

    人芽囊原虫改良DMEM培养法碘液染色形态观察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重要人体寄生虫病监测结果及居民认知行为调查

    陈立新李秋虹艾薇朴锦龙...
    78-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2011-2022年寄生虫病监测和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从疾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寄生虫病特征.按照北京市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方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抽取调查点,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虫卵,儿童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虫卵.随机抽取部分居民进行认知行为问卷调查.结果 2011-2022年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26例,其中疟疾21例、血吸虫病2例、包虫病2例、华支睾吸虫病1例,平均发病率为0.15/10万,除华支睾吸虫病例外均为输入性病例.2015年调查1 500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2019年调查1015人,土源性线虫、华支睾吸虫等感染率为0.对319人进行了土源性线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71.79%,对379人进行了华支睾吸虫病问卷调查,知晓率为34.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9.97,P<0.05).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寄生虫病例以输入性为主,人体重点寄生虫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居民土源性线虫病知晓率较高,华支睾吸虫病知晓率较低,食源性寄生虫病有本地发病风险,应采取有针对性健康教育工作.随着外地和外籍病例到通州区就诊量的增多,对寄生虫病的培训、监测等防控工作始终不能放松.

    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认知行为通州区

    江西省口岸区域白纹伊蚊特异性病毒Aedes albopictus anphevirus 基因组序列研究

    赵明惠冉鑫张强白羽...
    85-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昆虫特异性病毒在白纹伊蚊中与致病性传染病病原体如登革病毒、基孔肯雅病毒和寨卡病毒等的传播和复制有着密切联系,本文对其基因组序列进行研究,为研发新型虫媒病毒防治策略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本研究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江西省3个口岸区域(南昌昌北机场、九江城西港和赣州陆港)采集的野外白纹伊蚊种群携带的昆虫特异性病毒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 3个白纹伊蚊种群中广泛存在昆虫特异性病毒Aedes albopictus anphevirus(AealbAV).利用MEGAHIT软件对这些病毒reads进行组装,得到2株AealbAV全基因组序列,与美国株MW147277.1高度同源(相似度均大于98%),基因登录号分别为九江株OR715784,赣州株OR729834,南昌株仅拼接出部分序列.结论 AealbAV在江西白纹伊蚊种群中普遍存在,其全基因组研究为口岸区域利用昆虫特异性病毒进行白纹伊蚊综合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口岸白纹伊蚊昆虫特异性病毒Aedesalbopictusanphevirus

    新疆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的调查研究

    孙响施雪伟张桂林郑重...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新疆蜱类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情况进行调查,为新疆地区蜱媒病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使用家畜体表法和布旗法采集蜱类,使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立克次体外膜蛋白A(ompA)基因片段.结果 使用家畜体表采集法和布旗法共采集7 105只成年蜱样本,经形态学鉴定共7属12种.其中,3 650只(51.4%)进行外膜蛋白A基因片段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立克次体核酸,共检测出8种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从和硕、尉犁、玛纳斯和霍城地区采集的扇头蜱Rhipicephalus、璃眼蜱Hyalomma和血蜱Haemaphysalis中均检测出Candidatus R.barbariae立克次体、从和硕、尉犁、玛纳斯地区采集的扇头蜱Rhipicephalus和璃眼蜱Hyalomma中均检测出康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conorii;从玛纳斯地区采集的图兰扇头蜱R.turanicus中检测出马赛立克次体R.massiliae;从各地区采集的革蜱中均检测出饶氏立克次体R.raoultii,其在新疆范围内分布较广;从哈巴河地区采集的银盾革蜱Dermacentor niveus中检测出斯洛伐克立克次体R.slovaca;从乌鲁木齐地区采集的亚洲璃眼蜱Hy.asiaticum中检测出西伯利亚立克次体蒙古株R.sibirica mongolotimonae;从哈巴河地区采集的嗜群血蜱Hae.concinna中检测出黑龙江立克次体R.heilongjiangensis;从博乐地区采集的全沟硬蜱 Ixodes persulcatus 中检测出 Candidatus R.tarasevichiae 立克次体.结论 新疆地区广泛分布多种蜱类,携带多种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可能对人群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新疆地区分子生物学检测

    2007-2022年北京市恙虫病病例三间分布及疫源地现况

    田丽丽张继松李爽窦相峰...
    99-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北京市2007-2022年恙虫病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 采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分布特征,描述病例的空间聚集特征,分析北京恙虫病疫源地现况.结果 2007-2022年北京市累计报告1 307例恙虫病病例,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北京市恙虫病病例主要集中在9-11月.病例年龄范围10~91岁,年龄均数(56.58±13.31)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74.45%(973/1 307).北京市病例分布范围呈扩大趋势.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显示,全局Moran's I为0.208765(P<0.05),表明恙虫病在北京市呈现空间聚集特征,且存在空间正相关,病例主要聚集在平谷区,平谷区存在聚集性.结论 北京市恙虫病发病呈上升趋势,应做好传播媒介消杀工作,并针对高危人群开展防病知识宣教,降低恙虫病发病率和疾病负担.

    恙虫病疫源地流行病学聚集性

    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非成虫期淡色库蚊杀灭活性的初步探讨

    张文星张颖张瑞敏李瑞...
    104-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紫苏精油及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Culex pipiens pallens幼虫、蛹的毒性活性,为开发安全有效的植物源杀蚊剂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测定紫苏精油和纳米乳液对淡色库蚊幼虫和蛹的杀灭活性、持效性以及对非靶标生物的毒性.结果 紫苏精油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LC50分别为25.4、43.0、46.6 mg/L;紫苏精油纳米乳液对一龄、二龄、三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5.0、35.1、38.1 mg/L.在幼虫的各阶段中,同等浓度下,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明显强于纯精油;在蛹期,同一浓度下,24、48 h精油组死亡率分别为1.3%、2.0%,而精油纳米乳组分别为34.7%、40%.在高浓度下,精油杀蚊幼活性仅维持1~2d,而纳米乳液的杀灭活性可延长至5 d;精油和纳米乳对于常见水生植物是无毒的;对于水中的鱼类,纳米乳包裹精油后毒性大幅度降低.结论 与紫苏精油纯液相比,纳米乳液制剂更加稳定,对淡色库蚊幼虫、蛹的杀灭活性增高,对非靶标生物毒性减弱.紫苏精油纳米乳液有望作为一种绿色、可持续、有效的杀蚊剂,应用于现场非成虫期蚊媒控制.

    淡色库蚊紫苏精油纳米乳液杀幼剂蚊媒防制

    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现场控制效果研究

    朱敏慧刘丽军周毅彬徐智寅...
    111-11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现场控制效果.方法 选择2个农贸市场作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使用S-烯虫乙酯药片贴进行德国小蠊控制,对照组使用商家自行购药控制德国小蠊密度.通过比较2个市场的德国小蠊密度变化和发育繁殖情况,评估S-烯虫乙酯对德国小蠊的控制效果.结果 实验组在投药30 d后德国小蠊总密度下降明显,密度下降率达到67.11%,若虫密度下降率为79.79%.对照组前60 d总密度变化不大,第90天开始密度上升.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第90和120天的德国小蠊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施药现场带回的德国小蠊若虫中,外形畸形组死亡较早.施药现场带回的10个卵鞘中有3个未孵化,7个卵鞘产生的122只若虫成功羽化40只成虫,其中3个成虫翅膀出现畸形.结论 S-烯虫乙酯通过致畸和不育作用,能够减小德国小蠊种群密度,降低其繁殖能力.

    S-烯虫乙酯德国小蠊致畸

    昆虫先天免疫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包顺才卢雪侯晓晖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自然环境中,昆虫会和微生物病原体发生广泛的接触.其中,媒介昆虫携带的病毒等病原会导致严重的人类疾病或动物疫病.而昆虫主要通过先天免疫系统来应对病原体的感染.昆虫先天免疫按照其组织和作用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指由血细胞介导的吞噬、集结和包囊反应.而体液免疫则主要依靠脂肪体细胞所分泌的免疫蛋白,通过抗菌肽或黑化反应来抵御病原体.抗菌肽的激活转录,离不开相应的免疫信号通路的参与,如:Toll、1MD、JAK/STAT等.昆虫先天免疫的研究会促进新方法的开发以保护人类和动物宿主免受媒介传播病原的威胁.

    昆虫免疫先天免疫途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黑化反应

    胃肠道癌症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

    张楠张洪波于秀艳于艳辉...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寄生虫感染与癌症的关系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目前胃肠癌患者肠道单一原虫感染已有报道,但共感染报道较少见.本研究旨在明确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方法 根据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脆弱双核阿米巴和毕氏肠微孢子虫特异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检测195例临床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情况.结果 巢氏PCR检测结果显示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总感染率为48.72%(95/195).其中2种原虫共感染23例(8例:人五毛滴虫+人芽囊原虫;1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3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1例: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肠道原虫感染的24.21%.3种原虫共感染为3例(1例:人五毛滴虫+微小隐孢子虫+人芽囊原虫;2例:人五毛滴虫+十二指肠贾第虫+微小隐孢子虫),占原虫感染的3.16%.1种原虫感染67例(56例:人五毛滴虫;9例:微小隐孢子虫;1例:人芽囊原虫;1例:脆弱双核阿米巴),占原虫感染的70.52%,未检测到毕氏肠微孢子虫感染.结论 胃肠癌患者存在肠道原虫共感染且感染率较高.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显著高于含人五毛滴虫的2种原虫共感染(P=0.0022)以及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P=0.0019),而2种和3种原虫共感染病例的感染率间无明显差异(P=0.2775),表明胃肠道癌症患者中人五毛滴虫单独感染病例高于2种或以上原虫共感染病例.BLAST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感染原虫的基因序列除个别与GenBank参考序列同源性为100%外,其他基因序列在不同位点出现不同程度的碱基突变、插入或丢失现象.该研究结果为今后胃肠癌患者病因学以及诊断和防治提供了重要参考.

    胃肠癌患者肠道原虫共感染分子流行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