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地质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地质学刊
地质学刊

夏鸣

季刊

1674-3636

dizhixuekan@163.com

025-84820975

210018

南京市珠江路700号地质大厦

地质学刊/Journal Journal of G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优秀期刊、一级期刊、首届江苏期刊方阵入选期刊、江苏省双效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并长期被《中国地质文摘》等收编。本刊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及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主要刊登江苏地区地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江苏地学界在省外、国外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报导省外、国外学者对江苏地矿业的研究成果及新理论、新方法。本刊以全国广大地学及相关学科的工作者为主要读者对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铅锌矿床成矿模型及控矿要素

    蒋国鹏李昊田勇张磊...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发现了一批以火烧云铅锌矿床为首的超大型及大中型铅锌矿床,通过研究典型矿床的时空分布与形成机制,认为西昆仑乔尔天山一带中生代盆地铅锌矿床从成因方面可分为沉积-交代型、MVT型及岩浆热液型3种.通过Pb、S同位素分析,初步认为研究区铅锌硫化物具有深源特征,后期生物有机硫部分参与了成矿作用;通过C、O同位素分析,认为成矿热液属于原生成因.在总结成矿物质来源、控矿要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型,认为沉积相与同生断层是沉积-交代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断裂构造是MVT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岩浆侵入与热液接触交代是岩浆热液型矿床的主要控矿要素.

    矿床类型成矿模型控矿要素铅锌矿西昆仑乔尔天山

    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首次发现Ⅳ号锑矿体

    赵志坚邹利群唐代文石坚...
    9-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2022年,湖南锡矿山锑矿区北矿的接续资源勘查工作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北矿的老矿山矿床和童家院矿床发现了Ⅳ号锑矿体,均为层间破碎带中的锑矿体.经分析,在老矿山矿床实施的钻孔ZK3001见2层Ⅳ号锑矿体:第1层Sb平均品位为4.23%,真厚度为3.30 m;第2层Sb平均品位为1.30%,真厚度为2.00 m.在童家院矿床实施的钻孔 KZK01401见1层Ⅳ号锑矿体,Sb品位为3.96%,真厚度为1.03 m.研究表明,Ⅳ号锑矿体受断裂构造和地层联合控制,矿体产于NE向F72和F3断裂下盘的棋梓桥组硅化灰岩和层间破碎带中,单个矿体以透镜状、侧羽状、扁豆状产出,具尖灭再现特征.断裂下盘的矿体走向NE-SW,倾向NW,倾角60°左右;层间破碎带中的矿体走向NE-SW,倾向SE,倾角20°左右.龙口冲砂、页岩段及棋梓桥组中的薄层页岩是Ⅳ号矿体富集的有利屏障,具有"断裂构造+有利岩性+屏蔽层"的控矿特征.在锡矿山北矿首次发现的Ⅳ号锑矿体能够直接开发利用,既能延长矿山的服务年限,又对研究锡矿山深部构造与矿体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将棋梓桥组划为锡矿山的第二成矿空间,为该区下一步接续资源勘查找矿明确了方向,具扩大锡矿山北矿(锑矿)矿产资源的前景.

    Ⅳ号锑矿体北矿锡矿山湘中

    江西某铀矿区古外生地下水径流问题讨论

    王威王兆忠李万超赵前...
    1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恢复江西某铀矿区成矿期古地形和区域地下水古流场的基础上,使用2个典型样品的气液包裹体实测压力数据反演包裹体中液体补给区地势,认为对流运动模式下的外生水不能进入成矿期的高压岩浆中;分析矿区内9个矿物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测试结果,发现包裹体中的水部分来自大气降水.此外,10个岩浆包裹体及外生水参与的流体包裹体测温数据,以及区域矿床分布与古火山口的相对位置,也可证明矿液中的水部分来自古外生水,成矿过程中古外生水发生了"湍流"作用.

    铀矿古水文地质分析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湍流江西

    福建梅仙铅锌矿田磁铁矿成因类型与指示意义

    李秋金聂顺义孙学娟李金梅...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梅仙铅锌矿田为闽中地区的大型铅锌矿集区,矿床成矿年代与成因类型尚有争议.梅仙铅锌矿石中普遍发育磁铁矿,通过电子探针分析磁铁矿成分特征,判别其成因类型,对矿床成矿过程进行约束.研究表明,铅锌矿石中磁铁矿成矿可分为3个阶段,不同阶段磁铁矿主量与微量元素含量差异明显;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第一阶段磁铁矿属于喷流沉积成因,第二、三阶段磁铁矿为矽卡岩型;不同阶段磁铁矿的成因类型反映了梅仙矿田多期次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特征.

    磁铁矿成因类型电子探针铅锌矿田福建梅仙

    苏北废黄河三角洲地区浅表沉积物特征和指示意义

    潘刚杨彬彬许生武梁兴江...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北废黄河三角洲是中国东部沿海研究海陆交互作用的重要区域,在该区域开展槽型钻和基坑剖面调查,同时采集泥炭层样品进行14C测年,结果显示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浅表主要分布以淤泥质黏土、黏土或砂黏互层的"千层饼"状沉积物为主的潮坪-潟湖-砂坝相沉积层,以及以细砂、粉砂等砂质为主的废黄河沉积层,其形成时间分别为5-7 ka B.P.(中全新世早—中期)及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因此认为全球性气候变化是废黄河三角洲区域沉积环境演变的主导因素,中全新世早—中期全球性的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造成入海沉积物的增加,形成了全区广泛分布的以潮坪、潟湖、砂坝等微地貌为主的海陆交互相沉积;12-19世纪黄河夺淮期间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与人类改造活动共同控制了废黄河三角洲现代地貌的形成.

    全新世潟湖14C测年废黄河三角洲苏北

    江苏新沂高流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预测

    季明明孙清钟徐旭峰张少琴...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总结江苏新沂高流地区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区内1∶10 000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作,系统研究该区元素含量及组合特征,并进行找矿预测.异常结果显示该区Au、Ag、Cu、Mo、Pb、Zn、As、Sn等单元素地球化学异常明显,其中Au、Ag、Mo 3个元素的异常强度和分带性均好,其形态分布受NNE向构造破碎和碱长花岗岩体等因素制约.在研究区共圈定了 14处综合异常,通过异常评价,位于同一断裂带附近的3处异常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对综合异常开展地球化学剖面查证工作,结果显示其中1处Au、Cu等元素峰值均位于NNE向断裂带中心位置.结合该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初步总结了研究区金、多金属矿找矿标志,为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间接依据.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异常评价找矿预测新沂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标志层特征及形成机制

    赵欣庞军刚赵琳雁刘鑫源...
    49-5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大量的钻探、测井、露头数据,对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标志层的岩电特征、层序地层意义及形成的沉积环境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主要发育灰岩、砂岩、泥岩及煤层标志层,依据层序界面的特点将研究区上古生界划分为5个二级层序、12个三级层序,其中SQ1-SQ5属于海相地层层序,SQ6-SQ12为陆相层序.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总体上经历了海相—海陆过渡相—陆相的沉积演化过程,标志层受沉积相横向变化的影响,主要形成于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河流、湖泊、障壁海岸以及浅海陆棚沉积体系.在划分地层及地层对比过程中,可通过控制标志层、对比相邻井、参考厚度变化等,合理、准确地划分地层.

    上古生界标志层层序地层形成机制鄂尔多斯盆地

    陆路交通工程数字化工程地质调绘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张曦石碧波郑洪张凯翔...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工程地质调绘中引入室内外协同作业法,并根据"室内虚拟地调—室外调绘核查—室内资料整理"三步走的标准业务流程,基于GIS平台开发适用于前述方法的网页端、桌面端、移动端与服务器端应用系统,研究多数据融合、区域地质图剖切、数字化产状量测、数字化采集模板配置与多端数据协同技术,革新地质调绘作业模式并提升成果质量.归纳了数字化调绘流程标准、数字化调绘技术要求标准与调绘成果标准,并在宜涪铁路得到了良好的工程验证.总结发现,室内外协同作业模式能适当减少室外工作量,提升工程地质调绘的效率与质量;室内虚拟地质调绘能合理利用丰富的数据,扩展地质调绘的宏观视角与成果的连续性;独立配置的地质调绘模板,保证了室内外地质调绘体验的一致性与数据的传承性,降低了软件系统的维护难度.

    工程地质调绘数字化室内外协同应用系统宜涪铁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空间数据库建设方法

    袁启玉李仰春吴亮黄辉...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MapGIS平台,应用新技术和新方法,根据统一标准和要求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和图形空间数据库.该图集成了近20多年来全国1∶5万和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重点成矿区带1∶50万~1∶100万地质编图、部分省区地质志、基础地质科学研究等新成果和新资料,系统更新了全国区域地层系统、全国岩浆岩时空序列及变质岩分布与变质作用框架,建立并完善了区域地层格架,划分了全国大地构造单元,新确认一批区域性重要构造界面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智能地质编图技术,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大区同时编图,按省(区)分别进行地质单元、地理数据、数据结构无缝拼接,绘制"全国地质一张图",形成库图一体成果.数据库数据量约1.65 GB,标示地质体78 194个、火山口或火山喷发中心308个、重要化石点和化石群221个、金钉子12个、同位素年龄数据1 197个、代表性钻孔(含大陆深钻)125个.该数据库填补了国家地质数据库体系空白,为地质大数据、"地质云"建设和服务提供了基础数据源,为自然资源规划管理、基础地质和资源环境背景研究、环境治理和灾害防治、国际合作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1∶150万空间数据库库图一体MapGIS

    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及污染评价

    欧阳凯刘强闫玉茹项立辉...
    7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采自江苏潮间带的824个表层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元素Cu、Pb、Zn、Cr、Cd含量进行测定,采用相关分析法对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来源进行了解析,根据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GB 18668-2002)对沉积物进行分级评价,同时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Zn、Pb含量均符合一类沉积物标准,Cr、Cd、Cu含量均符合二类沉积物标准;研究区Cu、Pb、Zn元素在物源或富集特征上具有相似性,Cd元素不受元素"粒度控制律"控制,其含量分布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江苏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总体污染和潜在生态危害处于低风险级别,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由大到小依次为Cd>Pb>Cu>Cr>Zn.

    潮间带表层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江苏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