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科技
环境科技

孙菱

双月刊

1674-4829

jshjkj@126.com

0516-85635681;85635682

221002

江苏省徐州市黄河南路60号

环境科技/Journal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徐州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所、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联合主办的以直接为环境污染防治实践服务、以实用技术、成果推广为主的环境科学技术类杂志。重点报导报送环境科学最新实用技术、科研成果、治理开发及国内外最新信息与动力、对各类厂矿企业、环保产业部门、科研、监测、环境管理教学等单位均有较强参考价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温度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中氨氮去除的影响研究

    胡健陈增丰马壮王越婷...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常出现夏季高温导致生化污泥失活、出水氨氮不达标的问题,利用杭州市某垃圾中转站的渗滤液和活性污泥,探究了温度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处理过程中氨氮去除的影响.通过小试试验探究得出,高温条件下活性污泥对氨氮的去除效果随温度的升高而逐渐降低;当生化系统温度小于 40℃时,简单的降温措施即可恢复污泥的活性;当活性污泥受到 40℃以上的高温损伤后,生物膜结构受到破坏而彻底失活,生化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降至 20%以下,此时仅通过降温措施并不能有效恢复活性,需重新接种污泥或添加硝化菌剂方能快速恢复氨氮去除功能.因此,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应通过设置冷却塔等措施避免活性污泥处于 40℃以上的高温环境中.

    温度垃圾渗滤液氨氮生化处理活性污泥

    固化改良对底泥中Cd迁移转化的影响研究

    胡偲倢谭艳忠邱进生傅利...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金属污染底泥是疏浚底泥中较难处理的一种底泥,不仅需要改善其理化性质,还需要考虑重金属在底泥中的迁移转化.在石马河底泥中加入外源Cd2+并养护,同时加入固化材料和改良材料组合配方,研究在改善底泥理化性质的同时,固化材料和改良材料对Cd在底泥中迁移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底泥中加入外源Cd2+后,养护龄期达到7d时,底泥中Cd的形态基本稳定;加入以水泥为主的固化材料时,有助于底泥中Cd的形态从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且水泥的添加量越高,底泥浸出液中Cd的含量越低,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石马河底泥的固化配方宜为"40 kg/m3水泥 + 5 kg/m3 石灰 + 5 kg/m3 石膏";加入腐殖酸和稻草粉也有助于底泥中的Cd从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且稻草粉添加量宜为 200 g/kg,腐殖酸添加量宜为 5~10 g/kg.本研究成果可以为重金属污染底泥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关键参数和科学依据.

    固化材料Cd污染底泥迁移转化浸出液

    改性海绵铁用于含磷废水的处理

    雷若莹王震张若男张元栋...
    13-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酸活化制备改性海绵铁,并对初始pH值、反应温度、共存阴离子等因素对除磷效果的影响进行讨论.结果表明,硫酸活化后的改性海绵铁表面呈花瓣状或珊瑚状粗糙结构,有效提高了其比表面积和孔容.在改性海绵铁投加量为 6 g/L,总磷初始质量浓度为 5 mg/L,反应 6h条件下,酸改性海绵铁对总磷去除率达 95%,较原来提高了19.6%.低pH值和高温有利于海绵铁吸附除磷,Cl-,SO42-等共存阴离子则可加快除磷速率,但CO32-的抑制效果较为显著.酸改性后的海绵铁具有较好的连续除磷能力,且未出现板结情况.

    海绵铁改性除磷

    高原高寒地区应急保障垃圾处置实验

    胡孙陈纪赛周永贤张永良...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促进我国高原高寒地区应急保障技术及装备高质量发展,实现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垃圾及时无害化焚烧处置.依托于公司参与的"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研项目,通过中试实验方法,在海拔 3 540 m,环境温度-16℃条件下,以格尔木纳赤台为实验场地,验证在高原高寒应急条件下移动式垃圾处置系统对现场存在垃圾的焚烧处置效果.结果表明,该系统可满足高原高寒地区灾害现场 200 kg/h垃圾应急保障处置工作,烟气排放符合GB 18484-2020《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要求,可有效为高原高寒地区垃圾处置提供技术及装备支撑.

    移动焚烧系统高原高寒医疗垃圾动物尸体

    水产养殖尾水高效脱氮技术和装置的研究

    李华超
    22-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脱氮生物滤池技术与流离生化法,构建了以脱氮为主要目的、兼顾其他指标达标处理的水产养殖尾水净化装置,在野外条件下,探究其对低C/N、高浓度DO的水产养殖尾水中主要污染物的去除效率.在间歇式进出水、无曝气、HRT为 4.8 h的运行工况下,通过连续 6 个月的跟踪监测,分析了水质指标的变化及尾水净化后主要污染物的去除率.研究表明,实验装置对低C/N、高浓度DO的水产养殖尾水反硝化脱氮效率较高,对其他污染物也有较好的净化效果,各项主要污染物均可稳定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

    水产养殖尾水水质净化生物滤池反硝化脱氮低C/N

    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热处置工艺探索

    肖愉元妙新徐华锺陈伟伟...
    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决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处置工艺较为复杂、处置成本较高等问题,考察了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对有机-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热处置工艺参数.试验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加热温度的提高,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石油烃的含量逐渐下降,铜、镍、铅、镉、砷和汞的浸出浓度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弱酸提取态含量占比逐渐下降.400℃下加热,随着加热时间的增加,各重金属的浸出浓度逐渐降低.加热后土壤粘粒含量下降、粗砂粒含量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pH值有所降低,水溶性盐总量显著提高.最佳热处置工艺为 400℃下加热 4h,各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均达到地下水Ⅳ类水质标准,有机污染物含量满足一类建设用地要求.

    有机污染物重金属复合污染加热

    基于自然要素的大尺度河流水环境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田雪琪王华曾一川陈经纬...
    34-3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环境承载力是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指标,用于水资源的合理规划与管理,确保水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探讨适用于大型河流的更为系统全面的水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在现有水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选取长江干流为研究对象,以"自然要素、水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经济"4 个方面作为指标层,共选取 25 个具体指标,运用改良的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干流水环境承载力的时空尺度变化趋势进行了评价,通过ARIMA模型预测了长江干流未来 3年水环境承载力的发展情况.结果表明,综合指标分值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综合得分由-1.66 逐渐上升为 1.26,从Ⅳ级(差)上升为Ⅰ级(优),未来 3 年将继续保持小幅度上升趋势.

    长江干流水环境承载力主成分分析时空变化特征模型预测

    退耕还林地生态环境损害评估案例分析及应用

    周海兰姜苹红唐彬赵文涛...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林地生态环境损害事件日益增加.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或同一生态系统在不同区域所提供的生态服务功能侧重均不同,鉴定评估林地生态系统的环境损害价值时应选用不同的测算方法.通过阐述理论公式法和实际监测法的原理和适用范围及其在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中的应用,并对量化过程中参数的选取原则与方法进行说明.结合案例分析非法占用退耕还林地导致的生态环境损害范围和程度,计算出 2012 年~2019 年的生态环境损害价值量为 205 万元.研究退耕还林地生态环境损害典型案例,并将其推广应用于小规模普通林地,对林地生态环境损害案件的鉴定评估环节具有重要引领作用.

    生态环境损害退耕还林地理论公式法生态服务功能价值鉴定评估

    徐州市近十年区域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分析及防治策略

    吴涛翟晓永彭宏森赵玉军...
    47-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综合评价徐州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状况,进一步探讨徐州市区域声环境存在的问题,基于徐州市 2013 年~2022年区域声环境监测数据,综合分析了徐州市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十年徐州市区域声环境质量处于 53.5~56.7 dB(A)之间,总体保持稳定且有向好趋势;从声源构成来看,社会生活噪声在历年城市区域环境噪声的构成占比巨大并且逐年上升,社会生活噪声来源广泛不易控制;交通噪声在历年非安静区所覆盖面积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要使区域声环境质量得到有效的改善,交通噪声源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声环境质量区域噪声声源构成声源强度噪声防治

    固定污染源废气颗粒物现场测试关键性能指标校验方法的研究

    武超刘倩倩陈波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污染源颗粒物监测方法虽保证了质量但耗时过长;而快速检测方法多以间接测量为主,测量信号与质量浓度量的对应关系无法现场进行校核.基于便携式振荡天平法采用标准膜重量直接验证方式解决了设备性能无法现场核查的难题,无需重新建立测量信号与质量浓度量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在水平振动为 56.2~94.4 dB,垂直振动为 58.4~96.5 dB条件下,测试前、后振荡天平称量值与标准滤膜定值的相对误差均不大于±3.5%,标准偏差均小于 0.5%.该研究为固定污染废气颗粒物的现场快速监测提供了有效的质量保证.

    固定染污源颗粒物现场监测性能指标校验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