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净水技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净水技术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
净水技术

上海市净水技术学会;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科学技术委员会办公室

吴今明

双月刊

1009-0177

shjsjs@126.com; jsjs@waterchina.cn

021-66250061

200032

上海市宛平南路75号楼1号楼2405室

净水技术/Journal Water Purification Techn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水处理专业的科技期刊,是上海市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净水专业刊物。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美国《化学文摘》等国内外多家重要数据库收录。创刊24年来在传播国内外饮用水、城市给水、纯净水、工业用水、循环冷却水、污水处理、离子交换及功能膜、中水回用、水质检测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信息。内容有理论有实践,深受净水工作者的欢迎。在净水技术方面是具有权威性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疫情影响下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水量水质统计分析

    徐菡玲王湘崔佳陈积义...
    100-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保障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安全运行和达标排放,文中选取长沙市某污水处理厂近 6 年进水水量和进出水水质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该污水处理厂的日均进水量在2018 年—2023 年3 月近6 年期间,于2020 年达到最低,主要是受2020 年年初新冠疫情所采取的封控措施影响;当年的进水水质受疫情和降雨量的双重影响,除 2022 年外,2020 年 BOD5、CODCr 和SS浓度较其他年份均大幅下降,而氨氮、TN和TP浓度降低相对较小。2022 年进水BOD5 和SS低于其他年份可能是受 2022 年相对严重的疫情和干旱天气的影响,管道中污染物沉积进行厌氧水解导致。以疫情初始的 2020 年数据为研究对象,该年内各水质指标的进水浓度波动范围较大,总体上在冬季相对较高,在 1 月底—2月底和夏季偏低。实测出水水质浓度均达到设计出水水质标准,其中SS的去除率最高,而TN的去除率最低,改良式序列间歇反应器(MSBR)能够去除大部分的TN和氨氮。进水BOD5/CODCr、BOD5/TN和BOD5/TP的平均值分别为 0。58、4。95 和 46。34,1 月底—2 月底受疫情影响出现短暂的急剧变化,但总体进水可生化性较好、碳源充足,可采用生物除磷工艺。在碳源不足时,为保证出水达标,可考虑化学辅助除磷。研究结果可为疫情影响下类似污水处理厂的设计和运行提供参考。

    污水处理厂水量水质变化统计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长沙市

    基于低温干化试验的污泥热质传递数值模拟

    吴文庆杨航方宁梅晓洁...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干化处理是促进污泥减量的有效手段,低温干化技术以耗能低、污染小的优势在污泥处理领域中备受关注。文中通过试验探究了污泥干化过程中比体积和孔隙率的变化情况,由此建立数学模型开展污泥干化的数值模拟。此外,对污泥干化特征进行了描述,对污泥干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讨论了污泥在实际干化过程中的翻抛情况。结果显示,考虑了体积收缩后的模拟结果更接近真实情况,污泥干化的影响因素诸如污泥含水率、太阳辐射强度以及空气湿度对污泥干化速率有显著的影响,空气温度和风速的影响相对较小。干化条件直接影响污泥的含水率分布,干化剧烈时,污泥含水率分布不均匀,出现"蒸发前沿"现象;而干化缓慢时,污泥含水率分布均匀。含水率分布决定污泥翻抛频次,含水率分布越不均匀,翻抛对干化的效果越明显。

    污泥低温干化数值模拟影响因素干化特征含水率分布

    长江下游生态岛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

    李现瑾房慧德魏浩斌葛会超...
    118-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长江下游地区农村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对长江入海口崇明生态岛A镇的农村地区展开了污水排放调研。结果表明:A镇户均常住人口为 1。55 人/户,人均用水量为 79。5 L/(人·d),平均折污系数为 0。76。农村生活污水中黑水排放量小、污染物浓度高,人均黑水水量占排水量的 29。90%。农村生活污水时排水量、污染物浓度波动较大,7:00-8:00 污染物浓度较高,在 20:00 排水水量达到全天的最大值。全年人均日排水量变化较大、日负荷变化较小,在国庆节、春节等节日人均排水量、负荷较大。研究结果对于长江下游生态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模式选择、装备研制、提标及资源化模式的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农村生活污水人均污染物负荷排放规律长江下游环境监测

    再生水回用对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生态效应的影响

    甄晨曦刘熙刚张晓斌赵荔...
    125-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生水回用是降低水污染、改善水环境、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但这一过程同步增加了药剂和能源的消耗,以及温室气体排放等。研究再生水回用对典型污水处理工艺的生态效应影响,可为污水处理策略的全过程优化提供支持。文中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从元素资源消耗(ADPE)、化石燃料消耗(ADPF)、臭氧层耗竭(ODP)、全球变暖(GWP)、酸化(AP)、富营养化(EP)、淡水生态毒性(FAETP)、陆地生态毒性(TETP)和人类毒性(HTP)9 种环境效应,对比分析了常规污水处理工艺AAO和再生水处理工艺AAO+MBR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AAO+MBR工艺对EP的削减效果是AAO工艺的 1。1倍,污水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厌氧/缺氧/好氧(AAO)工艺;AAO+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对ADPE、ADPF、ODP、GWP、AP、FAETP、TETP、HTP的负面影响均高于AAO工艺;进一步在 20%、40%、60%、80%和 100%不同再生水回用率情景下比较AAO工艺和AAO+MBR工艺对 9 种环境效应的影响,发现再生水回用率显著影响ADPE、ADPF、FAETP、ODP,当再生水回用率为 100%时,对环境影响下降 45%~100%;对AP、GWP、TETP、HTP的影响较小,当再生水回用率为 100%时,对环境影响下降 17%~25%;对EP影响则不显著,随着再生水回用率变化,EP基本保持不变。研究可为污水处理决策优化提供支持。

    再生水生态效应污水处理工艺生命周期评价

    载铁活性炭对酸性嫩黄G的吸附机理

    赵博宇张羽彤姜宇彤李晓悦...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高效处理酸性嫩黄G(AYG)废水方法,采用浸渍法制备载铁活性炭(Fe-AC)作为吸附剂,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及比表面积方法对改性前后活性炭进行表征分析。研究采用Box-Behnken Design响应面分析了各因素及其交互作用对AYG的去除影响,并探讨了Fe-AC吸附处理AYG的机理。结果表明:3 个因素对AYG去除影响的显著顺序为Fe-AC投加量>处理时间>pH。最佳处理条件:Fe-AC投加量为 9。51g/L、处理时间为 40。79 min、pH值为 4。23。Fe-AC吸附AYG遵循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为0。010 2~0。619 3 g/(mg·min),吸附过程符合Temkin吸附等温模型。机理分析结果表明,Fe-AC含氧官能团增加,表面粗糙,比表面积及单点吸附总孔容增加,裂缝、凹陷丰富,存在多层吸附现象,为其吸附AYG提供了更多结合位点,更利于其与吸附质结合,增加其对AYG吸附量。

    载铁活性炭(Fe-AC)酸性嫩黄G(AYG)表征分析响应面法(RSM)吸附机理

    基于CNN-LSTM的工业出水水质预测模型

    杨潞霞王梦冉林兴亮付一政...
    143-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业废水含有多种污染物,提前预测工业废水水质从而快速对其进行相应处理具有重要意义。为此,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和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融合的工业废水水质污染物指标预测模型(CNN-LSTM)。为了更好地捕捉工业废水数据的时序性和动态性,模型设置了多个滑动窗口。使用CNN算法将时间序列数据进行高维特征提取,利用LSTM模型学习时间序列数据的时序特征,建立CNN-LSTM工业废水预测模型,并对废水水质中的化学需氧量(CODCr)、氨氮、总磷(TP)3 项指标进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与CNN和LSTM两个基准模型相比,CNN-LSTM预测模型的平均绝对值误差率(MAE)和均方误差率(MSE)均较小,预测效果较优。该模型能较好地实现对工业废水出水水质的准确预测,可为工业废水水质的在线监测和精准控制提供有效的、可行的技术支持和决策依据。

    卷积神经网络(CNN)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工业出水水质预测滑动窗口方法预处理归一化

    某排水泵站全地下式初雨调蓄池设计

    袁红丹
    150-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面源污染负荷正在逐年提高,对区域河道、湖泊等水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排水系统末端设置初雨调蓄池,是控制径流污染、改善区域水环境的重要工程性措施之一。文章结合上海市位于商务区的某已建排水泵站处新建全地下初雨调蓄池的设计实例,针对全地下式初雨调蓄池的建设形式、运行模式、主要工艺类型选择等方面的主要问题,在占地面积、经济投资、管养维护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证分析,并介绍了该初雨调蓄池主要工艺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案,可为同类型全地下式排水泵站初雨调蓄池的设计提供一定思路参考。

    分流制排水系统面源污染初雨调蓄池全地下式论证分析

    基于高程模型和2D模型的城区自排系统提标改造方案

    唐文
    158-165,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已建城区自排系统的提标改造需求日益迫切,但对保留自排模式可行性进行定量分析,或增加分散调蓄设施实现市政系统提标的研究较少。文章以上海市某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字高程模型并耦合排水模型,通过竖向分析、内涝风险评估等进行定量分析,比选排水模式;并采用总体提标和局部内涝防治相结合的途径,实现系统排水能力达标。研究表明,研究范围内 90%以上区域可结合城市更新达到自排标高要求;局部高风险积水区可采用"雨水溢流井-调蓄管道-一体化泵井"的分散提标调蓄设施,结合雨水管道翻排有效消除积水。研究可为已建城区自排系统的提标改造提供参考。

    自排系统提标改造分散式调蓄设施数字高程模型InfoWorks二维模型

    生物质电厂底渣对微污染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阳子杰陶红李飞鹏俞海祥...
    166-1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生物质电厂底渣(BAR)的处理处置问题,采用磁力除铁并用多层筛网同步筛分机进行磁选、筛分、清洗工艺得到不同粒径(L1:0。25~0。50 mm、L2:0。50~1。00 mm、L3:1。00~2。00 mm、L4:2。00~4。00 mm、L5:4。00~8。00 mm)的BAR样品,并通过搭建快速小型柱测试(RSSCT)装置对微污染原水进行净化试验,以明晰不同粒径BAR对水质净化效果的影响。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手段对BAR进行了表征,并以 15 d内出水浑浊度、化学需氧量(CODCr)、总磷(TP)和氨氮等指标评价了其去污性能。结果表明:L2、L3 对原水的处理效果整体较为优异,15 d内出水浑浊度、CODCr、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 88%、40%、35%以上,这与BAR的吸附作用及微生物降解有关;L4、L5等大颗粒因填充密度小、系统氧气充足,从而促进硝化细菌的生物活性,在运行后期(11~15 d)对氨氮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5%以上;而L1 的粒径过小导致其容重、填充密度较大,在运行过程中会出现水流断层、氧气缺乏、微生物活性不足等现象,阻碍了对原水中各类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此外,经柠檬酸-壳聚糖复合改性得到的M-L2,相较于L2,对原水中CODCr、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由 42。05%、40。97%增至 80。28%、60。36%,提升效果显著,与市售填料沸石、陶粒等水平相当,且成本更为低廉。研究结果为不同粒径BAR的高值化应用以及改性BAR在微污染原水预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撑。

    生物质电厂底渣粒径填料改性微污染原水

    某地下污水厂MBR膜运行效率及工艺控制分析

    吴明明周毅熊珍张诗雄...
    176-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缺氧-厌氧-好氧+膜生物反应器(AAO+MBR)工艺在污水处理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广大专家、学者对MBR膜的运行效率、工艺控制研究较少。文中结合武汉市近年来建设的一座 10 万m3/d规模的全地下式污水处理厂的运行经验,对AAO+MBR工艺设计概况、运行效率、工艺控制要点、运行电耗进行研究,尤其对MBR膜的处理效率进行了重点研究。结果表明,MBR膜对进膜污水中的CODCr、氨氮、TN、TP均有一定的降解处理能力,除TN的去除率较低(10%~37%)外,其他污染物指标去除率均可达到 40%以上。其中,氨氮、TN的降解速率影响因素与传统生化处理一致,主要为温度、碳源。研究以期为后续类似项目设计、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AAO+MBRMBR运行效率地下污水厂电耗分析工艺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