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王基铭

月刊

1001-4160

jshx@home.ipe.ac.cn

100190

北京中关村北二街2条1号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Journal Computers and Applied 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数字化期刊群》全文引用期刊。其特点是:时效性强,密切跟踪计算机科技发展动态,以最快的速度精选刊登计算机专业的新理论、新技术及其在各领域应用成果的论文。既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又有实际指导意义。编辑管理规范,系《CAJ-D规范》执行优秀奖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ILNS-SVDD的多工况过程故障检测应用研究

    谢彦红薛志强冯立伟张成...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支持向量数据描述(Support Vector Data Description,SVDD)方法在多工况过程故障检测中建模的准确性,提出了改进的局部近邻标准化(Improved Local Neighbor Standardization,ILNS)和SVDD结合的过程检测方法.首先寻找每个样本的第一近邻样本,再寻找第一近邻样本的局部前k近邻集,用近邻集的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数据标准化,然后对标准化数据利用SVDD进行数据检测.改进的局部近邻标准化方法能够将多模态数据融合为单模态数据,建立更为准确地SVDD模型,提高了SVDD多工况过程检测精度,通过数值仿真和半导体数据实验,验证了ILNS-SVDD方法的有效性及优良性.

    多模态局部近邻标准化支持向量数据描述故障检测

    多时变扰动下的PID控制性能评估

    徐锐王志国赵顺毅刘飞...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时变扰动是影响控制系统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存在多个时变扰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基于多模型加权的PID最小可达方差控制性能评估方法.首先,根据每个扰动的特性设计子PID最小可达方差控制器;然后,基于扰动作用时间构造权重以设计多模型加权控制器,再以此控制器作用下系统输出所能达到的最小方差作为基准评估PID控制系统的性能.最后,通过仿真实例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性能评估时变扰动PID最小可达方差多模型加权

    基于CAPE-OPEN标准的Gibbs反应器单元模块开发

    郑俊强孙晓岩王建平曹晓荣...
    1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Gibbs反应器单元模块是以Gibbs自由能最小为原理计算化学反应平衡和相平衡,在化工流程模拟计算中具有重要地位.通过在Rand法中引入拉格朗日乘子并结合最速下降法建立Gibbs反应器单元模块的数学模型,采用C++语言和COM组件技术,开发了遵循CAPE-OPEN标准的Gibbs反应器单元模块.通过两个实例模拟验证所开发单元模块并将计算结果并同化工流程模拟软件Aspen Plus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所开发的Gibbs反应器单元模块能够有效模拟汽液相化学反应过程,并且计算结果与Aspen Plus基本一致,从而验证该单元模块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Gibbs反应器Gibbs自由能最小Rand法CAPE-OPEN

    喹诺酮酸类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的2D-QSAR研究

    康家雄朱江李爱秀肖泽云...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HIV-l整合酶(integrase,IN)是病毒复制过程的关键酶,已被证实是开发抗HIV-1药物的一个理想靶标.针对48个喹诺酮酸类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tegrase strand transfer inhibitors,INSTIs),利用遗传函数逼近法(genetic function approximation,GFA)构建10个抑制活性与优选的分子结构描述符之间的二维定量构效关系(2D-QSAR)模型,从中优选出最佳的模型并对其进行验证,据此探究影响抑制剂生物活性的主要分子微观结构因素,希冀为其进一步结构优化提供理论指导.所建立的最优2D-QSAR模型的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2为0.8903,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为0.8213,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和明显的统计学意义.该研究表明,喹诺酮酸类INSTIs的生物活性主要受Jurs_RPCG、Shadow_nu、BIC、ALogP、Dipole_X以及Dipole_Y描述符的影响,为其进一步结构修饰,开发高效抗HIV-1药物奠定了理论基础.

    喹诺酮酸类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遗传函数逼近法二维定量构效关系

    基于HDH的沼液浓缩过程的厂级动态控制设计

    李想薄翠梅李俊张广明...
    3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基于加湿除湿(HDH)原理的沼液循环蒸发浓缩处理过程,开展厂级动态协同控制方案设计.影响浓缩效率和成本的主要变量是蒸发塔沼液进料量、空气进料量和加热蒸汽流量,通过动态特性分析计算每个操作变量的可行域,在可行域内进行稳态实验获取最佳稳态操作工况.以蒸发量200 kg/h、SSC(每kg消耗蒸汽/每kg蒸发水)低于0.4为控制目标,设计了蒸发量-SSC协同控制方案和循环浓缩切换控制等厂级动态控制系统,将控制系统在农村沼液处理中试装置调试运行.将实际实验结果和文献相比较,实际蒸发量为201.22 kg/h,SSC为0.346,系统运行稳定控制效果满足设计要求,可进一步运用在农村沼液处理.

    沼液浓缩HDH原理SSC自控系统

    页岩油中芳烃加氢集总反应动力学研究

    代飞张雅琳王刚王燕...
    43-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对页岩油芳烃加氢过程的分析,建立了页岩油加氢八集总动力学模型和反应网络.根据不同温度和空速下的页岩油加氢小试实验数据,采用MATLAB优化算法回归得到加氢动力学模型参数.随后模型的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和实验值相吻合.在此基础上模型可有效用于加氢产品分布的预测及工艺条件的优化,该工作为页岩油加氢过程的设计提供了指导.

    页岩油加氢集总动力学

    SO42-微观水合结构DFT研究

    刘红艳周永全房春晖朱发岩...
    5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方法系统研究硫酸根阴离子水合团簇,[SO4(H2O)n]2-(n=1-18),微观水合结构.理论计算采用∞B97XD泛函和6-311 ++G(d,p)基组.每个尺寸团簇结构,尽可能考虑所有合理初始结构,以此进行结构优化和频率分析等.结果 表明,气相和液相条件下SO42-与H2O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和溶剂稳定化能均与团簇尺寸n成线性关系,因此优化得到稳定结构均是合理构型.在[8O4(H2O)n]2-水合团簇稳定结构中,氢键的形式有两种,即溶质-溶剂(SO42-…HOH)之间形成的对称双氢键,以及溶剂-溶剂(H2O… HOH)之间形成的氢键.当[8O4(H2O)n]2-水合团簇的尺寸为5个水分子时,由于水分子内氢键的形成,出现氢键环状结构,且团簇结构中出现水分子内氢键时,结构较为稳定.随着n增加,氢键结构逐渐变为网状直至稳定的笼状.通过能量参数和键参数分析可知,当团簇尺寸n≥18时,5O42-第一水合层水分子数≥9,而第二水合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随着浓度降低SO42-与H2O分子之间总相互作用能增加,溶液中溶剂-溶质相互作用增强.

    [SO4(H2O)n]2-水合团簇微观结构DFT氢键

    基于SolidWorks的换热器管板参数化设计

    周安吉阎志祥雪冰锋史彬...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降低换热器中非标件管板设计的复杂性,提出了最小单元布管法求出管板上管孔中心坐标集合的设计草图,应用SolidWorks二次开发技术对管板三维模型进行参数化设计,通过修改工程图参考方法实现标准工程图的自动生成,实现了从设计草图到三维建模再到工程出图的管板自动参数化设计.实际应用表明,该方法能实现常见管板的快速设计,使管板的平均绘制时间由传统的4工时缩短为0.5工时,有效地提高了管板设计效率.

    SolidWorks换热器管板参数化设计

    物联网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综述

    郭志鹏李娟赵友刚官洪民...
    7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中的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ks,WSN)技术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但由于其涵盖了较多的技术种类,使得现有的研究多数注重于如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整体上对IoT中的WSN及其关键技术介绍的相对较少,这就使得读者或初学者对于WSN的关键技术没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不利于后续的研究发展.为了使读者可以尽快对所有概念有个清晰的理解,本文首先总结了WSN所涵盖的关键技术,然后根据各种技术固有的技术特点和特征对其进行了系统分类,并提出了一种WSN关键技术分类框架.在该框架下对涉及到的主要技术进行了阐述,最后探讨了IoT中的WSN技术有待解决的问题:提高通信可靠性、降低节点能耗、提高定位精度、提高网络安全性、建立普适网络传输新模型等.未来WSN将向综合一体化的信息感知网络方向发展,通过影响人们生活各个方面,从而深刻改变人与物、物与物的交互方式,并随着“智能物联网”概念的提出,未来WSN的应用将无处不在.

    无线传感器网络(WSN)物联网(IoT)关键技术信息感知

    RIPP汽油精准调合技术

    王雁君张蕾房韡王鑫磊...
    8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析了我国车用汽油质量标准的演变历程,介绍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RIPP)自主开发的汽油管道调合成套技术,并结合某炼油企业十余年来汽油质量升级的过程介绍该技术的应用效果.提出要实现国Ⅵ汽油的高效生产和利润最大化,一方面要研究汽油的微观分子组成、物性预测、调合规则和宏观生产调度优化等基础支撑技术,另一方面要开发工业生产环境下的高精度分析和精准控制优化等工程应用技术.

    精准调合汽油调合分子水平调合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