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血清微小RNA-184、微小RNA-451a表达对Ⅰ~ⅡA期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

    范骏魏可骆金华薛磊...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核糖核酸(miRNA)-184、miR-451a表达对Ⅰ~ⅡA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在本院行根治性切除术的203例Ⅰ~ⅡA期NSCLC患者为NSCLC组,随访2年根据复发转移情况分为复发转移组30例和无复发转移组173例;另选取同期87名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Ⅰ~Ⅱ A期NSCLC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对复发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NSCLC组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203例Ⅰ~ⅡA期NSCLC患者术后复发转移率为14。78%(30/203)。与无复发转移组比较,复发转移组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A期NSCLC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ⅡA期、低分化、术后辅助化疗,独立保护因素为miR-184升高、miR-451a升高(P<0。05)。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联合预测Ⅰ~ⅡA期NSCLC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曲线下面积为0。868,大于血清miR-184、miR-451a表达单独预测的0。784、0。7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Ⅰ~ⅡA期NSCLC患者血清miR-184、miR-451a呈低表达,与根治术后复发转移密切相关,血清miR-184、miR-451a联合检测对Ⅰ~Ⅱ A期NSCLC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根治性切除术微小核糖核酸-184微小核糖核酸-451a复发转移

    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营养补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矩阵分析

    邵晴
    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营养补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性矩阵。方法 选取216例鼻咽癌同期放化疗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营养补充认知度,收集患者一般资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分析鼻咽癌放化疗患者营养补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进行重要性矩阵分析。结果 放化疗2个月时,鼻咽癌患者的血红蛋白、前白蛋白水平低于放化疗前和放化疗结束后2个月,营养状况评分、营养不良发生率高于放化疗前和放化疗结束后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问卷评估结果显示,鼻咽癌患者营养补充认知总分为(37。44±6。10)分。年龄、农村居住、回避应对、肿瘤分期、社会支持、学历和心理弹性是鼻咽癌患者营养补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P<0。05)。重要性矩阵分析结果显示,回避应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重要性较高,改善难度较低,进入优先改进区域;年龄、农村居住、肿瘤分期、学历的重要性、改善难度均较高,进入次优改进区域。结论 鼻咽癌患者的营养补充认知度的影响因素为农村居住、年龄、回避应对、学历、心理弹性、肿瘤分期和社会支持,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因素改善患者营养认知行为。

    鼻咽癌营养补充认知度放化疗营养不良发生率重要性矩阵

    布托啡诺通过下调布托啡诺调节音猬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通路抑制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

    张杰潘苑张源志
    13-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布托啡诺调节音猬因子(SHH)/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GLI1)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将胶质瘤LN229细胞分为对照组、布托啡诺低剂量组、布托啡诺中剂量组、布托啡诺高剂量组以及布托啡诺高剂量+pc DNA3。1组、布托啡诺高剂量+pc-SHH组。MTT和Edu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SHH mRNA、GLI1 mRNA表达水平;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Ki-6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裂解的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3)、SHH和GLI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布托啡诺可降低LN229细胞活力、增殖率,减少细胞迁移和侵袭个数(P<0。05)。布托啡诺可降低LN229细胞中SHH mRNA、GLI1 mRNA表达水平及Ki-67、MMP-2、SHH和GLI1蛋白表达,促进细胞凋亡和增高Cleaved-Caspase-3蛋白表达(P<0。05)。过表达SHH可部分逆转布托啡诺对LN229细胞的抑制作用(P<0。05)。结论 布托啡诺可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恶性生物学行为,其机制可能与抑制SHH/GLI1信号通路有关。

    布托啡诺音猬因子胶质瘤相关癌基因同源物1信号通路胶质瘤细胞

    治疗前预后营养指数及营养相关指标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曾晓玲刘洋方芳童金平...
    19-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治疗前预后营养指数(PNI)及营养相关指标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2020年12月宜宾市2家医院收治的21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截止日期为2022年12月30日。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各指标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和最佳截断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Log-rank检验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探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210例患者平均总生存期为21。8个月,随访期内死亡140例(占66。7%),患者1年生存率为54。6%。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前白蛋白、淋巴细胞、PNI和体质量指数预测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856、0。689、0。833、0。927和0。647,最佳截断值分别为36。0 g/L、205。0 mg/L、1。85 × 109/L、46。5和21。0 kg/m2。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NI、白蛋白、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均为脑胶质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5)。生存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NI<46。5和PNI≥46。5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5。1%和84。2%,白蛋白<36。0 g/L和白蛋白≥36。0 g/L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35。8%和74。3%,WHO分级Ⅱ级、Ⅲ级和Ⅳ级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0。2%、55。2%和16。3%。结论 脑胶质瘤患者预后与PNI、白蛋白和WHO分级有关,其中PNI对脑胶质瘤患者预后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脑胶质瘤预后营养指数白蛋白预后Kaplan-Meier生存曲线

    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在小鼠卒中后中枢痛中的作用和机制

    戴晨黄天丰陆大浩
    24-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在小鼠卒中后中枢痛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选取无特定病原体(SPF)级雄性C57BL/6J小鼠32只,7~8周龄,体质量25~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假手术组(C组)、CPSP组、CPSP-M组(CPSP+P2Y12受体拮抗剂MRS2395)、C-M组(假手术+P2Y12受体拮抗剂MRS2395),每组8只。采用右侧丘脑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内注射10 nL 0。001 U/nL Ⅳ型胶原酶制备CPSP模型。CPSP-M组和C-M组在CPSP模型制备前30 min时腹腔注射MRS 2395(1。5 mg/kg),1次/d,连续注射5 d;C组和CPSP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造模前1 d(T0)和造模后1、3、5 d(T1、T2、T3)时测定热缩足潜伏期(TWL)、冷缩足潜伏期(CWL)和机械缩足反应频率(PWF)。随后处死小鼠取脑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P2Y12受体的表达部位,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脑组织P2Y12受体、Toll样受体4(TLR4)、磷酸化核转录因子κB-p65(p-NF-κB p65)和NF-κB p65的表达水平。结果 P2Y12受体在CPSP组脑组织内只表达于小胶质细胞中,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中未表达。与C组比较,CPSP组和CPSP-M组T1~T3时TWL、CWL缩短,PWF升高,脑组织损伤程度加重,P2Y12受体、TLR4和p-NF-κB p65表达上调,C-M组T1~T3时以上各项指标与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PSP组比较,CPSP-M组T1~T3时TWL、CWL延长,PWF降低,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P2Y12受体、TLR4和p-NF-KB p65表达下调(P<0。05)。结论 小胶质细胞P2Y12受体可能通过激活TLR4/NF-κB信号通路参与小鼠CPSP的形成。

    P2Y12受体小胶质细胞中枢神经系统疼痛

    微小RNA-146a保护脑出血大鼠神经的调控机制

    陆超明虞大为徐东升沈晓莉...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微小RNA-146a(miR-146a)靶向调控E盒锌指蛋白1基因(ZEB1)表达及其在脑出血大鼠模型中参与神经保护和抑制细胞自噬的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将8周龄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miR-146a过表达组和miR-146a低表达组,每组10只。除了假手术组,其他3组采用Ⅶ型胶原酶诱导法建立动脉瘤性自发性脑出血大鼠模型。4组大鼠均基于高盐饮食饲养6周,继续饲养20周后处死。比较4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改良神经严重程度评分(mNSS)]、脑含水量。采用FJC染色检测退变神经元数量;采用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miR-146a和ZEB1 mRNA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检测ZEB1、自噬相关蛋白人重组自噬效应蛋白(Beclin 1)和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的mNSS评分、脑含水量、退变神经元数量和细胞凋亡率增加,miR-146a表达量降低,ZEB1 mRNA以及ZEB1、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iR-146a过表达组的mNSS评分、脑含水量、退变神经元数量和细胞凋亡率下降,miR-146a表达量升高,ZEB1 mRNA以及ZEB1、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iR-146a低表达组的mNSS评分、脑含水量、退变神经元数量和细胞凋亡率增加,而miR-146a表达量降低,ZEB1 mRNA以及ZEB1、Beclin 1和LC3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上调miR-146a可通过靶向抑制ZEB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以及调控细胞自噬活性,进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脑出血神经保护微小RNA-146aE盒锌指蛋白1基因自噬

    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的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童凌霄秦虎闫宝锋
    36-4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急性硬膜下血肿(ASDH)患者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的Cox比例风险预测模型,并对其效能进行验证。方法 回顾性收集78例ASDH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情况将其分为继发组(25例,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和对照组(53例,围术期未继发颅内高压)。比较2组患者人口统计学指标、合并症、临床生化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等因素的差异。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ASDH患者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的可能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建立ASDH患者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的预测模型并测算Harrell's C指数以评估模型预测的准确度。通过列线图及校准曲线评估该模型预测风险概率与实际风险概率的符合程度。结果 全组半年随访率为89。74%(70/78)。继发组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糖尿病、术前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复合型血肿、颅内血肿体积、平均动脉压、糖化血红蛋白(HbA1c)、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2。895,95%CI:1。264~6。633,P=0。022)、吸烟史(OR=2。146,95%CI:1。029~4。475,P=0。036)、GOS 评分(OR=0。288,95%CI:0。112~0。741,P=0。015)、HbA1c(OR=3。325,95%CI:1。243~8。894,P=0。028)、INR(OR=2。746,95%CI:1。203~6。267,P=0。027)、PCT(OR=3。426,95%CI:1。335~8。795,P=0。019)是ASDH患者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的独立影响因素,Harrell's C指数为0。812(95%CI:0。789~0。872)。列线图及校准曲线显示实际风险与模型预测风险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论 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Cox比例风险模型预测围术期继发颅内高压风险的准确度高,适宜临床推广。

    急性硬膜下血肿颅内高压危险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

    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分析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机制研究

    赵聪聪齐文美
    4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HMGB1/TLR4)信号通路分析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106例AC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3)与研究组(n=53)。对照组进行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治疗前及治疗后7、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治疗前后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HMGB1、TLR4蛋白含量,以及治疗前后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采用Pearson检验和Spearman检验分析AC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HMGB1、TLR4蛋白含量与NIHSS评分、疗效总有效率的相关性。结果 治疗后7、14 d时,研究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HMGB1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HMGB1、TLR4蛋白含量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血清HMGB1、TLR4蛋白含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血清TNF-α、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47%,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9。43%,研究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5。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earson检验显示,ACI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MGB1 mRNA、TLR4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HMGB1、TLR4 蛋白含量与 NIHSS 评分呈正相关(r=0。431、0。443、0。396、0。375,P均<0。001);Spearman 检验显示,ACI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MGB1 mRNA、TLR4 mRNA表达水平及血清中HMGB1、TLR4蛋白含量与疗效总有效率呈负相关(r=-0。536、-0。481、-0。475、-0。506,P均<0。001)。结论 血栓通注射液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能有效改善ACI患者神经功能并降低机体炎症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下调HMGB1/TLR4信号通路有关。

    血栓通注射液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炎症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信号通路

    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张建波丁俊宏周立田杨平来...
    47-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测量视神经鞘直径(ONSD)在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100例颅脑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有创颅内压(ICP)监测,研究组患者接受有创ICP监测联合ONSD超声测量,且 2组患者均根据实际情况接受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治疗情况。比较研究组不同ICP患者的一般资料、ICP监测结果和ONSD超声测量结果,分析颅脑外伤患者ONSD与ICP的相关性,并分析ONSD对颅脑外伤患者ICP升高的诊断效能。结果 治疗后28 d时,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短于对照组,甘露醇使用量少于对照组,治疗后ICP、28 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P≥22 mmHg患者的ICP高于ICP<22 mmHg患者,不同体位、甘露醇使用前后的ONSD大于ICP<22 mmH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脑外伤患者ONSD与ICP呈显著正相关(r=0。72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ONSD诊断ICP升高的最佳临界值为5。25 mm,曲线下面积为0。879。结论 将ICP监测联合超声测量ONSD应用于颅脑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体征,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减少甘露醇使用量,降低28 d病死率。颅脑外伤患者ONSD与ICP呈显著正相关,且ONSD对ICP升高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

    颅脑外伤颅内压超声视神经鞘直径体征

    Rotterdam CT评分联合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及扣针蛋白-5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罗浩王永利徐进宝郭志佳...
    52-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Rotterdam CT评分联合血清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及扣针蛋白-5(fibulin-5)对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将186例sTBI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04例和预后不良组82例。分析CT图像,并进行Rotterdam CT评分;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患者入院第1、3、7天血清sCD40L、fibulin-5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法分析患者入院第1天血清sCD40L、fibulin-5与Rotterdam CT评分、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Rotterdam CT评分联合入院第1天血清sCD40L、fibulin-5对sTB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入院第1、3、7天,与预后良好组比较,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sCD40L、fibulin-5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CD40L、fibulin-5与GCS评分呈负相关(r=-0。505、-0。421,P<0。05),与 Rotterdam CT 评分呈正相关(r=0。495、0。397,P<0。05);sCD40L(Or=2。768,95%CI:1。537~4。983)、fibulin-5(Or=2。539,95%CI:1。301~4。953)是 sTBI 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影响因素(P<0。001);Rotterdam CT评分联合入院第1天血清sCD40L、fibulin-5预测sTBI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为0。969(95%CI:0。933~0。989),敏感度为86。59%,特异度为94。23%;Rotterdam CT评分联合sCD40L、fibulin-5的诊断效能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效能(Z=4。233、4。274、4。433,P<0。001);Bootstrap内部验证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曲线与临床实际发生曲线具有一致性。结论 Rotterdam CT评分联合血清sCD40L、fibulin-5对sTBI患者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重型颅脑损伤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40配体扣针蛋白-5预后预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