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液流变学与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吴国华张晓飞王琦李超...
    58-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液流变学与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240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组,按疾病分型[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后循环梗死(POCI)、腔隙性梗死(LACI)]和病情严重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对观察组患者进行二次分组;另选取60例老年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颈动脉斑块特征[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数量、斑块最大长径、斑块性质]、血液流变学[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比容(HC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液流变学与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IMT、斑块数量、斑块最大长径、ESR、HCT、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组IMT、斑块数量、斑块最大长径低于TACI、PACI、POCI组,稳定型斑块比率则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ACI组ESR、HCT、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低于TACI、PACI、PO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IMT、斑块数量、斑块最大长径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稳定型斑块比率高于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度组的IMT、斑块数量、斑块最大长径低于重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组ESR、HCT、Fib、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水平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中度组上述指标低于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特征及血液流变学与疾病分型及严重程度有关,TACI、PACI、POCI型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颈动脉斑块状态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情况较LACI型患者更为严重。

    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斑块性质血液流变学疾病分型病情程度

    血清学指标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价值

    刘一然李英男孙岩张丽...
    63-66,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学指标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价值。方法 选取276例AI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END,分为END组72例和非END组204例。收集所有AIS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对各血清学标志物预测END的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年龄>75岁者占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空腹血糖(FBG)、尿酸、纤维蛋白原、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高于非EN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22,95%CI:1。049~1。666)、NIHSS评分(OR=1。793,95%CI:1。281~2。510)、FBG(OR=1。392,95%CI:1。126~1。722)、PLR(OR=1。505,95%CI:1。128~2。008)、NLR(OR=1。677,95%CI:1。280~2。197)是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FBG、PLR、NLR预测AIS患者发生END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42、0。581、0。759。结论 PLR、NLR、FBG是AIS患者发生END的独立影响因素。NLR对AIS患者发生END的预测价值较高。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神经功能恶化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椎动脉起始部支架置入术对首发颞叶或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胡耀芝崔珊珊张立功高琳芝...
    67-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椎动脉起始部(VAO)支架置入术对首发颞叶梗死或丘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65例首发颞叶或丘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颅脑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颞叶内侧或丘脑单一部位新发梗死,且经头颈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CTA)检查明确重度狭窄的VAO为梗死责任血管。将35例接受VAO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纳入支架组,将30例接受药物保守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时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韦氏成人智力量表-数字广度测验(WAIS-DS)、Fuld物体记忆测验量表(FOM)评分。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 d、治疗后3个月时,支架组的MoCA总分和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延迟回忆、语言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组治疗后3个月时的FOM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AO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改善颞叶梗死、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

    椎动脉支架椎动脉起始部颞叶梗死丘脑梗死认知功能

    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神经功能早期恶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薛俊燕赵鹏浩黄淮韩文艳...
    72-7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4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取栓治疗后72 h内,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并将其分为恶化组与未恶化组。比较2组基线资料,分析神经功能早期恶化的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风险预测价值。结果 480例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中,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的患者92例,占比19。17%;恶化组血糖水平、白细胞计数、吞咽功能障碍发生率、昏迷发生率高于未恶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糖升高(95%CI:1。203~1。478)、白细胞计数升高(95%CI:1。159~1。408)、吞咽功能障碍(95%CI:7。049~31。475)、昏迷(95%CI:8。375~43。195)是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的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糖、白细胞计数、吞咽功能障碍、昏迷对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发生神经功能早期恶化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733、0。708、0。707、0。701];ROC曲线显示模型AUC=0。934,提示模型可靠、稳定。结论 高龄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取栓患者神经功能早期恶化可能与血糖、白细胞计数、吞咽功能障碍、昏迷等因素有关,临床可早期进行风险评估,并采取相关干预措施以改善预后。

    颅内大血管急性闭塞性卒中高龄患者取栓治疗神经功能早期恶化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效果观察

    赵斌高晶王丽娜周宇...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对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接受门诊康复治疗的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儿接受运动治疗、作业治疗及中医推拿等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训练。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采用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88)、Peabody粗大运动发育量表(PDMS-GM)、Berg平衡量表(BB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分别评定2组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动能力。结果 2组患儿治疗前组间GMFM-88(D区、E区评分及总分)、PDMS-GM(姿势评分、移动能力评分、实物操作评分)、BBS及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GMFM-88(D区、E区评分及总分)、PDMS-GM(姿势评分、移动能力评分、实物操作评分)、BBS及ADL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可有效提升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循环踏车痉挛型脑瘫粗大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LINC00657对氧糖剥夺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史倩王保奇齐桃桃鲍汉中...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LINC00657对氧糖剥夺(OGD)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 对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HT22进行OGD处理,建立损伤模型,将正常培养的HT22细胞作为对照;将si-NC、si-LINC00657、微小RNA(miR)-NC、miR-224-3p mimics 分别转染至 HT22 细胞,然后进行 OGD 处理;向 HT22 细胞共转染 si-LINC00657 和 anti-miR-NC,或共转染si-LINC00657和anti-miR-224-3p,然后进行OGD处理。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检测LINC00657、miR-224-3p相对表达量;采用CCK-8法、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细胞存活率、细胞凋亡率;采用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水平;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miR-224-3p过表达对野生型LINC00657载体(WT-LINC00657)、突变型LINC00657载体(MUT-LINC00657)荧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细胞相比,OGD诱导的HT22细胞中LINC00657表达上调,miR-224-3p表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与转染si-NC或转染miR-NC相比,转染si-LINC00657或转染miR-224-3p mimics后,细胞存活率、SOD活性和GSH-Px活性升高,细胞凋亡率、LDH活性和MDA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224-3p过表达降低了WT-LINC00657的荧光素酶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共转染si-LINC00657和anti-miR-NC的细胞相比,共转染si-LINC00657和anti-miR-224-3p的细胞存活率降低,细胞凋亡率升高,LDH活性、MDA水平升高,SOD、GSH-Px活性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LINC00657可通过上调miR-224-3p而促进细胞增殖,并抑制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反应,从而减轻OGD诱导的小鼠海马神经元细胞损伤。

    海马神经元细胞氧糖剥夺LINC00657微小RNA-224-3p细胞增殖细胞凋亡氧化应激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

    刘新华邓建中吕高鹏
    87-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行ICVD治疗的患者83例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颈内动脉血管狭窄程度、神经标志物与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血管收缩期峰流速(PSV)、舒张末期流速(EDV)和血管狭窄程度均呈下降趋势,且对照组的PSV、EDV和血管狭窄程度下降幅度均小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的正五聚蛋白-3(PTX-3)、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均有降低,血管扩张功能(FMD)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有提升,且观察组的PTX-3、NSE低于对照组,VEGF、FMD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评分(MESSS)均降低,且对照组NIHSS评分和MESSS降低幅度小于观察组;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0%,低于观察组的9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3%和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ICVD患者的临床疗效,减轻血管狭窄程度,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且具有较高安全性。

    血管内支架植入术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安全性

    三联疗法联合倍他司汀治疗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的效果观察

    曾智本吴新风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三联疗法联合倍他司汀对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大脑血液循环、皮肤交感反应(SSR)的影响。方法 将196例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98例。对照组采取倍他司汀治疗,实验组接受倍他司汀联合三联疗法(复合手法、经颅磁刺激及特定体位),以7 d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疗效,残余头晕持续时间,治疗前及疗程结束后眩晕障碍量表(DH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活动平衡信心量表(ABC)、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前庭症状指数(VSI)评分,以及SSR与大脑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液平均流速(Vm)值。结果 实验组残余头晕持续时间为(10。25±3。74)d,短于对照组的(15。26±2。9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88%,高于对照组的79。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程结束后DHI的3个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程结束后VAS、HAMA、VSI评分低于对照组,ABC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程结束后SSR波幅值低于对照组,SSR潜伏期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疗程结束后VA、BA的Vm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联疗法联合倍他司汀对耳石症复位后残余头晕疗效确切,可减轻眩晕、前庭症状,提高患者活动平衡信心,降低焦虑程度,改善SSR与大脑血流循环。

    耳石症三联疗法倍他司汀大脑血液循环皮肤交感反应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的干预效果

    刘亚丽李克松靳红强崔月...
    98-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迟发性运动障碍(TD)的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10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1 Hz治疗组、10Hz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3组均给予rTMS治疗12周。比较3组的不自主运动评定量表(AIMS)、负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和负性症状量表(PANSS)和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评分。检测患者的心电图、血常规、血生化、激素水平等生理指标。结果 治疗后,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的AIMS总分低于治疗前,且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的AIMS减分率分别为68。6%和65。7%,高于对照组的2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的SANS总分、PANSS总分低于治疗前,且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 Hz治疗组和10 Hz治疗组的AIMS总分、疗效、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前后的TESS总分和生理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 Hz和10 Hz的rTMS均能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TD,且安全性良好,无明显副反应和生理损害。

    重复经颅磁刺激迟发性运动障碍精神分裂症干预模式疗效

    老年人慢性病共病关联规则分析

    许明璐杨萧含刘倩楠尹畅...
    103-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群慢性疾病的共患模式及其关联因素。方法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数据,针对数据库内60岁及以上人群共14种慢性疾病的患病信息,采用R4。0。4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频繁项集进行提取,构建慢性疾病间及其与关联因素间的关联规则模型。结果 在13 206名参与者中,至少患有1种慢性疾病的例数为3 691例(占27。95%),而同时患有2种或更多慢性疾病的例数为6 217例(占47。08%)。关联规则分析显示,最常见的共患模式包括心脏病与高血压、血脂异常与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以及"心脏病、关节炎→高血压""高血压、胃部疾病→关节炎""血脂异常、关节炎→高血压",其支持度分别为8。93%、8。29%、5。44%、3。82%、3。71%和3。22%,置信度分别为55。15%、59。64%、60。13%、53。67%、51。58%和60。11%。不规律睡眠模式、城市居住背景及社交参与度高与高血压的关联度较强;不规律睡眠模式、农村居住以及女性则与关节炎的关联度较高。结论 鉴于高血压在多种慢性疾病共患模式中的普遍性,应强化对老年人群中高血压及其并发症的预防和筛查。对于与高血压并存的慢性病共患模式,应特别关注城市中参与社交活动的老年人的日常疾病筛查与管理;同时,对于老年女性、睡眠质量差、农村居民,需加强对与关节炎共患的慢性疾病模式的筛查与关注。

    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老年人群高血压慢性病共病模式关联因素关联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