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整合医学宣言

    中国整合医学发展战略研究院樊代明
    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整体整合医学简称整合医学,自2012年由樊代明院士等专家正式提出后,其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实践方法日趋丰富,成为新时代医学发展的必然选择与必由之路。本文提出整合医学的十大主张,从认识论及方法学上阐述了整合医学的内涵与外延,以期实现现代医学的升维转型和自适应进化。

    整合医学宣言整合医学医学发展健康中国樊代明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大鼠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介导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兰友玲李天发占亚童陈燕娥...
    3-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大鼠NOD样受体蛋白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Caspase-1)介导的细胞焦亡信号通路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4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倍他乐克组(0。9 mg/kg)和联合组(倍他乐克0。9 mg/kg联合参附注射液6 mL/kg),每组10只,连续灌胃3周。检测造模前、造模后和治疗3周时大鼠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细胞介素(IL)-6、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造模后和治疗3周时,比较各组大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等心脏彩超参数以及心肌梗死面积。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心肌梗死面积NLRP3、Caspase-1的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造模后和治疗3周时cTnⅠ、CK-MB、IL-6、IL-1β、TNF-α、心肌梗死面积、NLRP3mRNA和Caspase-1 mRNA表达量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倍他乐克组和联合组治疗3周时cTnⅠ、CK-MB、IL-6、IL-1β、TNF-α、心肌梗死面积、NLRP3mRNA和Caspase-1 mRNA表达量均降低,且联合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倍他乐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参附注射液辅助治疗AMI能够进一步减轻心肌细胞损伤,缩小梗死面积,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焦亡活性。

    急性心肌梗死参附注射液NOD样受体蛋白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1细胞焦亡炎性因子

    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研究

    郭骥吕勇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载量联合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时间(TT)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患者预后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SFTS患者100例,根据预后情况分为生存组(n=77)和死亡组(n=23),比较生存组和死亡组患者临床一般资料、症状、PLT、凝血指标及SFTSV载量差异,并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死亡组发热持续时间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发生消化道出血、神志改变、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PLT低于生存组,而T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长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SFTSV载量的拷贝数对数值≥5的患者占比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SFTSV载量是患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基于此构建的方程预测患者死亡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919(95%CI:0。860~0。977),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5。70%和81。80%。结论 SFTS患者预后受消化道出血、肾功能损害、心脏功能损害、DIC、PLT、TT和病毒载量因素的影响,且基于影响因素构建的方程在预测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预后新型布尼亚病毒载量血小板计数凝血酶时间

    白细胞与红细胞比容比值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

    姬林娟田欣芮涛姚永伟...
    14-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白细胞与红细胞比容比值(WBCH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回顾性选取首次确诊STEMI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319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期间是否发生MACE分为MACE组69例和非MACE组250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检验指标、超声心动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的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WBCHR对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MACE组空腹血糖、尿酸、肌酐、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D-二聚体、WBCHR水平均高于非MACE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左室射血分数均低于非MAC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入院首次接触导丝至通过病变血管(D2W)时间、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病变血管数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尿酸水平升高(OR=1。005,95%CI:1。002~1。009,P=0。004)、血红蛋白浓度降低(OR=0。964,95%CI:0。941~0。988,P=0。003),hs-CRP 水平升高(OR=1。032,95%CI:1。009~1。056,P=0。007)、WBCHR 水平升高(OR=1。455,95%CI:1。295~1。635,P<0。001)均为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WBCHR预测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的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6~0。914,P<0。001),灵敏度为63。8%,特异度为99。6%。结论 WBCHR是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对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后发生院内MACE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白细胞红细胞比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艾司氯胺酮通过糖原合成酶激酶-3β/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通路改善新生鼠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研究

    刘新燕董丽蕴周佩佩陈永学...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糖原合成酶激酶-3β/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GSK-3β/NLRP3)通路探讨艾司氯胺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的作用。方法 将30只新生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艾司氯胺酮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新生鼠行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双侧颈总动脉;模型组和艾司氯胺酮组新生鼠采用结扎颈总动脉联合低氧环境建立缺血缺氧模型;艾司氯胺酮组新生鼠给予艾司氯胺酮干预(50 mg/kg)。检测各组新生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 Ⅰ(cTnⅠ)、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6、1L-1β水平,心肌损伤、心肌细胞凋亡及凋亡蛋白半胱氨酸蛋白酶1/3/9(caspase 1/3/9)水平,心肌组织中性粒细胞浸润情况,以及心肌组织中GSK-3β、NLRP3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相比于假手术组,模型组新生鼠LVEF、LVFS降低,LVEDD、LVESD增高,且艾司氯胺酮组新生鼠LVEF、LVFS高于模型组,LVEDD、LVESD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血清CK-MB、cTnⅠ、LDH、TNF-α、IL-6、IL-1 β水平,心肌损伤及凋亡,心肌组织切割的caspase 1/3/9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数量、GSK-3β、NLRP3蛋白水平增加,且艾司氯胺酮组上述指标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改善新生鼠缺氧缺血性心肌损伤,其作用机制与GSK-3β/NLRP3通路有关。

    艾司氯胺酮心肌损伤糖原合成酶激酶-3β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蛋白3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程序性死亡因子-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水平检测的意义

    李素燕范川朋刘双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对氧磷酯酶1(PON1)、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水平对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2017年5月—2023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医院120例百草枯中毒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统计百草枯中毒患者30 d内死亡与生存情况,比较不同预后患者临床资料及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序贯器官衰竭估计(SOFA)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APACHE Ⅱ)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外周血PON1、PD-1、IP-10水平预测百草枯中毒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 随访期间共35例患者死亡(29。17%)。死亡患者中毒剂量、SOFA评分、APACHE Ⅱ评分及外周血IP-10、PD-1水平均高于生存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低于生存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负相关,PD-1、IP-10水平与中毒剂量、APACHE Ⅱ评分及SOFA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PON1、PD-1、IP-10预测百草枯中毒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8、0。774、0。770,三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22,三者联合预测效能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百草枯中毒患者外周血PON1、PD-1、IP-10联合检测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较高价值。

    百草枯中毒对氧磷酯酶1程序性死亡因子-1γ干扰素诱导蛋白-10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系统Ⅱ

    冠心病患者血清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3及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李馨程国杰刘佳王文斌...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3(CRTC3)及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6月—2023年6月本院收治的154例冠心病患者为研究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轻度硬化组、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另选取154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用Pearson法分析血清CRTC3及氧化应激指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血清CRTC3、丙二醛(MDA)、颈动脉斑块面积和中层内膜厚度(IMT)高于或大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硬化组、中度硬化组和重度硬化组血清CRTC3、MDA、颈动脉斑块面积和IMT依次升高或增大,SOD、GSH-Px水平依次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CRTC3、MD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呈正相关(P<0。05),SOD、GSH-Px与颈动脉斑块面积、IMT呈负相关(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CRTC3、SOD、MDA和GSH-Px联合诊断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90(95%CI:0。982~0。998),灵敏度为96。27%,特异度为76。28%。4项指标联合诊断的价值高于各指标单独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联合-CRTC3=2。723,Z联合-SOD=2。698,Z联合-MDA=2。673,Z联合-GSH-Px=2。803,P均<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CRTC3、MDA水平显著升高,SOD、GSH-Px水平显著降低;血清CRTC3、氧化应激水平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

    冠心病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调节转录辅激活因子3氧化应激颈动脉粥样硬化

    血清白脂素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杨浩禹雪姚涵迟润泽...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白脂素水平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3年10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心房颤动患者85例为房颤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的正常窦性心律患者86例为非房颤组。收集并比较患者的临床资料和血清白脂素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潜在混杂因素建立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探讨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白脂素对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结果 房颤组血清白脂素水平高于非房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显示,高水平白脂素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20,95%CI:1。005~1。036,P=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血清白脂素预测心房颤动发生的曲线下面积为0。745(95%CI:0。670~0。819)。结论 血清白脂素水平升高是心房颤动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血清白脂素水平对心房颤动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白脂素心房颤动脂肪因子炎症反应左心房内径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

    喻澄陈浩董丰李杏...
    43-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方法 回顾性选取7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分为新冠组(n=42)与对照组(n=34)。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实验室检查指标、介入治疗特征、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冠状动脉血栓性病变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新冠组舒张压、左心室射血分数和淋巴细胞计数低于对照组,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冠组冠状动脉血栓病变、基线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0~1级、血栓负荷分级4~5级、注射GP Ⅱb/Ⅲa和血栓抽吸者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D-二聚体增高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冠状动脉血栓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新冠组平均住院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结果显示,新冠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冠状动脉血栓负荷更高,预后更差。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D-二聚体急性心肌梗死血栓冠状动脉

    多种血清学指标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相关性

    王蒙顾纪新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种血清学指标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发生心力衰竭(HF)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276例老年AMI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HF,分为HF组65例和非HF组211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筛选AMI合并HF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学指标预测HF的效能。结果 HF组的年龄、尿酸、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II)、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高于非HF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3级占比低于非HF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401,95%CI:1。103~1。937)、hs-CRP(OR=1。428,95%CI:1。108~1。839)、SII(OR=1。645,95%CI:1。262~2。145)、尿酸(OR=1。376,95%CI:1。123~1。685)和 TIMI 血流分级(OR=0。502,95%CI:0。335~0。752)是AMI患者PCI术后合并HF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显示,hs-CRP、SII和尿酸预测AMI患者 PCI 术后合并 HF 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4(95%CI:0。619~0。768)、0。854(95%CI:0。796~0。912)和 0。716(95%CI:0。646~0。786),灵敏度分别为75。38%、81。54%和66。15%,特异度分别为57。32%、74。88%和73。93%。结论 SII 对老年AMI患者PCI术后发生HF的预测价值最高,其有助于辅助临床对HF高风险人群进行管理。

    急性心肌梗死老年心力衰竭炎症系统免疫炎症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