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预后的影响探讨

    穆静丽徐青云王瑞莉杨嫔妮...
    1-7,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重对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纳入366例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入院基线资料和发病后3个月的临床结局资料(主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次要结局为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和3个月生活质量).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超重与缺血性脑卒中或TIA患者发病后3个月临床结局的关系.计算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DI)和净重分类改善指数(NRI),评估在传统模型基础上增加体质量指数(BMI,是否超重)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3个月,28例患者卒中复发,1例患者死亡,31例患者发生血管事件.Kaplan-Meier累计结局发生率曲线显示,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血管事件累计发生率均低于未超重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未超重患者比较,超重患者3个月卒中复发(HR=0.24,95%CI:0.08~0.71)、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HR=0.24,95%CI:0.08~0.69)、血管事件(HR=0.22,95%CI:0.07~0.63)风险显著降低,且3个月生活质量显著提升(OR=0.39,95%CI:0.20~0.76).IDI和NRI计算结果显示,与传统模型相比,增加BMI(是否超重)后的新模型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或TIA预后的预测能力显著提高.结论 超重可能是携带CYP2C19功能缺失型等位基因的急性轻型缺血性脑卒中或中高危TIA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与未超重患者相比,超重患者发病后3个月内卒中复发、卒中复发或死亡复合结局、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均降低,且发病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提高.

    体质量指数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预后卒中复发肥胖悖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韩忠奎锁六军王永辉夏元亮...
    8-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血流动力学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取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方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静脉溶栓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90.00%(36/40)和65.00%(2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内皮素-1(ET-1)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一氧化氮(NO)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ET-1水平低于对照组,NO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均较治疗前下降,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提升,且观察组颈动脉外周阻力、特性阻抗低于对照组,平均血流量、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A引导下神经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静脉溶栓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再通率,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并增加缺血病灶部位的血流速度和血流量,降低颈动脉外周阻力和特性阻抗.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神经介入取栓术替罗非班静脉溶栓急性脑梗死

    固有淋巴细胞亚群及其活化因子水平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的关系研究

    朱海波郭麟马晓龙代飞彪...
    13-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外周血固有淋巴细胞(ILCs)亚群及其活化因子水平与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取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感染组,n=105)和未感染患者(未感染组,n=105)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颅内感染严重程度将感染组患者分为轻度感染组(n=33)、中度感染组(n=50)和重度感染组(n=22),根据不同预后将感染组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53例和预后不良组52例.比较各组外周血ILCs亚群(ILC1、ILC2、ILC3)、白细胞介素(IL)-12、IL-33、IL-1β水平.分析各指标与颅内感染程度的相关性及对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未感染组比较,感染组ILC2、ILC3水平均降低,IL-12、IL-33和IL-1β水平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患者ILC2、ILC3水平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下降,IL-12、IL-33和IL-1β水平随着感染程度的增加而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感染患者ILC2、ILC3水平均与感染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721、-0.596,P<0.001),IL-12、IL-33、IL-1 β水平均与感染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76、0.483、0.553,P<0.001).外周血ILC2、ILC3、IL-12、IL-33、IL-1 β联合预测感染患者预后不良的AUC(0.930)和特异度(84.91%)大于或高于各指标单独预测.结论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后颅内感染患者外周血ILC2、ILC3、IL-12、IL-33和IL-1β水平均与感染严重程度有关,5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感染患者不良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颅内感染固有淋巴细胞亚群白细胞介素-1β白细胞介素-12白细胞介素-33

    沉浸式虚拟现实训练结合作业治疗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观察

    袁景王年林桦刘智岚...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沉浸式虚拟现实(IVR)训练结合作业治疗(OT)对脑卒中单侧忽略的疗效.方法 将上海市第四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脑卒中单侧忽略患者随机分为IVR联合OT组和OT组,每组25例.OT组予以常规的单侧忽略OT,IVR联合OT组予以IVR训练结合OT,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后采用凯瑟琳-伯哥量表(CBS)、线段划消测试、星星划消测试、画钟试验评价单侧忽略症状;采用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和Barthel指数(BI)评估上肢运动和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2组治疗后CBS、线段划消测试、星星划消测试、画钟试验、FMA-UE、B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IVR联合OT组改善效果优于O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IVR训练联合OT能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单侧忽略症状、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

    单侧空间忽略脑卒中虚拟现实训练系统作业治疗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Barthel指数

    脑脊液乳酸、白细胞介素-27及干扰素-γ联合检测在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中的诊断价值

    曾东孙雯雯陈光辉王真珍...
    23-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脊液乳酸(LA)、白细胞介素-27(IL-27)及干扰素-γ(IFN-γ)联合检测对重症监护室(ICU)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ICU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54例作为疾病组,另选取62例术后无细菌性脑膜炎患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脑脊液LA、IL-27、IFN-γ表达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脑脊液LA、IL-27、IFN-γ对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价值.结果 疾病组葡萄糖水平低于对照组,白细胞计数、蛋白质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疾病组脑脊液LA、IL-2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而脑脊液IFN-γ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脊液LA、IL-27、IFN-γ为ICU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发生细菌性脑膜炎的影响因素(P<0.05).脑脊液LA、IL-27、IFN-γ联合诊断ICU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55,优于脑脊液LA(AUC=0.806,Z=4.029,P<0.001)、IL-27(AUC=0.858,Z=2.513,P=0.012)、IFN-γ(AUC=0.815,Z=3.680,P<0.001)单独诊断,联合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04%、93.55%.结论 ICU神经外科术后细菌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LA、IL-27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而脑脊液IFN-γ水平显著较低.相较于单独检测,3项指标联合检测对术后发生细菌性脑膜炎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脑脊液乳酸白细胞介素-27干扰素-γ细菌性脑膜炎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脑梗死患者的再闭塞影响因素及替罗非班治疗效果

    徐忠海代允义马瑜代全德...
    28-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及替罗非班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10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是否再闭塞分为闭塞组(n=42)和非闭塞组(n=58).闭塞组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2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观察闭塞组治疗总有效率、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r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水平以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结果 2组在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是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的影响因素(P<0.05).42例溶栓后再闭塞患者经替罗非班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10%(37/42).治疗3、7 d,rPA高于治疗前,PAI-1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4周,MMSE评分高于治疗前,NIHSS评分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血糖、收缩压、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可对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后再闭塞产生影响.再闭塞后予以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较为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与rPA、PAI-1水平.

    脑梗死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再闭塞替罗非班治疗效果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崔浩卢慧敏刘娜
    32-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及对患者脑葡萄糖代谢、血小板活化程度及免疫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A组(n=33)、对照B组(n=33)和观察组(n=34).对照A组给予丁苯酞治疗,对照B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3组连续治疗2周.比较3组临床疗效、卒中风险(ABCD2评分)、神经功能[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葡萄糖代谢(KE值、Tmax值)、血小板活化[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P选择素(CD62p)、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免疫炎性指标[白细胞介素(IL)-17、IL-23、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7.06%,高于对照A组的75.76%和对照B组的7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3组ABCD2、NIHSS评分以及KE值、Tmax值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CD62p、PAF、GMP-140和IL-17、IL-23及HMGB1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A组、对照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丁苯酞治疗TIA,可改善患者脑葡萄糖代谢及神经功能,降低卒中风险,且安全性较高,疗效显著,这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及免疫炎性反应有关.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川芎嗪神经功能丁苯酞脑葡萄糖代谢血小板活化

    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酒精依赖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谢婷侯超周旭辉郭育君...
    3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在酒精依赖患者心理渴求和稽延性戒断症状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在湖南省脑科医院酒瘾科住院的120例酒精依赖完成急性脱瘾期的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常规药物组、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及假刺激组,每组40例.常规药物组采用苯二氮类药物替代递减以及支持性对症治疗,经皮穴位电刺激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假刺激组采用常规治疗联合模拟经皮穴位电刺激.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饮酒迫切性量表(AU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及复发情况.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SAS、SDS、AUQ及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常规药物组及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PSQI总分均低于治疗前,且经皮穴位电刺激组以上评分均低于常规药物组及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皮穴位电刺激组复发率低于常规药物组及假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常规治疗及模拟经皮电刺激,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更有利于减轻患者焦虑、抑郁及失眠等稽延性戒断症状严重程度,并利于降低患者心理渴求程度,从而降低复发率.

    经皮穴位电刺激酒精依赖心理渴求稽延性戒断症复发

    基于复杂网络及数据挖掘探析针灸治疗癫痫的选穴规律

    于瑶程光宇程为平汪金宇...
    4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探析针灸治疗癫痫的核心腧穴及配伍规律.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Web of Science、EMBASE及Pubmed数据库,依据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建立处方数据库.运用SPSS Modeler软件分析腧穴频次与关联性,运用Gephi0.10.1软件建立复杂网络模型,探析针灸治疗癫痫处方核心腧穴与选穴规律.结果 最终纳入有效文献144篇,提取199个处方,涉及102个腧穴.百会穴使用频次最高,特定穴以五腧穴、八脉交会穴、背俞穴为主,经络选择上督脉选择的腧穴最多.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百会-太冲支持度及置信度最高.复杂网络拓扑结构分析表明,百会、大椎、腰奇、丰隆等36个腧穴为针灸治疗癫痫的核心腧穴.腧穴社团分析显示,督脉循经治痫群、四肢头部远近配穴群及脏腑津液辨证群为针灸治疗癫痫的3大腧穴群.结论 针灸治疗癫痫的腧穴配伍要以督脉为主结合脏腑津液辨证选穴,要注重远近配穴的选穴思路.

    针灸癫痫腧穴配伍复杂网络数据挖掘

    3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双抗体阳性脑炎分析

    朱琳蒋(瓅)俞龙吴健...
    49-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3例罕见的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MOG)抗体相关疾病和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脑炎重叠综合征(MNOS)患者的临床表现,旨在拓宽对此类综合征临床谱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MOG抗体和NMDAR抗体双阳性的3例MNOS患者的资料,收集患者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特征及转归,采用基于细胞转染的间接免疫荧光法(CBA)进行诊断.结果 1例同时出现MOG抗体和NMDAR抗体阳性,但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抗NMDAR脑炎症状;1例为继抗NMDAR脑炎后复发出现脱髓鞘疾病的临床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特征,复发时表现为肢体麻木无力、视物模糊、复视等MNOS非典型症状;1例同时出现MOG抗体和NMDAR抗体阳性,但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抗NMDAR脑炎症状.在MNOS中,MOG抗体相关疾病和抗NMDAR脑炎可同时出现,也可先后出现,癫痫为其最常见的症状;头颅MRI显示患者均存在且主要为幕上病灶,也可累及脑干,未见脊髓病灶,脑脊液均轻度异常.患者发病急性期对一线免疫治疗反应良好,预后较好,但多数患者易复发.结论 MNOS患者中抗NMDAR脑炎可同时或相继出现脱髓鞘疾病的临床和/或MRI特征,患者临床表现复杂且多样.对于存在不典型的症状的患者,要求提高对MNOS的认识,并及时治疗.

    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脑炎重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