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扬州大学;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

卜平

半月刊

1672-2353

jcm@yzu.edu.cn,hlb@yzu.edu.cn

0514-87978989,87978917,87978807

225001

扬州市淮海路11号扬州大学医学院院内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 in Practice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是“为读者服务”,坚持实用性与导向性相结合。本刊的特色是秉承其前身《江苏临床医学杂志》一贯的讲求质量第一,和求实效的用稿原则,力求为读者提供迅即、实用的医学资讯。同时,立足江苏,面向全国,在更广泛的范围内组稿、用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行开窗或分支支架技术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分析

    周艳邹佳佳刘昭李晓强...
    1-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行开窗或分支支架技术(F/B-EVAR)治疗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2023年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血管外科接受F/B-EVAR治疗的147例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变量相关性分析探讨中期随访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结果 术后死亡13例,病死率为8。8%;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2例,发生率为35。4%;术后内漏31例,内漏率为21。1%;分支支架相关内漏14例,共涉及14个分支;分支闭塞4例,共涉及5个分支。本研究再干预率为20。4%(30/147),术后肾功能不全20例(13。6%),1例患者术后因脊髓缺血出现截瘫,术后支架感染1例。对患者术后死亡、总并发症、内漏、术后肾衰竭进行危险因素分析,总并发症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肾功能不全、主动脉疾病、主动脉扭曲角度>60 °、平均分支重建数;术后出现内漏的独立影响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既往肾功能不全史、既往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史、主动脉扭曲角度>60 °、胸腹主动脉夹层(TAAD)真腔直径;术后肾衰竭的独立影响因素为术前肾功能不全。结论 女性、年龄、胸腹主动脉瘤(TAAA)、既往肾功能不全史、既往TEVAR史、主动脉扭曲角度>60 °、TAAD真腔直径是复杂胸腹主动脉疾病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可能相关因素是TAAA瘤腔直径、TAAD假腔直径。

    胸腹主动脉疾病开窗或分支支架技术并发症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自制支架内漏

    红景天苷调节PINK1/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心肌病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

    李召彬孔佳杰席树强柳磊...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红景天苷(Sal)调节PTEN诱导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信号通路对缺血性心肌病(ICM)大鼠线粒体自噬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线粒体自噬抑制剂(Mdivi-1)组和Sal高剂量+Mdivi-1组,每组5只。构建ICM大鼠模型。分析各组大鼠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缩短分数(LVFS)、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乳酸脱氢酶(LDH)、肌钙蛋白Ⅰ(cTnⅠ)、肌酸激酶同工酶(CK)、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线粒体结构。测定各组大鼠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心肌组织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LC3)、肌球蛋白样Bcl-2结合蛋白(Beclin1)、泛素结合蛋白(p62)、PINK1、Parkin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线粒体损伤明显。模型组LVEF、LVFS、SOD、p62水平低于对照组,LVIDd、LVIDs、LDH、cTnⅠ、CK、NT-proBNP、ROS、MDA、LC3Ⅱ/LC3 Ⅰ、Beclin1、PINK1、Parkin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和线粒体损伤减轻。Sal低剂量组、Sal高剂量组LVEF、LVFS、SOD、LC3Ⅱ/LC3Ⅰ、Beclin1、PINK1、Parkin 水平高于模型组,LVIDd、LVIDs、LDH、cTnⅠ、CK、NT-proBNP、ROS、MDA、p62 水平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Mdivi-1组心肌组织病理损伤加重,线粒体损伤明显。Mdivi-1组LVEF、LVFS、SOD、LC3 Ⅱ/LC3 Ⅰ、Beclin1、PINK1、Parkin 水平低于模型组,LVIDd、LVIDs、LDH、cTnⅠ、CK、NT-proBNP、ROS、MDA、p62 水平高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al低剂量组比较,Sal高剂量组心肌组织损伤改善,线粒体损伤减轻。Sal高剂量组LVEF、LVFS、SOD、LC3 Ⅱ/LC3 Ⅰ、Beclin1、PINK1、Parkin 水平高于 Sal 低剂量组,LVIDd、LVIDs、LDH、cTnⅠ、CK、NT-proBNP、ROS、MDA、p62水平低于Sal低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divi-1可显著抑制线粒体自噬,并抑制Sal对心肌组织PINK1/Parkin信号通路的激活和心功能的改善(P<0。05)。结论 Sal可能通过激活PINK1/Parkin信号通路,促进ICM大鼠线粒体自噬,进而改善大鼠心肌损伤。

    缺血性心肌病线粒体自噬红景天苷PTEN诱导激酶1E3泛素连接酶

    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低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比较

    戴丹刘婷婷高静胡瑶琴...
    1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喉罩麻醉与气管插管麻醉在低龄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02例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的低龄先心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实施气管插管麻醉,观察组实施喉罩下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比较2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喉痉挛发生率和肺部感染发生率,并比较2组不同时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氧化应激指标[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心肌损伤指标[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 观察组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肺部感染率、喉痉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前(T0),2组患儿HR、MAP、MDA、SOD、CK-MB、H-FAB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入喉罩或插管时(T1)、动静脉穿刺时(T2)、置入封堵器即刻(T3),观察组患儿HR、MAP、CK-MB、H-FAB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时点,2组患儿MDA水平均高于T0时点,SOD水平均低于T0时点,但观察组MDA水平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于气管插管麻醉,喉罩下七氟烷全凭吸入麻醉在低龄先心病患儿介入封堵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更佳,能够有效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缩短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且安全性较高。

    喉罩气管插管先天性心脏病低龄患儿介入封堵术血流动力学肺部感染喉痉挛

    心电图P波离散度及Ⅱ导联P波峰值时间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

    吴春蕾杨盼徐敏李瑛...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D)与Ⅱ导联P波峰值时间(PWPT Ⅱ)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7月-2023年6月在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新发房颤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为房颤组,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同期未发房颤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40例为对照组。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患者近1年内窦性状态下的心电图。比较2组基本临床资料和心电图指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PWD、PWPT Ⅱ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组内相关系数(ICC)行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检验。结果 房颤组的心率(HR)低于对照组,体表面积(BSA)、PR间期、PWD、PWPT Ⅱ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混杂因素(年龄、性别、HR、体质量指数、BSA)后,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WD(OR=1。124,95%CI:1。095~1。155)和 PWPT Ⅱ(OR=1。252,95%CI:1。186~1。320)与新发房颤显著相关(P<0。001)。ROC 曲线分析显示,PWD与PWPT Ⅱ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2、0。797,二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10。观察者内及观察者间测量PWD和PWPT Ⅱ的一致性均极好(ICC>0。9)。结论 心电图PWD联合PWPT Ⅱ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新发房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心房颤动原发性高血压P波离散度Ⅱ导联P波峰值时间

    基层医院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智能防治系统的构建与实践

    胡振兴何杨王艺桦邹凤...
    26-29,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智能防治系统的构建和实践情况。方法 依据VTE防治相关指南、专家共识,查阅国内外文献,由医院VTE防治临床专家、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专家和信息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至周边基层医院考察调研,通过循证、调研整理出基层医院相关业务需求、用户需求和功能需求,最后拟定详细的系统设计方案。系统主程序使用Java编写,通过Webservice和视图的接口方式从院内数据平台获取数据。为防止后期服务器使用扩展应用时多应用定时任务对同一患者进行评估易导致重复数据提取的问题,采用XXL-JOB分布式任务调度平台来处理医护人员对患者的VTE评估工作。结果 VTE智能防治系统应用于临床后,出血风险评估率由系统上线初(2023年1月)的26。20%提升至2023年年底的83。04%;2023年1月,VTE中高危患者机械预防实施率、药物预防实施率、联合预防实施率分别为21。39%、16。39%、5。26%;2023年12月,分别提升至51。75%、25。50%、25。65%。结论 基层医院研发的VTE防治软件系统提高了研发效率,增强了系统的临床实用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促进了 VTE防治的规范化、标准化,强化了 VTE单病种医疗质量的闭环管理,并有效提升了院内VTE防治能力和水平。

    基层医院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智能系统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儿血清25-OH-D3、miR-922、PBX3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估价值

    胡蕾朱丽徐莉田丹丹...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儿血清微小RNA-922(miR-922)、25-羟维生素D3(25-OH-D3)、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PBX3)水平变化及其预后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73例AML患儿纳入AML组,另选取同期体检的健康儿童87例纳入对照组。AML患儿根据预后分为预后不良组(n=21)和预后良好组(n=52)。比较各组血清25-OH-D3、miR-922、PBX3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AML患儿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25-OH-D3、miR-922、PBX3水平评估AML患儿预后的价值。结果 AML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对照组,miR-922、PBX3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良组患儿危险度分层中高危占比、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异常占比、血清miR-922、PBX3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血清25-OH-D3水平低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L患儿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包括危险度分层为中高危、高白细胞计数、染色体核型异常、低25-OH-D3水平、高miR-922和高PBX3水平(P<0。05)。血清25-OH-D3、miR-922、PBX3预测AML患儿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5、0。827、0。853,其中PBX3的预测价值最高,其后依次为miR-922、25-OH-D3。结论 AML患儿血清25-OH-D3水平降低,miR-922、PBX3水平升高。血清25-OH-D3、miR-922、PBX3水平对AML患儿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

    急性髓系白血病25-羟维生素D3微小RNA-922前B细胞白血病同源盒基因3预后

    长链非编码RNA ZEB1反义RNA1通过靶向微小RNA-224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研究

    施丹沈超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 ZEB1反义RNA1(LncRNA ZEB1-AS1)通过靶向微小RNA(miR)-224调控淋巴瘤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分子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淋巴瘤细胞系Raji,分别转染si-NC、si-ZEB 1-AS1、miR-NC、miR-224 mimics、si-ZEB1-AS1+anti-miR-NC、si-ZEB1-AS1+anti-miR-224。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T-qPCR)评估 LncRNA ZEB1-AS1和miR-224在淋巴瘤细胞中的表达量;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细胞活力;采用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确定LncRNA ZEB1-AS1对miR-224的调控作用;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周期素D1(CyclinD1)、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淋巴瘤组LncRNA ZEB1-AS1水平升高,miR-224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比较,si-ZEB1-AS1组中LncRNA ZEB1-AS1的表达水平、光密度(OD)值、迁移细胞和侵袭细胞数量,以及CyclinD1、MMP-2和MMP-9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iR-NC组比较,miR-224组miR-224表达水平提高,而OD值、细胞迁移和侵袭数量以及CyclinD1、MMP-2和MMP-9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调miR-224水平可降低WT-ZEB1-AS1的荧光素酶活性,但不影响MUT-ZEB1-AS1的荧光素酶活性。与pcDNA-NC组相比,pcDNA-ZEB1-AS1组miR-224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NC组比较,si-ZEB1-AS1组miR-224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i-ZEB1-AS1+anti-miR-NC组比较,si-ZEB1-AS1+anti-miR-224组的OD值、迁移和侵袭数量,以及CyclinD1、MMP-2和MMP-9蛋白水平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抑制LncRNA ZEB1-AS1从而靶向上调miR-224的表达,能够有效降低淋巴瘤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

    长链非编码RNAZEB1反义RNA1淋巴瘤微小RNA-224增殖迁移侵袭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及生存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董颖张雄杨威李赞...
    4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对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疗效,并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3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生存情况、复发情况和移植相关死亡(TRM)情况,并分析生存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32例接受allo-HSCT治疗的AML患者均实现粒系重建,重建时间为10~26 d,中位时间为11。0 d;30例患者实现巨核系重建,重建时间范围为10~54 d,中位时间为13。5 d。可评估的30例患者中,10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发生率为33。33%),10例患者发生慢性GVHD(发生率为33。33%)。截至2023年5月31日,随访时间范围为2~2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14。5个月;30例患者中,28例患者存活(25例处于无病生存状态),2例患者死亡。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5岁(P=0。035,HR=2。021)、移植后复发(P=0。021,HR=2。546)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0例患者中,5例患者复发,复发时间范围为6~24个月,中位时间为9。0个月。5例复发患者中,2例患者死亡(非TRM)。结论 allo-HSCT是治疗AML的有效方法,年龄>35岁、移植后复发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急性髓系白血病生存预后复发影响因素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病理学与磁共振成像特征研究

    朱红娜曲晓瑜王昞陆慧琴...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病理学特征与磁共振成像(MRI)特征。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取48例眼眶DLBCL患者纳入眼眶DLBCL组,另选取同期51例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DLBCL患者纳入原发性DLBCL组。分析眼眶DLBCL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和MRI影像学特征,并比较2组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外周血中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和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比值(LMR)。结果 眼眶DLBCL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眼局部肿块48例(100。00%)、眼球活动受限38例(79。17%)、眼球突出33例(68。75%)、视力下降25例(52。08%)、复视17例(35。42%)和鼻出血9例(18。75%);眼眶DLBCL好发于肌锥外间隙(54。17%),病变多位于眼眶上方(52。08%),T1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60。42%),T2加权像主要表现为中等信号(56。25%)和高信号(29。17%),扩散加权成像主要表现为高信号(58。33%),表观扩散系数图主要表现为低信号(60。42%)。2组患者在病理组织学分型、CD20阳性表达、CD79a阳性表达、CD45RO阳性表达、国际预后指数评分、病理学分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眶DLBCL组患者外周血PLR高于原发性DLBCL组,NLR、LMR低于原发性DLBC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眼眶DLBCL具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和MRI特征,MRI可作为其主要诊断手段,结合病理学免疫组化分析及外周血 PLR、NLR、LMR检测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眼眶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免疫组化T2加权像

    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

    吴梅王铮刘慧于鸿...
    52-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分子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3例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CD20、PAX5、CD10、BCL6、MUM-1、BCL2、CD30、Ki-67等标记物的表达,采用原位荧光杂交法检测BCL2、BCL6、MYC基因易位情况,分析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等。结果 本研究中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表现为高级别,发生于中老年患者,免疫组化表型为表达panB标记,CD10阴性,BCL6阳性,MUM1多为阳性,c-myc阳性表达,但均未检测出BCL6、MYC基因易位。结论 具有间变形态的滤泡性淋巴瘤不常见,多表现为高级别滤泡性淋巴瘤,需正确地认识其各种变异形态。

    滤泡性淋巴瘤间变变异型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