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科学

常有宏

月刊

1002-1302

nykx@jaas.ac.cn

025-84390282

210014

南京市孝陵卫钟灵街50号

江苏农业科学/Journal 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苏省农业科学院主办的综合性农业技术类期刊,主要刊登国内农业领域(江苏省及周边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国内其他省份)最新农业科研成果、具创新点的实用技术与基础成果应用技术,为解决农业生产全程提供技术支撑和瞻前指导。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物肥料在盐碱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陈璐云赵仪朱玲王佳敏...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盐碱地是我国重要的后备耕地资源,其土地面积广阔,开发利用潜力巨大。但是土壤盐碱化会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影响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生物肥料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肥料,通过有益菌群与植物、土壤形成正反馈关系,在提高地力、改善作物品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是推动盐碱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近年来,利用生物肥料改良盐碱地的研究和应用备受关注,但由于生物肥料来源广泛、成分复杂、改良效果不一,并且缺乏对其改良盐碱地作用机理的系统总结,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生物肥料的开发和应用。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本文从生物肥料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酶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从植物-土壤反馈理论角度分析植物、微生物与土壤三者的关系,阐明生物肥料在土壤盐碱改良中的作用机理,为研发和推广适用于盐碱地改良的生物肥料提供参考。

    生物肥料盐碱地土壤微生物植物-土壤反馈土壤改良研究进展

    水稻干旱时空演变规律及其补偿效应研究进展

    张文龙时红才硕郭巧玲...
    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极端天气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干旱已经成为影响水稻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干旱灾害受气象、水文、农业种植等综合因素影响,其演变规律相对复杂,目前针对不同干旱影响因子对水稻生长发育和需耗水的影响还主要集中在单个因子上,尚缺乏水稻干旱灾害发生发展过程以及水稻对干旱传递过程的响应机制研究。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干旱类型及传播特征、水稻干旱成因及演变过程,归纳干旱胁迫对水稻需耗水规律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并从水稻生长、生理特性、产量形成等多个方面分析水稻干旱胁迫的生理机制,总结探讨了水稻干旱后复水的补偿效应,并围绕如何有效应对水稻干旱灾害进行展望。未来可从复合干旱事件对水稻的影响、合理利用水稻补偿效应、构建干旱预警体系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进而摸清水稻干旱的时空演变规律,以期为抵御旱灾、保障粮食生产提供关键理论与方法支撑。

    水稻干旱演变过程需耗水规律生理特性补偿效应

    园艺作物果实着色类型及其光调控研究进展

    周晓凤吴翠云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色泽是果实品质重要的表观属性,光照是影响果实色素合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掌握果实着色特征,以期通过调控和改造色素积累过程提高果实品质或培育新品种。结合国内外园艺作物果实着色类型及色素对光响应的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综述。近几年,关于果实着色及其光照调控的研究已有较多报道,不同园艺作物或同一园艺作物不同品种果实呈色的色素种类、组分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差异,且不同色素对光响应的敏感程度存在差异以及响应光照的相关基因类型也不相同。但是,目前国内外关于导致果实着色差异的原因尚未有系统的归纳总结,光对果实着色物质及相关基因调控机理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究。

    果实色素类黄酮类胡萝卜素光照调控园艺作物

    根际微生物增强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耐受机制综述

    陈显磊王剑峰王丽陈兰兰...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频繁的人类生产过程造成的土壤盐渍化、干旱、病害、重金属等不利环境,以及低温地区环境的限制,严重制约了各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伴随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的大力开展和研究发现,植物因其固着性将长期面临各种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植物可通过改变自身的生理生化反应来响应逆境。但随着对植物响应逆境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根际不仅是植物根系与土壤之间物质交换和能量代谢的重要界面,根际微生物的生命代谢活动还可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新陈代谢等生理活动来帮助植物建立响应非生物和生物胁迫的抵抗和耐性机制。为了推进生态修复工程和解决人地矛盾,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关注到干旱、盐渍、重金属、低温等地区和植物病害下根际微生物在帮助植物响应逆境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因此本文就根际微生物增强植物耐旱、耐寒、耐盐、耐重金属、抗病害等方面的研究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结合实例综合论述根际微生物在增强植物对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发挥的作用,以期为根际微生物促进农业发展和参与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

    根际微生物逆境胁迫微生物功能微生物群落生物修复

    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遗传解析

    林艳林旻陈在杰顾建强...
    3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稻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蒸煮食味品质逐渐成为水稻育种家的重要育种目标与工作难点。对稻米蒸熟食味品质相关性状的遗传解析、探索基于优异单倍型组合是改善、提升水稻蒸煮食味品质的基础。考察收集的199份华南优质稻直链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碱消值、食味值、蒸煮食味值等5个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结合全基因组测序(覆盖深度20 ×)所得4 818 707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用混合线性模型进行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共定位到显著性位点342个,其中5个为已克隆的与蒸煮食味品质相关的候选基因/QTL,包括调节稻米中直链淀粉含量的基因Du3、Flo2、OsSSI、Wx与控制稻米糊化温度的主效基因ALK。针对极显著关联的ALK与Wx基因功能变异位点,结合水稻基因组序列变异数据库RiceVarMap开展功能单倍型分析,发现Wx基因的Hap2(T)、ALK基因的Hap3(CAC)有利于提高稻米的蒸煮食味品质。研究结果可为利用优质单倍型组合提高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蒸煮食味品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单倍型遗传解析

    紫花苜蓿生长调节因子的全基因组鉴定及干旱胁迫下特征分析

    孙龙飞黄萍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生长调节因子(GRF)响应干旱胁迫中的生理功能及响应机制,以劲能5020为试验材料,基于全基因组分析,对紫花苜蓿GRF家族成员进行鉴定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采用RT-qPCR方法分析相关基因在干旱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在紫花苜蓿中共鉴定出8个GRF编码基因的非冗余成员,可定位于7条染色体上。系统发育分析表明,紫花苜蓿GRF(MsGRF)可分为4个亚家族,同一亚家族的MsGRF都包含共同的高度保守基序、基因结构及多种顺式作用元件,表明MsGRF具有潜在的功能多样性。RNA-seq、qPCR表达模式表明,MsGRF在幼嫩组织和根系中具有较高的表达活性。RT-qPCR进一步表明,8个MsGRF成员中,6个基因(MsGRF1、MsGRF3、MsGRF5、MsGRF6、MsGRF7、MsGRF8)在干旱胁迫下上调表达,其中 MsGRF1 相对表达水平 45。8~83。1,表达活性最高、契合度最佳。综上,MsGRF在紫花苜蓿抗干旱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推测MsGRF1是紫花苜蓿耐旱的关键基因。

    紫花苜蓿生长调节因子全基因组干旱胁迫表达分析

    基于BSA-seq的一个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基因定位

    杜灿灿曾生元景德道胡庆峰...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叶片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场所,叶色突变往往制约水稻具有充足的源,研究叶色突变体对选育高光效品种以及进一步解析叶色调控的分子机制均具有重要意义。以育种中间材料苗期叶片黄化转绿突变体gry为对象,对其进行主要农艺性状分析,并对其突变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结果显示,该突变体3叶期前植株呈淡黄色至白色,4叶期变绿,除成熟期株高显著高于野生型以外,其他主要农艺性状均无显著差异。通过遗传分析确定该突变体的黄化转绿表型受隐性单基因控制。利用gry突变体与野生型的F2群体构建混池,通过BSA-seq的ΔSNP-index和ED 2种算法进行基因定位,结果显示gry基因被定位在22。23~26。77 Mb区间内。在该区间内开发KASP标记对62个F2黄化转绿单株进行验证与连锁分析,验证gry基因在21。18~25。30 Mb区间内。基于定位区间,结合基因注释数据库与水稻基因变异数据库推测候选基因为LOC_Os03g40020,测序表明该基因在第1 768位发生单碱基T缺失,导致编码的氨基酸大量改变而产生功能变化。

    苗期黄化转绿突变体BSA-seqΔSNP-index算法ED算法

    基于转录组和代谢组分析八角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关键基因

    王乙淋李宏宇韦共宇蒙泳成...
    60-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析八角(Illicium verum Hook。f)黄酮类成分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以八角果实和叶片为试验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和UPLC-ESI-MS/MS代谢组分析,并将两组学进行联合分析。八角代谢组分析获得12类共1 292种化合物,不同组织次生代谢产物的累积有明显的差异,共有571个差异代谢物(DAMs),包括331个上调基因、240个下调基因,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占比最大;测序共获得41。04 Gb的clean data,各样本Q30碱基占91。37%及以上。八角果和叶中检测并筛选得到4 506个差异基因(DEGs),包括2 035个上调基因、2 471个下调基因,其中有132个与黄酮合成相关的差异基因;两组学联合分析筛选得到25个代谢物和33个基因,将其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4H、CHS、CHI、F3H、F3'H、F3'5'H等基因的表达水平与黄酮代谢物的积累显著相关,表明这些基因参与调控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本研究首次阐释了八角黄酮类成分的合成途径和相关基因,为利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其黄酮类化合物提供了依据,对于扩大用药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八角转录组代谢组黄酮类关键基因

    拔节期低温与施氮防御对小麦根系酶活性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代存虎刘新户淑君朱洋阳...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拔节期低温前施氮对小麦根系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扬麦33、徐麦35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方法,在小麦拔节期设置低温处理24 h(LT1)、低温处理72 h(LT2)、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N+LT1,N+LT2)和自然生长对照(CK)共5个处理,测定根系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氮代谢酶[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叶片SPAD值及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结果表明,低温胁迫后,2个小麦品种根系中的POD、CAT活性升高,MDA含量增加,氮代谢相关酶(NR、NiR、GS、GOGAT)活性降低。低温会抑制植株节间、穗的伸长,使株高下降,叶片SPAD值降低,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减少,2个品种在低温处理24、72 h后,产量分别平均降低了 40。82%、54。40%。与低温处理相比,低温前进行施氮防御处理的植株低温应激反应较弱,表现为POD活性、CAT活性、氮代谢酶活性、MDA含量和SPAD值与对照相比变幅减小,SPAD值在低温结束后9 d基本恢复正常,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株高增加,产量增加。以上结果说明,拔节期低温前增施氮肥有利于缓解低温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伤害并维持根系生理活性,使植株受冻害较轻,恢复较快,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高,株高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受冻小麦产量的下降幅度,提高了小麦抗低温的能力。

    低温防御氮代谢酶干物质积累籽粒产量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的表型特征与遗传分析

    林秋云王克喜胡伟贺治洲...
    7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蘖发育相关的水稻突变体是水稻分蘖分子调控机制研究的理想材料。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之前由辐射诱变获得,通过田间调查突变体st1的主要农艺性状,发现与野生型SIPI的单株有效分蘖数比较,突变体st1的分蘖数显著增加,达到野生型SIPI的3倍以上。将突变体st1与野生型SIPI杂交获得F,代,种植后发现F,代植株的株高和分蘖数均接近野生型SIPI,收获F1代植株上自交的种子即F2代种子,种植后发现存在株高和分蘖数差异显著的2种表型植株,分别有矮秆多分蘖植株和接近野生型SIPI表型的植株。分别统计这2种表型植株在群体中的数量并通过卡方测验检测。结果表明,F2代群体中矮秆多分蘖植株与接近野生型SIPI表型的植株数量比符合1:3。利用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测序分析方法定位ST1候选基因,发现有3个主峰,但都没有显著的候选位点。通过qRT-PCR方法检测10个已报道的矮秆多分蘖相关基因在突变体st1中的表达量变化,发现在突变体st1中D53、D3和TE的表达水平都显著下降。

    水稻矮秆多分蘖突变体st1表型特征遗传分析